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8 11:3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5月08日 10 版 | 查看:1031次
“我的手长得很难看,又粗又黑,都是疤痕。”江小山不好意思地抬起双手,指关节不自觉地弯曲,左手迅速指了指右手手背一块皱在一起的褐色皮肤,便马上将手缩回。
与时下被年轻人追捧的美手标准相比,这双手实难找出可以沾边的优势。每根手指都略显粗短,指关节隔的距离只有1~2厘米,最长的中指也不过6~7厘米的长度,皮肤纹路和斑痕清晰可见,指甲盖有些泛黄发黑……只有从厚实的手掌可以看出,这双手充满力量。
“每天与钢铁和焊花为伍,这就是工人的双手。”江小山利索地拿起安全帽戴上,准备走进工厂的整理车间干活。
过去23年间,正是用这双手,江小山从焊工学徒,成长为中车长江铜陵公司的电焊高级技师,经这双手焊接的铁路火车装备设施不计其数。去年4月,他还用这双手,举起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央电视台合力推出的职业技能明星竞技节目《中国大能手》第二季焊接比赛“神秘焊将”的冠军奖杯。
比赛那天,他手持火焰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以上的焊枪,在不破坏熔点600摄氏度灯泡的基础上,连续割断了10根熔点1000摄氏度的铁丝,每根铁丝和灯泡之间仅有0.5毫米的间隙,最后一个的间隙几乎为零。焊枪的抖动和散落的焊花都可能引起灯泡随时爆炸,对焊工的操作精确度有极高的要求,江小山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焊工中脱颖而出。
“今年41岁的他,从16岁进入技校开始,就选定了以电焊为职业,一做就是25年。25年的专注、25年的实践、25年的探索让他已成为公司焊工里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给了江小山这样的评价。
江小山一直觉得,自己与焊接颇有缘分。读书年代,他的焊接技术就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他擅长观察、模仿、学习,很多焊接方法只要看过,总能学会。
“手里的焊枪是有‘分量’的,铁路货车能够安全快捷运行,离不开焊接细节的保障。”1994年,江小山进入中车长江铜陵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道路。
电焊有4个基本位置,平焊、横焊、立焊、仰焊,为获得更好的焊接质量,每个工件、每个位置、不同的手法都要焊工进行反复训练,焊的时候需要固定姿势、固定手法,江小山也曾一天之内用平焊的手法接连焊了20块铁板,连续焊了16个小时。
提出“气体保护焊代替手工电弧焊”的乙型梁对接焊工艺改进方案,是江小山至今最为骄傲的事。
2006年,公司在生产K18型石渣漏斗铁路货车时,遇到了缝交会处钢梁未焊透、气体保护焊层间断续未熔合等技术难题。当时,江小山正在进行整车侧墙面的焊接工作,看到隔壁班组的3个资深师傅整日焦头烂额,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没解决问题,他便自告奋勇决定利用工时外的时间一试。
“就你,怎么可能解决?”顶着质疑的压力,江小山对焊条、焊接手法进行了连续1个多月的调试,最终确定的气体保护焊法,使每根乙型梁的焊接时间由3个多小时下降到35分钟,工效提高了5倍,生产成本缩小了一半,当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0余万元。
他的方法在车间得到推广和运用,江小山和整理车间的工友李富燕、常有余还一起将自己研究的技术成文,于2016年,在期刊《金属加工:冷加工》上发表了。
在很多工友看来,江小山并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微信上,他们有一个名为“舞动的焊花701”微信群,工厂里的高级技师、技师、技工均在群里。
一天,李富燕在群里问:“关于江小山,你觉得他到底牛在哪里?都出来说说。”有工友回复:“他电焊焊得好,理论知识好,能干,大家喜欢他。”江小山在下面玩笑地回复道:“因为他傻呀!”
但就是凭着这股“傻劲儿”,江小山攻克着一个个难关。
2016年,“江小山创新劳模工作室”成立,成为中车第一个焊工工作室的带头人,工作室共11个人,围绕公司铸件焊补生产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交流、名师带徒等工作。
同年5月,他便带着工作室担起了广州地铁4号、5号线电机悬挂梁新产品生产的重担。
第一笔订单从生产到交货,仅有不到4天的时间。电机悬挂梁对焊工的技术要求很高,倒焊公差带只允许是头发丝的一半,所有工人此前又从未接触过这类工作,大家只能摸索着干,江小山成了压力最大的人。
为确定焊接技术参数,指导首次接触产品的员工如何掌握焊接和打磨要领,督促员工按规范生产作业,他在高温嘈杂的车间待了整整两天两夜。他还在铸件补焊方面首次大胆尝试氩弧焊缺陷修补方法,使得订单顺利完成。
如今,江小山这双手已撑起了单位里焊接工作的一片天,各车间只要有涉及焊接的大活都要请他前去把关,他每天能接近30个电话,江小山笑称:“我业务有些繁忙。”
在他的手机上,一直存着《欧洲标准:轨道应用——轨道车辆和车辆部件的焊接》《英国标准:铁路上的应用——铁路车辆及其部件焊接的设计要求》等文档,每个经手的项目,他都要参考国际标准来衡量国内标准,提升制造标准。
获得“中国大能手”比赛冠军后,很多人开始称呼他为“大国工匠“,江小山很谦虚:“如果成为大国工匠之路是一段百米历程,我现在才走了一半,手中这把焊枪可以完成的事,还有很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蒋欣文并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