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5 14:4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2017-03-21 08:03:27 | 查看:925次
一滴血就能测天赋、测性格、测疾病甚至还能测婚恋
据新华社成都3月20日电(记者董小红、帅才、萧海川)抽一滴血就能知晓孩子是否“天赋异禀”,取一滴唾液就能预测你的未来……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日益火爆,各种基因测序项目层出不穷。
多位专家在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表示,看似“无所不能”的基因测序项目,实际上不少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高科技陷阱”。
号称一滴血就能测天赋、测疾病甚至测婚恋
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日渐红火。记者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搜索“基因检测”几个字,出现2000多条相关产品信息。在企信宝、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两家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记者发现,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公司名称中带有“基因”二字的企业就有近千家。
家住成都高新区的李女士,近日花近2万元给孩子做了一整套关于天赋的基因检测。公司称,抽一滴血就可以检测孩子未来的发展潜力。李女士拿到手的报告像“天书”一样,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概念,只有“基因”“概率”等几个熟悉的词汇认识。“这跟我想象的结果差距太大了,有上当的感觉。”李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的基因检测市场,测天赋、测性格已是“标配”,有的公司甚至还能测婚恋。位于北京的一家基因技术公司,推出所谓“男女性格、嗜好配对基因检测”,称可以帮助人们尽快确定情投意合的意中人。这些检测项目既包括进取心、节俭程度、焦虑抑郁倾向等性格因素,还包含咖啡因偏好、甜食偏好、香菜偏好等生活习惯。
五花八门的基因测序项目靠谱吗?
五花八门的基因测序项目靠谱吗?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李涛说,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因检测公司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等都是空白,不少机构存在夸大检测功能、误导消费者等问题。
一位在基因测序企业工作的专业人士说,所谓基因测天赋,主要依靠消费者提供的基因样本与公司的样本数据库进行比对。如果孩子某个基因表现优良的话,就认定其在一些方面有特长、有天赋。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刘奇迹表示,天赋的确存在,但具体哪些基因带来哪些天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明确,更不足以作为依据预测一个孩子的命运。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科研部主任胡亮说,孩子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的作用甚至更大。一些天赋基因检测项目,不过是对某些基因功能相关性初步研究成果的曲解和放大。只检测特定的基因就断定孩子是否有天赋完全不靠谱,绝不能因此就给孩子贴标签。
事实上,很多检测机构根本就缺乏必要的资质。记者查询发现,一些提供天赋基因检测的基因测序公司,其工商注册经营范围是“信息咨询”,却从事“医疗诊断”。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高龄孕妇越来越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逐渐流行。一些医院委托企业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而部分企业根本没有相关临床资质。在湖南,一些没有相应资质的三甲医院甚至社区医院都在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些医院多数不具备相关技术和设备,只负责抽血,然后将样本送往检测机构。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现象属于“公开的秘密”。
除了上述乱象,基因检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定价混乱。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同样的检测项目价格差距很大,有的机构标价上万元,有的则仅几百元。例如,对于目前基因检测服务中相对成熟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几百元到几千元都有。“至于做无创DNA检测的成本,就算收800多元也是有赚头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壹基因创始人王军一透露。
“此外,一些检测机构为了多收费,还往往进行过度检测。比如,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前检测60个到70个基因就足够了,花费6000多元。而一些机构却要求患者检测500到600个基因,价格也上涨到1.5万元至2万元,这几乎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王军一说。
基因检测并非万能,更不能用来“算命”
“基因检测是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方向。”李涛说,“比如,对于肿瘤病人,基因测序可以帮助其找到突变的基因,从而准确地进行靶向治疗。”不过,基因检测并非“万能”,更不能用来测婚恋、测未来等。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基因测序行业自身存在发展短板。比如,有的基因测序企业直接套用国外基因数据库,或自有数据库样本量偏少,降低了测序结果解读的针对性。此外,基因测序对人才要求极高,相关人员既要有生物医学的专业素养,又要对基因测序有深度了解。
基因检测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对于相关企业还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李涛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检测项目、检测价格、从业人员素质等体系建设,尽快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
刘奇迹等建议,消费者进行基因检测应选择有专业实验室和服务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和检验机构,不要盲目相信各种宣称能进行基因检测的宣传。基因检测机构除了在基因检测报告中给予专业的检测信息外,还应给出通俗易懂的解读。
专家指出,人类对基因的认知不过冰山一角,不宜夸大基因测序实际功效,更要防止概念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公职律师唐雪宇认为,在商业化推广中,新兴技术必须把握分寸,“引人误解”同样属于虚假宣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