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20年工作在麻风病防治第一线当麻风病人贴心人(4图)

发布时间:2017-06-22 22: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8-29 | 查看:1519次

  人物简介:刘武学,男,38岁,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疗养院麻风病住院部负责人。1996年7月从全国唯一一所培养麻风病防治专业的中专——毕节第二卫生学校毕业,成为安龙县疗养院麻风病防治战线的一员。二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奔忙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最前沿,与麻风病受累者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7月,刘武学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刘武学

  事迹简介:他20年如一日,工作在麻风病防治的最前沿,视病人为亲人,精心为患者治疗,用自己的言行诠释麻风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理念,让麻风病人回归正常的生活;他热心帮助患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5年,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安龙县麻风病患病率降至5.5/10万以下,治愈率100%,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控制的目标。

  安龙县疗养院是黔西南州唯一一所专门收治麻风病患者集中治疗的疗养院,疗养区坐落在招堤街道板磨村大海子组,距离县城12.5公里,主要承担麻风病、皮肤病、性病及其它临床常见疾病的监测、防治与咨询,面向全州麻风病患者开展畸残康复与收容治疗。现收留麻风病人94例,其中现症病人3例,91例为治愈的麻风病受累者,主要来自黔西南州及省内关岭、贵州铝厂等地。同时,疗养院还管理着全县麻风病受累者的随访、治疗和监测工作。

  殚精竭虑除病痛

  “1996年10月,我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下队去疗养区,看到有的病人跛的跛、歪的歪、瞎的瞎,有的病人皮肤感染化脓、流脓流血,有的病人手足畸残。当时,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真正去接触那些病人,看到不堪入目的症状后,我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有种隐隐作痛、想吐的感觉。”谈起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麻风病患者的情景,刘武学记忆犹新。

  想到患者那痛苦的呻吟、渴望的眼神和无助的表情;想到患者及家属对麻风病治疗的回避、不支持、不配合;想到人们对麻风患者的歧视,刘武学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尽力解除患者的伤痛,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一定要让人们知道麻风病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可怕,是可医可治的;一定要改变人们对麻风病的偏见,消除人们对麻风患者的歧视。

  为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对症下药,及时消除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痛,刘武学主动找来患者的病历及家庭档案资料,逐一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逐一查看每位患者的病情及家庭背景,摸清了全县麻风病的流行情况,拟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分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救助,及时消除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与阴影。

  1998年9月,一位谢姓患者因左脚溃疡导致骨髓炎,伤口处化脓流水不止,发出阵阵恶臭。刘武学意识到,患者的情况十分危急,如不及时截肢将危及生命。而自己所在的疗养院又没有专业的骨科医生,怎么办?不可能任由其病情恶化吧?刘武学和同事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病人不能离开疗养院,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从外面请专业的骨科医生来做,刘武学的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同意。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刘武学全程参与了截肢手术,他忙前忙后,积极主动为请来的骨科医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了整台手术的顺利完成。骨科医生手术结束离开后,为避免术后伤口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刘武学没有离开,一直留在疗养区陪护在患者的身边,时时了解术后的反应,直到一个星期后患者病情稳定,他才放心回到家中,脱下一身的脏衣,洗去一身的疲惫。

刘武学在为病人检查

  熟悉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既脏,又苦,还累。安龙县疗养院专业技术人员少,他们除了每天要正常上班外,平时还没有固定的周末和节假日,白天、晚上、周末、节假日加班是常有的事,休息时间很不固定。只要有险情、病情、伤情和疫情的发生,无论是在周末和节假日,还是在白天和晚上,都要第一时间赶到,都要前去处理。

  身体力行除歧视

  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是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麻风病的防治和宣传,但是由于人们对麻风病的体征、治疗、护理等常识了解不够,一旦发病患者往往回避治疗,给麻风病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阻力。

  为加大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树立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认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刘武学除了搞好日常的宣传教育活动外,在疗养区、患者家庭等公开场合,他常常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与麻风病患者同吃同聊,与患者家属亲切交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风病的传播和畸残的发生,刘武学十分注重疫情监测和麻风病普查工作,时常深入村组农户家中进行调查探访,科学指导防控,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患者康复。

  2014年8月,安龙县平乐乡一布依寨有一例17岁的年轻患者,他到疗养院接受治疗三个月后,还没有完全治愈的他就失去联系不再治疗了。刘武学和同事来到患者家中探访,患者的母亲说他病好了,已经出门打工,不需要再治疗了。

  为拯救这个年轻的生命,消除患者家人心中的顾虑,刘武学和同事们只好坐下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患者家属进行思想开导,讲国家对麻风病的治疗政策,讲麻风病治疗过程与日常护理。只要按疗程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如果不按疗程治疗,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加重,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终,患者家属被刘武学的诚心打动,当即表示马上叫患者回来授受再治疗。

  倾情帮扶获好评

  刘武学不仅是一名解除病痛的麻风病医生,更是一名唤起麻风病受累者生活信心的“导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每天接触的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都是一群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人们大都不愿从事这样繁杂而又辛苦的工作。

  看到刘武学经常这样奔波劳累,还时时有被传染的危险,亲戚朋友都劝他趁年轻改行,换个体面的工作。而他不为所动,对别人的好意一一婉言谢绝,对自己的工作却是情有独钟,检查病情、修复溃疡、随访患者、送药换药、宣传慰问、整理信息、上报资料,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每年春节、麻风节等期间,是刘武学和同事最繁忙的时节,不仅要搞好患者日常的治疗与护理,还要搞好宣传慰问等工作。20年来,刘武学和同事们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寒冬腊月,都不辞辛劳地奔忙在为患者送医送药、送粮送物、送衣送被和慰问金的路上,及时地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每位患者的手中。

  2008年,安龙县发生特大凝冻灾害,电力受损、交通阻断,因担心疗养区的患者们受冻挨饿,刘武学和同事步行10多公里山路来到疗养区,挨家挨户地进行调查了解,实地查看患者们取暖用的煤、吃的粮食、穿的衣服、盖的被子够不够,及时打开仓库为缺衣少粮的10余户人家添置了衣物、补充了粮食,让患者们安全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

  2015年,龙广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双耳失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脚上患有溃疡,子女们担心老人麻风病复发,找到安龙县疗养院,要求入院治疗。刘武学实地检查老人的病情后,得出老人是由周围神经受损导致足底溃疡,不是麻风病复发的结论。刘武学向患者家属讲清国家对麻风病的收治政策,在家按要求治疗更有利于老人的护理和康复。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刘武学及时联系州疾病防控中心的专家,共同为老人的溃疡进行清创,包扎处理,并发放专用护理包,手把手地教老人及其子女学会自我护理。

刘武学在为病人检查   

    刘武学是个直性子、热心肠、乐于助人的人,哪位患者有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2015年,刘武学得知安龙县栖凤街道两名患者未享受农村低保,他主动找到两位患者,问清情况和缘由,并亲自跑到民政部门去反映,积极为患者协调争取。在他的努力下,民政部门通过审核,为两位患者办理了农村低保手续。“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的热心帮助,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拿着第一次领到的215元低保费,两位患者连声道谢。

  刘武学,2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工作在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视病人为亲人,积极为患者治疗,热心帮助患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麻风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理念,有效地减少了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让麻风病人走出被人歧视的境地,回归正常的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与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麻风病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受到麻风病人的尊敬和好评。

  (贵州文明网根据《安龙县刘武学:与麻风病人零距离》、《好医生20年工作在麻风病防治第一线 当麻风病人贴心人》综合,感谢安龙文明办给与协助)

  编辑点评:刘武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使命感,只有体察病人的痛苦和无助。用自己的努力来尽力给与病人帮助,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医治病患。或许生命总是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但是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作为的原因,刘武学的事迹向我们彰显了医生最本质的作用,无愧于这个职业的称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