金昌市道德模范杜春立:“为服务他人而乐”

发布时间:2017-07-03 08:41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13-07-11 17:18:00 | 查看:978次

  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帮助周围的邻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总是这样对别人说:“我是一位退休工人,政府每月都给了退休工资,这些钱已经足够维持我的正常生活,趁我还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应该的,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他就是76岁的杜春立,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2004年至2011年,曾连续8年被评为金川集团公司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2年,被金川集团公司评为离退休管理中心优秀志愿者。

  尽职尽责当“楼长”

  金阳里社区是金昌市较早的小区之一。十几年前,由于没有物管公司进驻,不少住在老楼里的居民时常会碰到梯灯坏了没人管、门锁锈了关不上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2003年,金川集团公司号召退休职工投入文明社区、文明楼栋创建。由于杜春立为人热情,有责任心,又好管“闲事”,被居民评选为社区6号楼的楼长。

  上任后,他首先走访全楼居民,全面掌握了全楼20户家庭、近100口人的情况,并把每个家庭情况和楼内目前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详细地记录在小本子上,不惜跑腿、磨嘴皮子,给大家排忧解难。

  6号楼属于壁板楼,设施陈旧。他发动全楼居民集资粉刷了楼道墙壁,清理楼内楼外垃圾,维修楼道照明,并制定了《居民文明公约》,硬把这栋相当陈旧的壁板楼创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楼”,最后金川集团公司文明办还给这栋楼挂上了牌匾。

  楼长一职是个没工资还挺累的差事,但杜春立从来不在乎,他告诉记者:“自己身为楼长,如果不为居民办点事,就对不起这个‘官帽’,就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心里就不踏实”。

  为了让楼前的环境得改观,他每天从建筑工地捡一些废弃的砖头回来,时间一长捡回来的砖头多了,然后在铺在坑洼不平的楼前道路上,这样楼前的道路慢慢被硬化了。他又找车拉来土,放在花园里种植花草,美化楼前环境。

  生活环境好了,精神生活也得跟上。他利用废旧装修材料动手制作了文化园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设立了“政策要闻栏目”、“保健知识栏目”,张贴《老年报》、《甘肃日报》、《金昌日报》和《镍都报》等,供大家在空闲时阅读学习。

  住在4楼的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每天都连蹦带跳玩得很晚,这么一折腾,楼下住着的两位70多岁老人受不了了,他们有严重的心脏病,每次小男孩一淘气,老两口整晚都睡不好。杜春立知道后,一连几天到小男孩家里做工作,一唠就是一个多小时。听了他的劝说,小孩的家长觉得十分内疚,保证孩子再玩的时候小声些。矛盾得到了解决,邻里之间的关系和谐了。

  为了居民的安全便利,2005年,杜春立奇思妙想设计了一款“安全出门提示牌”,内容有“钥匙带了吗?”、“煤气关了吗?”、“电气开关拉了吗?”、“水龙头关了吗?”、“门关上了吗?”等,将这些提示牌印发给各住户,贴在家门口显眼位置,提示大家。由于这些提示牌受到了居民的好评,2006年被金川集团公司服务分公司制作成了“温馨提示卡”,发给所有居民使用。

  用心值守社区“阅览室”

  走进金川集团公司退管中心金阳里社区党支部阅览室,就像走进了一个书香悠远的精神家园,一排排书刊杂志整齐地陈列在书架上,角落里的几盆植物翠绿油亮。这就是杜春立老人的另一个工作地点。

  “自从把楼上的事解决完,他又觉得无聊起来,所以在2003年底,他又义务担当了小区退休职工党支部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员,白天忙图书馆的事,晚上还得操心楼内的事。”杜春立的老伴石春兰说。

  找到“新工作”后,他像正式管理员一样工作,把室内的各类图书、十几种报刊管理地井井有条,将报纸每天及时装到阅报栏上,杂志陈列整齐,过期杂志装订成册。

  他每天认真阅读《生命周刊》、《健康报》等报纸,将各种有用的偏方剪下来,做成粘贴本,最后装订成册,供大家阅读。打开借书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几千个名字,都曾借阅过她的剪贴本。

  经常来这里看书的社区居民曹沛老人说:“我们都爱看老杜自己‘编’的书,这些书比外面卖的那些书还要好,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看完这个就不用再买养生书了。”

  这九年间,杜春立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剪辑了大量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偏方、验方等9500多条,装订成了养生篇、长寿篇和中老年运动建生之道等15大册、2500多页的《剪报丛书》,成为金川集团公司“健康工程”的一件“宝物”,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温馨的阅读学习环境,杜春立专门从家里搬来组合音响、LD放映机和老唱片、原声磁带以及各种光盘共100多张,自费对阅览室原有的影音播放设施进行了改装,使得来这里的老年人可以自己点歌,欣赏喜欢的音乐。

  在空闲时间,他还帮党支部活动室做一些事。社区党支部开会、搞活动,挂横幅既费时间又费人力,杜春立便利用废旧材料做了个带滑轮的手动升降装置,方便好用,成本又低,很快就被推广到金阳里社区和金川集团公司退管中心使用。

  和杜春立同在一个小区的刘孟佼说:“杜师傅可是我们的一块宝,为我们社区做了许多贡献。”

  图书阅览室只是杜老开展为民服务工作的一个小小“根据地”,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把服务面扩大到了整个社区,延伸进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他说要“时时刻刻心存好意,身行好事。”

  用热心为民服务

  退休前,杜春立是金川集团公司的一名钳工技师,熟知各种维修技术。退休后,他一直在社区义务给居民服务。维修电器、水龙头、锅盖把、床铺、桌椅等,是他的拿手好戏。

  一次,他去农贸街融某那儿压面条,发现压面机有故障,他花了三个多小时把压面机修好了,融老板做好了饭菜请他吃,他不但不吃还把压面条的钱坚持付清;他去复印文件,发现复印机有毛病,便主动帮助修好。

  “家里有台旧缝纫机坏了。扔了吧,可惜,不扔吧,又没法用。幸亏杜老来给修好了,现在妈妈还经常用呢。”居民王金华告诉记者,这台缝纫机是母亲上世纪70年代的嫁妆。

  多年来,住在老杜家周围的邻居,谁家的门窗门锁坏了、家具工具坏了、土房漏雨了等等,只要他知道了,不请也会主动帮你修好,而且分文不取。他不吸烟,甚至连茶也不喝一杯。他手中的电烙铁用坏了两把,焊锡用掉了两公斤多,而在他手里“复活”的各种金属盆锅等器皿达300多件,服务人数有600人次以上。

  他深知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2年,便发动倡导社区有专业技能的老人,组建了“学雷锋为民服务工作室”。工作室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6个人,后来由于每天接受的修理活越来越多干不过来,现在又扩张到了12人,由原来的“学雷锋为民服务工作室”,改名为“助老服务小分队”。

  其中,有医生、技师、老钳工、管工,平均年龄69岁。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小分队累计为民服务天数达266天,服务人数近1000人次。目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有综合服务、健康咨询、老年美发、保健服务、电器修理等。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多年来,杜春立用执著诠释美德,用挚诚传递文明,将雷锋精神踏成了一条现实的路。相信在这条路上,会有更多的人踏上去,走向前去…… (张景耿)

  编辑:文明网 来源:金昌文明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