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7 10:29 | 来源:军报记者 2017-02-23 | 查看:47491次
2017年1月10日,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教育部要求教科书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14年里,东北抗日联军,这支抗敌最早、坚持最久的英雄部队,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而今天,是杨靖宇将军殉国的77年纪念日。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东北民众对将军的昵称是“大老杨”,当年他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因为他用兵如神,在敌人眼中,杨靖宇是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他是抗联中无论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极有经验的优秀将领,也是中日双方公认的游击战大师。
但实际上,杨靖宇将军的直属部队兵力并不是很多,他身边的部队,通常只不过千人上下。 既然如此,他为何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影响如此之大呢?
如果看杨靖宇部队的活动区域,大约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与其他部队寻求生存和发展不同,杨靖宇的一路军之存在,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第一路军活动的南满游击区位于伪满洲国东边道地区,核心区域位于由沈阳、长春、丹东、图们4座城市组成的四边形中央,这正是关东军和伪满洲国的关键要地。这里向南可切断沈阳与丹东之间的安奉铁路,向北可切断长春到图们的京图线,严重威胁着日控朝鲜与伪满之间的交通线。
因此,这支部队是钉在日本本土与关东军之间咽喉要道上的一根钉子。 如果能够坚持到大反攻时刻,杨靖宇的抗联一路军完全可以成为切割日本关东军退路的关键棋子。
谁的咽喉上钉一根钉子也不会好受。日军因此不断调动兵力,对杨靖宇部队反复发动攻击。正是由于这一地区是敌军密集活动的区域,杨靖宇所部针锋相对地采取分散化的布局,来减少后勤压力,增加部队的机动能力,这是杨靖宇身边一直部队不多的重要原因。
但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却堪称游击战的精锐,日军在自己的文献中,称他们的战斗力能够达到“一骑破千”。 在杨靖宇这位游击战大师的指挥下,这千把人的部队,始终活跃在日军心脏地带,周旋于日军的刀光剑影之间,被日军称为“东边道之癌”。
据日方记载,从1939年到1940年对杨靖宇进行的追击作战,最终消耗了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 ,而在这场决战中,杨靖宇身边的部队,最多时也不超过800人。
游击战大师为何陷入重围?
那么,一代游击战大师,如何被逼入绝境?
东北大雪天,雪地很深,杨靖宇个子高,在雪地上几下就没影了。日本人个矮腿短,雪深没膝,怎么跑也追不上他,抓不到他,就特别佩服他,甚至把他神化了。但杨靖宇身边出了一个又一个叛徒,最终置杨靖宇于绝境。
第一个叛徒: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 ,1938年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逼杨靖宇入绝境。程斌不知道杨靖宇跑哪里去了,但知道杨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营。杨靖宇之所以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的东北深山老林中生存下来,就因为山里有很多密营,每一个密营里都有粮食,有柴火,所以他冻不死饿不死。程斌知道这些密营的地点,带领“讨伐队”把密营全部捣毁,逼杨靖宇入绝境。
第二个叛徒:张秀峰,军部警卫排长,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杨靖宇抚养成人 ,1940年2月带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张秀峰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知道杨靖宇的活动规律。
第三个叛徒:张奚若,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 ,叛变后在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开枪射杀了杨靖宇。杨靖宇最后壮烈牺牲,被自己的特等机枪射手按照日本人的命令射杀。
第四个叛徒: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 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
最后有一段赵廷喜与杨靖宇的对话。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赵廷喜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只剩自己一个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真是震人心魄。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然有人在用灵魂,用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血战到底,他把最后的子弹射向敌人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杨靖宇自己创作的歌词,也是抗联将士们奋战林海雪原的真实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5天5夜粒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敌人在全力围捕。 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了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
日伪资料《阵中日志》记载:他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但是跑的速度却很快,两手摆动得越过头顶,大腿的姿势像鸵鸟跑的那样。
直到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杨靖宇还是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 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 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史料载,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 他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后奉献。 “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这首歌从1936年起开始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殉国十年之后,将军的真名才被人知晓
建国以后,一张报纸发表了关于将军事迹的报道。报道中,言之凿凿地说将军是安徽人。
不久,这张报纸恰巧被当年同将军一起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看到。他告诉相关部门:将军是河南人,老家在豫南一带。
1951年,相关部门才循着这条线索,找到了将军的老家,寻到了将军的后人,弄清了将军的真实身份,这时,将军牺牲已足足11年。
得知,自己的父亲就是民族英雄,将军的儿女抱头痛哭。而此时,将军已经离家22年了,妻子也已去世多年。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 ,河南确山人,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殉国时年仅35岁。
杨靖宇是将军的一个化名,意为平定天下!
不久前,有位革命老区的老八路问学生,能讲出几个英雄的战斗故事?学生们一个都讲不出来。老八路尴尬一笑:“我们当初不要命地打仗,就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忘就忘了吧。”
将军的真名差点遗失在历史长河,他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吧,让子孙过上我们今天这样的日子就好。
可是,我们能忘得了吗?
△杨靖宇支队每年都会在将军殉国日举行纪念仪式。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
杨靖宇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
兵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
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
官长士兵待遇都是平等。
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
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
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
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
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
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
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
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
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
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整理:张贺铭、葛志强;
综合解放军报、军报记者微博微信;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