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刘三训:32载质朴无言的担当(图)

发布时间:2017-05-06 22: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0-28 14:47:00 | 查看:3845次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寥的乡野牵起孩子们求学的双手。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漫漫32载,校园里的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一批批学生在岁月的年轮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黑板下厚厚的粉笔尘灰积了又清,清了又积……简陋的三尺讲台前,他清矍挺拔的身影依然还在默默坚守。他就是“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刘三训。

  15岁稚龄已为人师

  时隔32年,刘三训依然清晰的记得自己初为人师的情形。

  那是1984年,初中毕业的他刚满15岁。时年,父母皆已70多岁,贫寒的家庭无以为继,作为家中九个兄弟姊妹中的小弟,品学兼优的他只好接受了来自家乡汪家乡协议村村小的多次邀请,答应去当一名民办教师。

  由于学历低、年龄小,还未正式踏进课堂,他就已经遭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质疑和激烈反对。当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刘三训说,他其实很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为了不辜负家长和学生们的期待,在学校,他一边摸索着教学,一边抓紧时间向学校仅有的另外两位老师虚心求教;放学回到家,做完农活、操持完家务已是深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备完第二天要上的课后,他通常还要自学上两个小时,以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走上讲台第一天,刘三训便接手了一、三年级的复试教学。补丁重补丁的衣裳、露着脚趾头的鞋子、黑黑花花的小脸……看着近50名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简陋的课桌前,如初雪般纯洁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还有些懵懂的刘三训霎时心头一酸,险些掉下泪来。

  “女娃子读啥书,反正都是人家的人!”上课没几天,一位家长在乡政府多次做工作后,被迫把年满14岁的女儿送来读一年级。这件事再次深深冲击了刘三训的心,他第一次意识到,只有教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才能改变家乡人落后的思想,同时,也坚定了他做一名老师的决心。

  就这样,在众多的质疑声中,年仅15岁的刘三训在承担家庭重任的同时,把属于少年人的飞扬全部沉淀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一晃3年过去,倾注了刘三训全部心血的第一届学生终于走进毕业会考的考场。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会考片区第一的教学成绩,彻底打消了家长们的疑虑。也自此始,刘三训的教学成绩连续多年高居片区榜首,名列全区前茅,赢得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语文课堂上的刘三训老师

  16载民师路风雪载途

  从1984年每月12元的工资,到1998年每月涨到60元的工资,刘三训的民师之路一走就是16年。

  16年间,刘三训先后成了家、有了孩子,但工资依然微薄得可怜,亲朋好友见其家中十分清贫,纷纷劝他改行说:“凭你的文化和干劲,在哪找不着口轻松饭吃,还要挣高工资呢。”

  思前想后,几经挣扎,刘三训还是留了下来,“我走了,那么多孩子又咋办呢,我一个人穷点不打紧,我不想让他们因为没知识永远过穷日子。”

  “夏天遮不住雨,冬天挡不住风。教室里堆堆火的烟雾随时满屋都是,孩子们都没法呼吸。”就这样,刘三训在仅有三间四面透风的土墙房子的协议村小,一扎根就是16年。

  留给刘三训最深记忆的还是村小的厕所:教室后面挖一个大土坑,搭上几根木棒,用树枝围一个三角棚。厕所不分男女,冬天,一位排队等候的女生实在憋不住尿在了裤子里,冻得小脸紫乌,浑身哆嗦。把厕所分隔成男女两间并进行修缮,刘三训一干就是十几年。

  条件艰苦,工资微薄,16年繁重的复式班教学,一日两餐落下的严重胃病,这都不算啥。1998年,刘三训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不可承受之重,他时年刚6岁的儿子被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可就在这前一年,刘三训通过自学考取了公办教师,并在广元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光上缴学费和其他开支就已经债台高筑了,儿子到市里检查费用都是爱心企业资助的1000元。

  “只有颈部以上能轻微动弹,随时都会有因呼吸麻痹、饮食梗阻而失去生命的危险。”沉重的负担,使刘三训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一边多方筹集儿子的治疗费用,一边暗地里落泪,但最终筹集的医药费也仅仅只维持了40多天的治疗。万般无奈下,刘三训只得带着儿子出院回到老家,让儿子边吃药边进行康复训练。

  每天上班前,刘三训都要为儿子进行肌肉按摩30分钟;下班后,再为儿子按摩1个半小时。两年后的一天,儿子终于慢慢站了起来,那一刻,他紧紧地抱住儿子泪如雨下。

  “虽然儿子躺在床上生死未卜,但学校里还有那么多孩子渴巴巴的等着我去上课,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两年多时间里,刘三训也仅在儿子刚入院的时候请了一周假陪同。

  32年丹心不变身许孺子

  2000年,因工作需要,刘三训被调往汪家小学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开学前夕,刘三训回协议村小收拾东西,闻讯而来的孩子和家长挤满了不大的操场,个个眼泪汪汪,见他从办公室出来,低声抽泣就变成了嚎啕大哭,孩子们围住他紧紧拉住衣袖大声哭喊,“刘老师,你别走,我们舍不得你。”

  那一刻,刘三训说,他觉得他的人生圆满了,值了!只要想把一件事干好,就没什么能把自己难住。凭着这股韧劲,从未涉足初中语文教学的他,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就取得了朝天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日子就这样缓慢流走,2005年,刘三训遭遇人生第二次不可承受之重。那年10月,35岁的妻子向菊芳被确诊为胃癌,多次的手术和治疗,都没能挽救妻子生命的流逝,隔年10月,向菊芳黯然辞世,独留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

  “你做的事周围团转的乡亲们经常表扬你,我们一家人都很骄傲、很光荣,你一辈子把这件事干好就行了,其他的交给我。”而如今,这些时间节点还在刘三训心里放大,妻子辛劳一生,未享受过一天清福,甚至在离世前的几天里,刘三训都还奔波在学校里,这都成了刘三训心里的最痛。

  可妻子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又站在了学校的讲台上,哪怕中途不能支撑,坐在了学生递来的板凳上,他依然强忍心中悲痛,上完了那一节课。

  人生不会停歇。2008年,刘三训被调往曾家中学,又恰逢灾后重建,他与他的学生在操场上简陋的板房里一呆就是两年多,夏天像蒸笼,冬天冷得刺骨,但他在教学上一丝也没懈怠,成绩依旧斐然。

  一晃再8年,刘三训业已47岁,每周近20节课,同时还任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肩上的担子虽然一点不比年轻人少,但他却还说,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好。

  32年,天若无情也嫌太久,32年,人间有爱不敢虚度。32年,刘三训就这样用一双脚行走在大山深处,丈量着教育的宽度,兢兢业业、不止不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淡定从容、不折不弯,用个人微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人生旅途,成为了大山深处教育的脊梁和质朴无言的担当。(记者 张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