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越来越多,可孩子怎么总出事?

发布时间:2017-04-19 21:53 | 来源:新华网 2014-05-31 10:28 | 查看:914次

  新华社西宁5月30日专电题:关爱越来越多,可孩子怎么总出事?

  新华社记者庞书纬

  六一儿童节将至,最近几年,儿童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交通事故到校舍安全,从食物中毒到滥用药物,从溺水事故到性侵事件……

  不少家长、老师,都有同样的困惑: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多,可孩子怎么总出事?

  “现在盼着学生别出事”

  “20年前盼着学生成才,10年前盼着学生快乐,现在盼着学生别出事。”作为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园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校长徐维宾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吐槽”道。

  有报道称,过去几年中,全国未成年人每年非正常死亡超过1.5万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

  专家表示,尽管由于统计标准不同,数据可能存在出入。然而近年来我国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呈多发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徐维宾认为,城市机动车数量激增,加之管理不善,是儿童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据记者观察,在西宁的一些幼儿园、小学门口,并无专门的红绿灯、斑马线等设施,“前方学校”的警示牌也往往并不规范、显眼。

  除交通安全外,近几年来,全国多地屡屡曝出性侵儿童案件。来自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仅被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达120多起。

  “作为母亲,我现在越来越担心女儿的人身安全,每天都要发好几条短信。”家住西宁的“辣妈”谭素琴说。

  “自我保护能力越来越差”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儿童安全事故高发的背后,对孩子的各种“保护”,却似乎在不断“升级”。

  记者发现,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在西宁不少小学、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私家车排成长队,甚至需要交警维持秩序。

  而据媒体报道,不少学校为“保障”学生锻炼安全,取消了长跑、铅球、“跳山羊”等“危险项目”;个别地区的教育部门甚至直接发出通知,禁止学校组织学生郊游、踏青等活动。

  对此有网友戏言:“难道要让孩子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去想象爸爸妈妈的童年?”

  针对上述现象,多所学校负责人表示,由于安全工作“一票否决”的特殊性,校方大多只能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现在‘独二代’越来越多,过度溺爱、保护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我保护能力越来越差。”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李子华说。

  徐维宾告诉记者,当下部分广告、影视作品的误导,加之个别家长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往往使孩子在盲目模仿中,忽视了安全。

  “多点脚踏实地”

  记者采访中,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目前对儿童特别是小学生而言,“四点半难题”是安全隐患居高不下的推手之一。

  “现在小学生每天下午4时30分就放学了,家长回家常常要等到6时多。孩子有一两个小时没人管,安全隐患很大。”西安市古城台小学党委书记王淑珍说。

  对此王淑珍建议,短期而言,应当在城市社区中完善相应的儿童学习、活动场所,让小学生放学之后不至于在街上“压马路”;长期而言,应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做到就近入学,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李子华认为,尽管儿童安全教育的话题已经被讨论多年,却似乎一直没有摆脱“形式化”甚至“说教”的倾向。

  “安全教育必须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习惯,才能事半功倍。”李子华还建议,针对市区内安全教育场地、设施有限的现状,可以考虑在城市郊区设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进行演练。

  据报道,至少从2013年开始,全国多地相关部门向小学生、初中生特别是女生发放“防狼手册”,教会其防范可能存在的性侵行为。对上述做法,不少家长表示“应该推广”。

  “我觉得很多事情,是大人想复杂了,教会孩子特别是小姑娘自我保护,有什么不好?”谭素琴说。“保护儿童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少点急功近利,多点脚踏实地,才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徐维宾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