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老兵义务讲解英雄故事46年 只为

发布时间:2017-06-15 20: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总策划第26期 | 查看:915次

"好老兵"程樟柱

失明老兵义务讲解英雄故事46年 只为"可爱的中国"

一个人,一座馆,一份忠。他曾是一名特种兵,一次意外事故使他的双眼视力几近为零,他毅然放弃部队疗养回到了家乡。他46年如一日,独自守护着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纪念馆,义务讲解了半个世纪。脚步逐渐蹒跚,双眼早已失明,但传播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的信念始终未变。他是江西德兴龙头山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73岁老人程樟柱。2014年7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1.jpg

他笔直地站在那,像一杆老枪。这杆枪扎根在乡间,守望烈士英魂46年。

73岁的退伍老兵程樟柱是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他一袭绿色上装,头戴解放帽,拄杖等待着前来参观的游客。40余年,他已经无数遍地向人们讲述着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为了守护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双目失明的程樟柱从一个英气十足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出了房间门,下两级台阶,前行20步左拐走35步,再上四级台阶,就到了纪念馆大门。”这段被数字化的水泥路,双目失明的程樟柱每天都要走上几遍,一走就是46年。

在这期间,他以馆为家,并到处收集革命文物、自己掏钱整修纪念馆,同时兼做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坚持守护着纪念馆里自己用心血换来的每一棵树、每一件文物。46年来,程樟柱共为海内外20多万名参观者讲解当年方志敏等革命烈士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让参观者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被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当代活雷锋”。

到底是怎样的一份信仰,可以一个人46年里只专注于一件事?

1.年轻特种兵意外失明 婉拒国家待遇回乡村

 1960年,22岁的程樟柱进入北京空军某部当上了一名特种兵,用程老的话来说,那就是一种荣誉,“当时有100多人参加考核,只有我进了这个部队。”来之不易的机会让程樟柱十分珍惜。幸运中伴随着意外。1964年7月的一天,程樟柱在部队打篮球时,被战友打伤了右眼眉骨,“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只是感觉有点不舒服而已,后来发现严重了,去了医院。”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他先后在大连、沈阳、北京的各大军区医院治疗,病因一直没被查清, 眼睛问题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沈阳治疗时,眼部病情再次加重,程樟柱所在的部队便将他紧急送往北京治疗,虽经多位专家手术,可惜的是,他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此时他的左眼已失明,右眼视力为0.04,“看东西很模糊,字要写得手指那么大才能勉强看清楚。”程老说。

从1964年7月到1968年的3年多时间里,程樟柱在全国多个军区医院治疗,但终究没有恢复视力。1968年,几乎失明的程樟柱选择了退伍,“因为我觉得我不能再为部队做贡献了,就不能享受国家给的待遇。”他婉拒了部队提供的疗养待遇,回到德兴老家,来到离家30余公里外的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从此便在这里安了“家”。

他在部队时,因为口才佳,人送外号“程铁嘴”。现在他年过古稀,依然健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程樟柱声音洪亮,每每话音刚落,人群便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73岁失明老人程樟柱46年如一日坚守革命烈士馆。资料图片

2.走村串户收集资料展品  破旧纪念馆变全国示范基地

龙头山是方志敏同志被俘之地,1954年,政府修建此馆以纪念方志敏及其他在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先烈。如今的纪念馆门口两棵参天大树气派不凡,院内整齐干净,一草一木都被修剪的错落有致,但程樟柱刚来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程老说:“当年纪念馆只有一座破败的房子和8张照片,四周到处都是垃圾,根本不像一个纪念馆。”于是,借着微弱的视力,程樟柱开始修整纪念馆,光是垃圾便挑出了300多担,同时,他还走村串户收集珍贵资料和展品,“我去了很多老红军的家里,刚开始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珍藏的物品给我,我说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展示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比放在任何个人的家里都有意义,经过这样一说,不仅老红军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收藏,附近的百姓也把一些和烈士有关的物品送到了馆里,有书籍、照片、还有军刀、手雷等等。”靠着程樟柱的不懈努力,经过数月的艰辛,原本破旧不堪的纪念馆被修缮一新,大量珍贵史料被放进了纪念馆中。而程樟柱也开始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之旅。

46年如一日守护着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的纪念馆。资料图片

他亲手对纪念馆进行绿化,因为一生都痴爱绿色,他种下了樟树、罗汉松等常青树。现在这些小树早已长成参天大树。经过几番修缮,纪念馆初具规模,林木葱葱,2001年,还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程樟柱在1981年彻底失明。他已不清楚今天外面世界的样子,但他相信满院的绿一直未变,在他心里始终那么明艳。

3.守护纪念馆是责任我不坚守谁坚守 孤独时唱军歌壮胆

程樟柱的青年和老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纪念馆中度过。他说:“不能为国效力,深感惭愧,我只能尽微薄之力,守望烈士英魂,讲述好他们的故事。”

数十年前,纪念馆内草木深深,常有虫鼠出没。

他不止一次遇到过蛇,还被蛇咬过。一次一条毒蛇蹿上他的身子,张嘴朝着右手食指就是一口,他只觉得疼,来到卫生所后便晕倒,幸亏被医生治好,捡回一条命。

还有一次,程樟柱睡觉时听见异响,欠起身子一看,一只老鼠从横梁爬过,一条毒蛇尾随其后紧追不放,迎着程樟柱的床而来。

他坐在床上,怕蛇攻击,动都不敢动一下。

“我从此恨透了蛇,虽然我自己属蛇。”程樟柱说到此处,张嘴大笑。不过,在他看来,最苦的还是无处不在的孤独。

纪念馆周遭三四里地,只有住户两家,乡间荒野的寂静要比失明带来的黑暗更可怕。站在纪念馆大堂内,他能感觉到的只有风吹树叶的抖动声和不时传来的老鼠磨牙声。于是他唱军歌给自己壮胆,部队出身的人本来就爱吼两嗓子。

程老说他早已把纪念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资料图片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他说,嘹亮的军歌带给他力量,也驱散内心的孤寂。

  收听广播也是程樟柱排遣孤独的方式。在没有通讯设施的日子里,他全靠收音机和外界保持单向联系。46年来,共有11个收音机在他身边“服役”过。

  七八十年代,这个坐落在乡间的纪念馆人气不像现在这般旺,程樟柱独自一人时常自言自语,或跟树对话,或放声高歌,路过的村民听见后称他为“老傻子”。

“守护纪念馆是我的责任,我不坚守,谁坚守?”程樟柱说。

4.为20余万人讲述烈士爱国故事 如数家珍有声有色受欢迎

每年清明时节是讲解接待的高峰期,有时,他一天要接待6批来访者。年轻的时候,他讲解的同时还能即兴来上一段口技表演,“机关枪声哒哒哒,迫击炮声轰隆隆”。因为讲解风格有声有色,程樟柱颇受人们欢迎。46年来,他共为20余万人次讲解过方志敏的事迹。

程老说,“这八个字深深激励着我,也坚定了我守护烈士一辈子的想法。” 资料图片

在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前,赫然写着“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对程樟柱而言,这既是方志敏一生的概括,也是他一辈子的信仰,“这八个字深深激励着我,也坚定了我守护烈士一辈子的想法。”   

有关方志敏烈士爱国、清贫的故事,程樟柱如数家珍,方志敏从小便痛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给中国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立志推翻反动武装,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1928年1月,他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他组建的根据地后来被毛主席称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他奉命率红10军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围堵,为了接应后续部队,他同7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斗争,因寡不敌众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和百般诱降,他正气凛然,绝不屈服,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   

“关于方志敏的故事,有妻子被捕,他没有拿公家一分钱去营救的故事;有看到士兵们面黄肌瘦,他千辛万苦找了两只老母鸡和300斤红薯给他们补充营养的故事;有寒冬腊月他只穿一件薄棉袄,但拒绝战士们合伙买的新棉衣,不搞特殊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困境中知品性,生死时见气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守护一辈子。”

2014年3月31日清晨6点半,不需要闹钟,也不需要任何人提醒,程老已经起床,这是他数十年来养成的习惯。然后他便一边在纪念馆里散步,一边听收音机。老人说他最喜欢听的节目就是央广新闻和军事节目,“我虽然眼睛看不见(1980年,他已双目失明),但我能听,我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半小时后,他到厨房吃早餐,然后再到院子里帮着打扫落叶、擦拭玻璃。收拾完后,老人便打开大门,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熟练动情地给他们讲解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伟大事迹,“以前从房间到纪念馆要走173步,但是现在有点老了,步子小了,要走200多步。”尽管如此,老人对纪念馆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了如指掌,熟悉程度不亚于任何明眼人。下午六点,吃完晚饭后,老人依旧会拿出收音机,在院子里收听着各类新闻,将国家大事融入到自己的解说中,这便是老人46年里的常规一天。

每年清明节前后,附近中心小学会来纪念馆举行清明诗会、祭祀先烈等活动。资料图片

每年清明节前后会有许多前来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的团体、群众,龙头山中心小学也会在这期间来纪念馆举行清明诗会、祭祀先烈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纪念馆里唯一的讲解员,程樟柱肩负着此重任。

2014年4月1日上午9点,纪念馆里便来了10多位小客人——龙头山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活泼热闹的学生们使纪念馆立即充满了朝气,程老也非常开心,带着学生们四处参观,为他们讲解。一位小朋友看到纪念馆展出的一些手雷后便问:“爷爷,这些是干什么用的啊?”程老便对他说:“这些是手雷弹,是1968年我为纪念馆收集资料时,几名老红军捐献的,是方志敏烈士当年带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战士们抗战时用的武器,也正是这些武器和他们的牺牲精神,才换来了我们大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程老的讲解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多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都不时被孩子们问起,老人都会耐心讲解,这也是老人最开心的事,因为他觉得他虽然眼睛失明了,但还能继续为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辉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我最忙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纪念馆参观,我看不见了,不能为国家做太大的贡献,能够让子孙后代们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是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的地方。”

46年间,程樟柱接待过多少人、讲解过多少次他已记不清,但每一次的讲解他都很认真,一丝不苟。因为给大家讲述先烈的光辉事迹,是他最开心、也是最希望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年,一个13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馆里,说爷爷您给我讲讲方志敏的故事吧,我说好,然后我就带着他走遍了整个纪念馆,只要他感兴趣的,我就说给他听,平时45分左右的讲解,我说了一个多小时,因为我高兴,革命先烈的故事,哪怕只有一人来,我也会仔仔细细地讲。”

5.心有可爱的中国 为信仰坚守一生至死不渝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程并不是共产党员。 

“我非常热爱中国共产党,做梦都想入党。”他认真地说。 

德兴市委组织部好几次找到程樟柱,希望吸收他入党,并表示,按老程的表现,他早就能评上“优秀共产党员”。 
程樟柱婉拒了组织部门的建议,他说:“我不能为国家做多大贡献,入党也只是在花名册上留下一个名字,一不能为党分忧,二不能为民谋利,这会让我更加痛苦。” 

因为他付出的多,老乡们能感受到他的好。他们说,老程是最好的人,至少有99%的人说他好。但时间走得太快,老程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就连当年种下的小桂树也已经长到5米多高。每到10月份,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香得逼人,脑袋发晕,得到房间去躲一下。”程樟柱说。

    2014年4月3日,程樟柱来到了方志敏烈士陵园,细细抚摸墓碑上的文字。资料图片

人老了,但革命烈士们的精神永远是新的,程樟柱希望这精神能代代相传。他讲解道,方志敏在狱中曾经畅想中国光明的一天,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对他来说,方志敏对“可爱的中国”的期许,是比一辈子守护纪念馆更贵重的誓言承诺。“所以,方志敏值得我守护一辈子。”程樟柱说。

“40多年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不觉得寂寞、枯燥?”这是程樟柱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但他回答道:“我不仅不觉得,反而很开心,在我生病时,国家为了治好我的病,花了好多钱和精力,我只有陪先烈们说说话、做做伴,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知道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也算是我对国家的一点回报。”

程老有健在的老伴,有三个儿子,但他极少回去,他说纪念馆就是他的家。即便是过大年时,他也是偶尔回去,10次就有8次呆在纪念馆里,“因为我觉得大过年的,我更应该陪着他们过年,家里人也很理解我。”

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坚守一生,至死不渝。程老说:“我死的那天,便是我义务讲解员结束之日。”

程老表示,他想去世后捐献可用的器官,或许能挽救一些生命。资料图片

程樟柱的事迹被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短短时间,便有十几家爱心团体、企业表达了要帮助老人的愿望,程老近半个世纪的默默奉献、坚守,赢得了社会爱心如潮的回报。 
程老表示,从患有眼病开始,国家就为其花费了许多精力:治病、退伍后进疗养院疗养、回乡后安排邮政局、图书馆的工作,再到后来满足其坚守纪念馆的心愿,并请护工照料生活,“但我却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实质的贡献,所以我想去世后,只要有用的器官,都捐献出来,或许可以救助一些生命。”

在程樟柱看来,为社会做出实质性、具体化的工作才算是贡献,但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无悔地坚守革命烈士纪念馆46年,已是能常人所不能,在程老的坚守之旅中,他用生命践行着“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做好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于他是信仰,于我们是敬仰。

(本网根据《江西德兴一73岁失明老人46年如一日坚守革命烈士馆》《老兵程樟柱:我想亲手摸摸方志敏烈士陵园的石碑》《只为"可爱的中国"——失明老兵程樟柱守望烈士英魂46年》、《专题:失明老人半个世纪的坚守》等稿件综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