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异乡无遗憾 奉献精神表忠心(图)

发布时间:2017-06-23 20: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20 | 查看:1345次

--记播州区泮水镇永定村第一书记符开玉

符开玉在开群众会。图片来源:播州区文明办

  一幅幅自主设计的上墙党建工作图展示了一个省级贫困村近两年来的巨大变化。讲述着一个村向往永远安定,团结和谐的故事。这个村,就是播州区泮水镇的永定村。在这里,现代化气息的办公楼已经把破旧的临时办公室湮没在历史的尘嚣中;千亩白茶产业基地在春雨的滋润下迸发出盎然的生机;蔬菜产业基地上农户,正忙碌地采收上市的春菜。然而,就在这个寓意永远安定的幸福村子里,经常看见一个操着普通话口音的外乡人,亲切地向当地群众打招呼,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在,就让我给你讲讲他驻村的动人故事。

  他,就是符开玉,现年32岁,云南省曲靖市宣威人,党史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原遵义县委党校任讲师,2015年6月被派驻到泮水镇永定村当第一书记。高个子,带着眼镜,穿着朴素,书生味十足的他和蔼可亲,谈到自己的驻村工作时侃侃而谈,脸上充满着自信的笑容。这个80后的小伙子在2016年年初到了轮换回原单位时,应群众挽留毅然选择继续驻村2年,带领永定村群众在脱贫攻坚的列车上一路前行。

  2015年他刚到永定村时,办公室是租用的村民房屋,工作环境简陋不堪,并且要克服与干部和群众相处的语言障碍。作为驻村干部身份的符开玉,面对比较松散的党组织,科班出生的他提出抓工作必须从抓党建入手,并从调查群众开始工作。结合村情,他提出“听群众意见、应群众诉求、解群众之难、排群众之忧、纳群众建议、集群众智慧”的工作方法,建立“下组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工作制度。他自下派排驻村来,带领驻泮水镇工作组成员对永定村12个村民组进行多次走访调查,走访达9300余人次。符开玉为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一是到党员群众家中就其生产生活问题就行调查,征求他们对村支两委班子今后开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困难党员争取扶贫资金及临时救助;二是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真正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多方协调产业帮扶资金和特惠贷事宜;三是到村干部家中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掌握其所反映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其他困难;四是到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家中走访,探望慰问,建立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随时了解其帮扶情况。通过走访,群众从对这位异乡人的好奇,到主动接触、主动反映情况,现在群众“有疑问就找符书记”,符开玉已成了永定村村民最熟悉的异乡人。

  为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走出一条以思想和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路子来强化组织力量。2015年9月,符开玉在原遵义县农广校引进“新型职业培训班”到永定村开展思想教育和种养殖技术培训,连续授课17天,参训人数达到50人。并把学员们带到枫香苟坝会议会址接受党性教育,九丰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板乐意蔬菜产业园等基地参观学习;为进一步开阔视野,2016年初,符开玉把村支两委干部和全体培训班学员带到黔南州州委党校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到福泉、都匀的蔬菜基地示范点参观学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永定村党员人数从52名发展到56名,并吸引了一批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不断补充组织新鲜血液。

  自到永定村工作后,符开玉任教师时固定的周末和休息时间几乎没有,就连婚假也放弃了休息。“白+黑”、“5+2”成了工作常态。他与村支两委加班加点,分析发展形势,在摸清村情民意、熟悉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他与村支两委拟定了“真抓实干、发展农业、旅游兴村、精准脱贫”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了永定村“一带二点三区”建设规划。“一带”即以新寨组、太坪组地域为重点,打造有机白茶种植加工产业带;“二点”即以永定组、大海组打造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区”即打造一个无公害蔬菜和种畜牧养殖示范区,一个经果林种植区和三个以山塘养殖业为重点的集垂钓、休闲、度假等一体的旅游示范区。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个性鲜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率先脱贫、率先小康、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针对贫困户的脱贫,符开玉认为,必须严格遵照上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要求,针对贫困户情况,精准帮扶措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制定了“以地生财、以资生财、以策生财、以企生财、帮扶创业”五个具体的帮扶策略。村支“两委”要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主动把村里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未承包到户的土地、村里无人管理的土地集中流转给承包商,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决土地产出效益低及无人耕种而撂荒的问题。如今,永定村已经产生了5个传统蔬菜种植大户,平均每户20亩,创收可达20万元/户。30个小户(全是贫困户),订单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20亩,平均年创收可达15.6万元/户,2017年有望全部实现产业脱贫。2015年成功引进白茶种植企业,农户土地扭转得收益,在地里工作得工资,解决了80余人的就业问题。2016年白茶基地实施种植500亩,投资312万元,覆盖农户297户1356人,其中贫困户72户181人,占全村总贫困户人口的45.7%。已支付土地流转资金6万元,贫困户户均土地流转收入200余元/亩/年。发放农民工工资22万元,其中贫困户务工42户106人,人均务工收入1800元/月。实施2000亩种植后,将覆盖农户410户1476人,其中贫困户135户363人,占全村总贫困户人口的91.7%。他充分利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旅游等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采取集体经营或承包经营的方式,通过入股分红或单独承包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坚持优化环境促招商、流转土地调结构、生态农业突特色、农旅文一体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帮助农户找准脱贫路子,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加速农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实现脱贫小康同步走的目标。

  为了当好第一书记角色,符开玉不放弃个案项目争取和特殊贫困户的帮扶工作。2016年,在了解阳堡组用水灌溉紧张后,对群众期盼8年之久的蓝家堰山塘维修放在心上,争取增加了这个项目,2017年将实现与该村枫香沟山塘、托腰树山塘、田湾山塘联合发挥综合效益;对包保的特殊贫困户,对于干部群众都认为是左手残疾而又自暴自弃的冉利强无可救药,符开玉却不肯认输。他看中了冉利强木工活做得好这个优势,经过30次的走访终于把冉利强说服,协调银行特惠代争取了5万元资金帮他克服困难发展原木材加工。由于手艺好,加工的板材销往重庆、广东,供不应求。2016年底,冉利强木材加工厂在该镇纸厂村,金沙外寨建立了分厂,还解决了6个农民工就业,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他个人年创收可达10余万元。阳落组的精准扶贫户胡辅坤同样遇到资金困难,在他的帮助下协调特惠代3万元发展林下养鸡500只,种植120亩订单辣椒,购买母猪8头繁殖仔猪销售,年创收可达8万元。这两个人在谈到自己脱贫致富时,对符开玉的帮助尤为感激。

  “符书记请来的培训班不但让我们学到了种养殖技术,还让我们开阔视野,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永定村种植大户李剑方这样评价符开玉。“自驻村工作以来,全身心投入工作,竭尽全力协助村支两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做到了组织提出的“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实”的要求,工作干的漂亮。”永定村党支部副书记雷霞给以符开玉工作赞赏有加。“不计较个人得失,党建工作有创意,是全镇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泮水镇组织委员刘义对符开玉工作给以充分肯定。

  这就是一个把情感倾洒在山乡的符开玉,一个勇于在逆境中不怕困难,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轻干部;一个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斗士,一个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感情、乐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车良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