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打工仔 今朝“土专家”

发布时间:2017-06-23 20: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2-28 | 查看:1085次

——织金县牛场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扫描

  千里返乡建家业带领桑梓谋发展,一心致富搞生产推动百姓奔小康。近年来,在织金县牛场镇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一批致富能人,凭借自己在外打工多年学习到的一技之长,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带领百姓发展致富,让这块土地掀起致富热潮,绽放发展之花。

  养鸡土专家:致富不忘桑梓地

  “我们喂养的蛋鸡一律采用中草药进行防疫,不掺杂化学药品,这样蛋鸡生出来的鸡蛋健康环保,消费者吃起来也营养放心。”

  走进牛场镇大营村黔蛋蛋鸡养殖小区,该小区掌门人黄启发信心满满地给笔者一行介绍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发展之道。黄启发,家住大营村沙田组,因为家境贫寒,十多岁便放弃学业出门打工,上过工地,进过厂,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闯劲,敢于吃苦,勤于学习的精神不断积累自己的人生资本,开拓视野,沉淀知识。在河南省一家大型养鸡场打工期间,学习到一些养殖技术,经过自己实践研究和创新改良,创造出一套利用中草药防疫的技术。

  2011年,黄启发带着自己的技术返乡创办启发养鸡场,开始了他原始资金的积累,2016年建立脱贫带富示范园——黔丹蛋鸡养殖小区。据了解,黔蛋蛋鸡养殖小区秉承 “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宗旨,规划占地面积500亩,计划总投资1400万元。

  目前,小区共完成投资700万元,已建成鸡舍、饲料加工车间及办公用房26000平方米,养殖蛋鸡100000余羽,日产蛋70000余枚,带动20户以上农户实现产业发展,其中5户贫困户,解决周边80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日产值达3万余元,预计年产值可达1260万元,鸡蛋远销广东深圳。

  “我的小区养殖品种以罗曼粉和京粉2号为主,建设规模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2016年建成鸡舍20000平方米,养殖蛋鸡10万余羽,带动20余户贫困户发展,解决50人以上农户的就业问题,现在已经全部实现;第二步就是明年增建鸡舍10000平方米以上,蛋鸡养殖扩展到25万余羽,带动50余户贫困户发展,解决100人以上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采取循环利用方式,建设沼气池开发低碳经济,回收利用有机肥发展经果林及蔬菜种植500亩;第三步预计在2018年再增建鸡舍10000平方米,规模扩展到40万余羽,辐射100余户贫困户,解决200人以上农户的就业问题。”说起自己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黄启发思路清晰,振振有词。

  养牛土专家:脱贫不忘邻家人

  张习友,岩寨村岩寨组人。

  初次见到张习友,他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衣着光鲜华丽,凯凯而谈,相反十分质朴腼腆,老实本分,不善言辞。早年跟随邻里乡亲在贵阳打工时,在一个生猪养殖场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踏实肯干的他在打工期间也积累不少资本。

  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有着特别的眷念,张习友也一样,时刻思念自己的故乡,特别是逢年过节回家后看见很多乡亲还靠传统农业维持生活,一种回乡创业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2013年,张习友带着外面学习到技术踏上了回乡的路,并把自己在外打拼的所有积蓄做了人生最大赌注,购买了几头不见经传的肉牛进行试养,一来探索养殖之道,二来积累实践经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张习友总结出了自己养殖肉牛的一套土办法,并能采取人工授精的技术培育牛崽。在他的努力和精心呵护下,通过牛生崽,崽生牛的模式,现在已有存栏种牛30余头。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习友富起来后通过免费为乡亲们配置优质种牛的方式,帮助邻家人脱贫致富。截止目前,他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优质肉牛60余头,有力带动全村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牛人”。

  养猪土专家:发展不忘故乡情

  彭发龙,岩寨村落冲组人,2016年虽是花甲之年,却依然不忘初心,老当益壮,奋力拼搏,树起脱贫致富标杆。

  年轻时的他,意气风发,四海为家,先后去过贵阳、广东、福建、浙江、内蒙古等地,当过泥水工,做过小商贩,下过苦力,享过清福,起起落落的人生练就了他永不服输的精神,浑身是胆的气概。彭发龙文化水平不高,但谈起养猪技术时却分析得头头是道,说起生财之道,也是见解独到,鞭辟入里。

  创业初期,彭发龙谦虚谨慎,一方面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各项养殖技术培训,向专业的农技人员虚心请教,一方面自购养殖技术书籍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2013年,他以独到的眼光、精湛的技艺、敢拼敢闯的劲头开启了他的养殖模式,他从几百里远赫章县引进一批生长速度快,经济收益高的银耳猪种,在他细心的照料下,不到半年大小猪存栏量就比引进时翻一番。首战告捷,更是让彭发龙加足发展致富的马力,他把原有的养殖场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两倍,现有生猪存栏量200余头,并在养殖场周边种起经果林5亩,银杏2000余株,不仅净化养殖场周边环境,同时也增加收益。

  发展不忘故乡情,彭发龙吸纳了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用他的技术指导想发展养殖的群众,更是把自己基地的优质猪苗低价提供给贫困农户饲养。现在的他,已成为群众嘴里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王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