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付出 无私奉献 记站前社区助人为乐好人 孙世恩

发布时间:2017-05-29 19: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9-26 | 查看:1683次

  孙世恩,72岁,家中2口人,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尊老爱幼、热心助人;礼让邻里、团结互助;教子有方,精心培养下一代。他是平凡的人,但却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人间的真爱,受到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他就是孙世恩老人,他1964年参加铁路工作,历任扳道员、值班员、小站站长、扎赉诺尔中心站安全员、站务指导、人事主任等职务,于2004年退休,退休12年中,他热心于社区工作,热心于社区的公益事业,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社区志愿者之歌。

  提起孙世恩,社区居民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他是社区党员、他是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还是社区秧歌队的大队长,他的职务是多样的,但中心都是为居民服务,真应了他退休时的诺言“甘于付出 无私奉献”。小站地区相对于满洲里市的公益事业比较落后,居民认识不上去,在2006年退休之后,一下子闲暇下来,心中还是很失落,当时社区成立了秧歌队,前来参加健身的居民很少,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看到这,孙世恩立即投身到秧歌队舞中,秧歌队缺少唢呐,孙世恩立即担负起了此项任务,有了唢呐的秧歌队立即给秧歌队带来了新气象,当时很多人跟他说:“满扎两地吹唢呐没有白吹的,要他收点报酬”,他当即反对,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了我有工资,这是一项公益事业,我不要任何报酬”。他坚持了他的原则,这一吹就是十二年,十二年中,他没有向秧歌队要过一分钱,每年还要自己买唢呐的一些部件,但他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秧歌是一项全民娱乐的活动,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真正组织好秧歌队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秧歌队队员的文化差异,人员素质的诸多方面的影响,秧歌队员之间矛盾不断,孙世恩老人时常要扭完秧歌之后,还要找个别人谈心,至此之后,秧歌队有了很大的改观,2010年,满洲里市要组织秧歌队大赛,这可忙怀了孙世恩老人,他专门从扎区聘请来了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每天晚上从7点学到10点,高强度的训练和劳累,孙老病倒了,但他始终坚持,没有因为疾病向秧歌队请一天假,他的行为鼓舞了所有秧歌队的成员,大家以他为榜样,每天认真练习,经过大家的努力,在满洲里市的秧歌大赛中,孙老代表的东湖区秧歌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他们打着东湖区秧歌队的大旗,全体队员精神振奋,随后,他又进行了创新,把小提琴、二胡扩展到秧歌队的乐队当中,效果更佳,使这支秧歌队的伴奏水平达到最佳状态。

  2012年,全国兴起了广场舞,对秧歌队是一个冲击,孙老抓住机会,派了专门的人去扎区学习广场舞,每天晚上,秧歌扭完之后,再由专业人员教大家广场舞,内容丰富了,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可以说,秧歌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孙老的无私奉献,但这种奉献从来不求任何回报,经过了十二年的风风雨雨,东湖区秧歌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孙老的付出也赢得了东湖区居民的好口碑。

  总之,社区里的好人好事都少不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孙老乐于助人的事数不胜数。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乐于助人,他总会说:“我很想为大家多做点事情,我觉得人越忙越高兴,为别人多做点事,心里很舒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孙世恩老人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可是这些小事一直坚持的做下来,又是多么的不平凡,就是这些小事,让我们看到他那颗纯美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好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