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好人榜”孟津县十大道德模范(组图)

发布时间:2017-05-03 17: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1-19 10:11:00 | 查看:5092次

  1、杨海峰:尽职履责,做群众的“守护神”。

  【事迹】小浪底派出所所长、官庄警务室民警,男,37岁。

  他1999年参加公安工作,2005年6月调到小浪底镇派出所上班。在工作中,他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亲和力感染群众,用真心贴近群众。官庄警务室在历次上级检查或抽查中,群众满意率和熟悉率均能达到95%以上。摸索总结出“三勤、四多、五心”工作法。2009年,“杨海峰工作法”在全市公安系统全面推广。在工作中,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当他得知官庄村薛某身患残疾,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随80多岁的奶奶生活,家境十分贫寒后,杨海峰及时送去面粉和食用油,直到现在还一直照顾着。他履行职责,做群众的“保护神”。近年来,小浪底镇辖区的刑事案件发案数逐年下降,“零发案”村庄达90%以上,群众对派出所的满意度也达到96%以上。

  他的事迹先后被洛阳日报、大河报、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大河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该同志也先后获“全市十佳优秀警务室民警”、“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等称号。

  2、吕建厚:偶遇“老哥”,接回家中照顾十八年。

  【事迹】城关镇寨沟村,男,53岁。

  吕建厚本是寨沟村里的一名农电工,二十年前,一次外出到邻村检修电路,遇到了当时正在大街上捡废品的杨金山。大热天,老人下面穿个烂短裤,上面一个破汗衫,脚上一双露脚趾头的布鞋,拄一根棍。看老人一个人很可怜,吕建厚不自觉地停下了摩托车,主动上前与老人搭话。通过简单交谈,得知,杨金山已经60岁,是位独居老人,无儿无女,只能每天通过捡废品卖点钱养活自己,遇上晴天,一天卖个三、四块钱,够一天吃,如遇雨天,就在家饿一天。处于怜悯之心,吕建厚就把比自己大30岁的“老哥”领回了家一起生活。直到2013年,杨金山被当地民政部门接到敬老院养老。杨金山在吕建厚家生活了十八年,这十八年来,吕建厚一直叫他“老哥”,把他当做自己的长辈一样照顾着。

  3、史凤霞:故乡情深,奉献大爱,她富而不忘乡邻。

  【事迹】麻屯镇后楼村村民,女,81岁,外嫁常袋镇拐坪村,现在西安工作,并定居西安。

  多年来,史凤霞故乡情深,她富而不忘乡邻,对家乡始终怀着一份深情,一份奉献之心,无论对娘家还是婆家,无论是麻屯还是常袋,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乡邻,无论是邻里街坊还是素不相识,只她看到了,听说了,无不慷慨解囊。几十年来,她接待了几十起走访她的群众,每每她和她的子女都热情接待、管吃管住,免费帮忙办完事后,再每人补贴1000元,甚至更多。每每听到家乡修路、打进、建校、老人节等,她都积极捐资,仅从2008年后楼村修路到现在,在村公益事业上,她每年捐资10万余元。有人问她:你算过没,你总共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她总是笑笑说:能为家乡、为父老乡亲办事是我的福气。

  她,81岁高龄,生活简朴却无私付出,用她平常而不平凡的事迹感动着大家,感动着乡邻。

  4、吕振伟:以校为家,敬业奉献。

  【事迹】孟津二高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男,52岁,中共党员。

  他以校为家,爱生如子。2013年5月到6月,他忍受着肾结石的疼痛,坚持指导高三的最后冲刺,并独立完成了《二四六学案导学中观工程》的撰写。他潜心教研,大胆改革,创立了“二四六学案导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成绩一路攀升,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0%,实现了“以二类生源、创一流业绩”的壮举,使学校成为洛阳市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先后获得河南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洛阳市特色学校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他本人也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孟津县明星教师等。近年来,到孟津二高交流工作的学校达百余所、万余人次。

  5、杨占通:六旬老翁二次创业带民致富。

  【事迹】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男,60岁。

  在很多人看来,创业往往是年轻人的事。但2010年,年近六旬杨占通却带着他的同事们创办了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他原为磷肥厂的一名职工,厂子解体后,年近六旬的他下岗在家,经过调查,他发现国家对农业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他就带着同事们开始艰苦创业,建起了105个草莓大棚…。经过几年发展,园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一年四季水果不断。老杨说“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他,成立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朱寨、十里、凤台、雷湾等村建立基地,帮助群众“产业致富”,并毫不保留的做好传、帮、带工作,为种植户答疑解惑,吸引入社人员260余名。他个人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实用把边人才”、“孟津县创业大赛十大标兵”、“创业指导师”等荣誉。

  6、雷志刚:创业先锋,老百姓的致富带头人。

  【事迹】洛阳瀍水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男,42岁。

  出生于城关镇九泉村,毕业后,为改变村乡面貌,1999年,雷志刚率先在村子里建起了养猪大棚,掘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雷志刚富裕了,但他没忘乡亲。2007年,雷志刚成立了孟津县益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600多户参与养殖致富。并通过互联网模式,为群众解决销售问题。2014年,他又成立了洛阳瀍水豆业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掉当地黄豆两万余亩,加快了周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促进全民创业带头人”、“省级农民致富能手”、“洛阳市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洛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多个称号。

  7、韩佳林:挑“梁”少年。

  【事迹】横水镇会缠小学,男,12岁。

  现年12岁,品学兼优,2015年获“河南省美德少年”称号。10年前,韩佳林的父亲外出打工,不幸从脚手架上掉落,致使高位截瘫。祸不单行,两年后,母亲离家出走,一去不返。韩佳林坚强的扛起了家庭重担。他含着泪对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以后我照顾你,我就是家里的男子汉!”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时年仅4岁的韩佳林和75岁的老奶奶撑起了整个家,10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在床的爸爸。

  8、王亚洲:身残志坚,医者仁心。

  【事迹】王亚州,男,37岁,平乐镇新庄村卫生所村医。

  幼时右腿意外受伤被截肢后立志学医,1995年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瘸一拐地出诊了20年,曾获得河南省“最美乡村医生”提名奖。

  一辆破旧的两轮摩托车,一个药品齐全的出诊箱,只要接到村民求医电话,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就会立马赶至村民家中,半路连人带车摔倒时有发生。两年前一个下着大雪的晚上,有个村民打电话说老人发病了,他连忙骑车赶去,凌晨时分老人病情稳定后他才返回,途中一不留神摔倒在地,右腿的假肢戳在地上,把裤子都给扯破了,右手腕也轻微骨折。因为自身的残疾,他更能深切感受病人的痛苦,20年来,他从没有过节假日,几乎没吃过几顿安稳饭,一听说有病人,他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立即出发,被村民称作“随叫随到”的好医生。虽然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乡亲们来看病不管有钱没钱,他从不拒诊,遇到困难家庭,他还帮着垫付,用医者大爱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9、崔月奇:历经半个世纪培育牡丹树,无偿招待各地赏花客。

  【事迹】朝阳镇崔沟村,男,70岁。

  1945年,崔月奇跟人到嵩县五马寺林场学木工,从300华里外移回了一棵牡丹。从此悉心照顾,在最初的30年里,这棵牡丹从未开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5年,这棵牡丹花开5朵。之后年复一年,花越开越多,多次获单株开花最多、单株造型最奇特等多项荣誉,直至今年花开350朵,成为“花王”。随着媒体报道,阿曼、突尼斯等海内外赏花者越来越多,崔月奇都烧水沏茶、热情的讲解。忙时,崔月奇就动员全家为前来赏花的客人烧水泡茶,他的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免费赏花园。花开季节,崔月奇老人为客人讲解,忙得不可开交,累得声音嘶哑。崔月奇家附近没有集市,他和家人早早备下茶水点心,无偿提供给前来赏花的客人。遇到饭点,他都会招呼游人享用。崔家的牡丹如今已接待各地游客不下万人,但是崔月奇老人从未获利毫分。曾有位来自浙江的富商要出50万元买走“花王”,被他当场谢绝:“我这花王是洛阳人的脸面,你即使拿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出手”。崔月奇,他勤奋质朴、热情善良,以不变的信念传播着正能量。

  10、王红玲:王红玲:养女知身世,十余年不离不弃坚持照顾偏瘫养父和智障哥哥。

  【事迹】城关镇庆山村,女,33岁。

  俗话说:女人三十,年华方始。33岁的王红玲,她没有同龄女子的时尚靓丽,脸上尽显岁月风霜。2004年,母亲在弥留之际告诉王红玲,她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而是抱养的。王红玲百感交集,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和需要照顾的偏瘫养父及智障哥哥,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用爱、用责任撑起了这个家。11年来,她不但要下地干活、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不分昼夜的照顾偏瘫养父和看护智障哥哥。10余年来,王红玲的浓浓孝心深深感动了乡邻,被交口称赞,誉为“孝顺女儿”的典范。他的事迹被省、市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2015年第三季度被评为“洛阳好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