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刘继忠(5图)

发布时间:2017-02-25 15: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1-12 第873期 | 查看:2129次

七旬翁45年为村民铺就“幸福路”

  1971年,刘继忠从部队退伍后,他就扛上锄头、铁锤义务为村民开山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在山上一点一点开挖,为了修出这条路,他硬是靠着愚公移山的斗志,坚守了45年。“别人做不做,我管不了,但我一定要继续下去。”刘继忠经常这样说。2016年11月,刘继忠荣登 “中国好人榜”。

  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如果不是因为开山修路,或许他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因为修路,他成了道德模范。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他,就是做了一辈子好事。45年,1万多天的志愿服务,从退伍青年到白发老翁,他坚持修路护路不停歇。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西山瑶族乡家村砍菜园屯村民——刘继忠。

刘继忠在清理路边的塌方。图片来源:灌阳文明办

  1.退伍回家开山修路   坚守45载痴心不改

  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罗家村砍菜园屯位于马口石山的半山腰,而马口石山海拔千米。1944年,刘继忠出生于砍菜园屯八组。

  1965年,刘继忠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并在部队入党,1971年退伍返乡。当时全屯出行仅有一条宽约半米的小道通往外界,而且坡度又陡,山上的木料下山、农田肥料上山等都得靠肩挑背扛。“当时全乡才一台电视机,县里好不容易下乡放一场免费的电影,全屯有20多名老人家因为路险下不了山看不上。”刘继忠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心酸,决心通过自己的一双手为村民修一条好路。这个纯粹的想法,刘继忠坚守了整整45年,了解其背后艰辛的人无不为此感佩。

  在刘继忠家的大门上,写有“志在农村”四个大字。村民都说,这是刘继忠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每个社员都要出工,刘继忠只能靠中午和早晚出工前后的休息时间去修路。他一个人慢慢从山上往山下挖,花了约半年时间,将小路拓宽不少。“锄头挖坏了四五把,自己又掏钱买新的。”

  把路修宽后,村民可以相对顺畅地挑东西上下山了,但要达到可用交通工具运输东西的要求,还有差距。因为有的路段又弯又窄,有的地方还有很高的台阶。

在刘继忠家的大门上,写有“志在农村”四个大字。村民都说,这是刘继忠的真实写照。图片来源:桂林日报

  从1974年起,刘继忠开始对道路进行再次扩宽。生产队队长刘泽轩见刘继忠修路辛苦,便动员村民们一起修路。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这条路扩成了约1米宽的土石路。

  在刘继忠的影响下,村里一些老人也跟着他一起维护村道。

  2002年,刘继忠开始他的第三次扩路行动。这次他买了斗车,自己挖土石,自己搬运。但扩宽道路就得占用农田,当时有一段5米长的路要经过一户人家的农田,那户村民不愿意。最终刘继忠将自己的农田与该村民进行了置换,并补偿了该村民稻谷100斤。当地石头多,且有的石头重达数吨,刘继忠要进行爆破才能搬掉这些拦路石。有时碎石砸烂了村民的屋顶,他就拿着自家的瓦片登门道歉,并帮其补好屋顶。有时碎石飞到村民的稻田里,刘继忠就把石头一块块捡出来,还拿自家的稻谷赔偿。

  2015年路面准备硬化加宽时,要占用一户人家的水田,刘继忠与村民刘太文一起出资1.6万元将水田买下。2016年夏季,政府发给他5000元贫困党员关爱金。没想到,钱一到手,有一段路面发生塌方,他便从中拿出了2500元,购买沙子、水泥,将塌方的路面维修好。当时正是插秧的时节,他还因此错过了自家水田插秧的最佳时机。 

  2.在家是模范丈夫  出门是现代愚公

刘继忠在照料妻子。图片来源:灌阳文明办

  除了几次大的修路经历,每年每月,刘继忠大大小小的修路补路行动从未停止。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刘继忠除了要承担修路的辛苦,还要承担一副不轻的家庭担子。他的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出嫁。2000年,刘继忠的妻子不幸因脑血栓瘫痪在床。照顾妻子的重担就落在他一人身上。每天,刘继忠早早起床,先给妻子煮吃的,帮她洗脸喂饭,再去修路。“政府组织老党员外出参观,我也不敢去。”刘继忠除了照顾老伴的日常生活,还要给老伴喂药,背其上厕所等等,“外出3个小时内,我必须回来。”

  在村里是修路带头人,在家是模范好丈夫,这是村民形容刘继忠的一句话。他的妻子瘫痪多年,一直都靠他照顾。

  值得庆幸的是,2016年5月,进村的这条长约800米的路终于修成了一条约3米宽的水泥路。刘继忠却仍坚持一边照顾老伴,一边维护道路。若碰上哪里塌方,哪里受堵,他总是很自觉去清理。村民李静修评价刘继忠,“大禹治水不止,继忠修路不停”。

这是刘继忠自己出钱刚维修好的护坡。图片来源:灌阳文明办

  这条历经45年修成的路,被村民们称为“幸福路”。而刘继忠也从当初的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白发老翁。享福的村民都说,刘继忠是一名“现代的愚公”。

  (稿件文字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办 作者:桂林日报记者 刘教清) 

  编辑点评

  几把锄头开拓了一条“幸福路”,几十年的坚守炼就了“愚公”精神。刘继忠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挖山修路,再次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明知艰险却义无反顾的道路上,他的“愚”显得弥足珍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