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5 16: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1-16 第876期 | 查看:1614次
40余载执著村民幸福“大事业” 把贫困村带上致富路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的李邦靖,在“村官”的位子上一干就是46年。46载寒来暑往,他抱着“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干”的坚定信念,矢志改变村子的贫困面貌,46年艰苦创业,不懈奋斗,他带领群众走上了小康路。西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6年11月,李邦靖荣登“中国好人榜”。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的事当自已的事来干,把群众的事认真办,时刻怀揣一颗务实为民的心,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和认可,才能带领西头村谋发展。”这是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邦靖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46年永葆本色为民服务的座右铭。
李邦靖(右一)在指导村民修剪园子里的果树。图片来源:陕西省旬邑县文明办
1.付出艰辛和汗水 他让村民腰包越来越瓷实
1970年,18岁的李邦靖高中毕业,有文化、头脑灵活的他放弃了跳出农门的机会,回到了“沟深路不通、村穷人心散、花钱靠贷款”的家乡——西头村当上了村会计。看到乡亲们住的是地窑,吃的是杂粮,吃了上顿愁下顿,年迈的生产队队长对李邦靖说:“乡亲们能吃上白面馍,就指望你们这一茬青年人了。”这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不拔掉村上的“穷根”,誓不回头,就是豁出命,也要让乡亲们吃上白面馍。
两年后,李邦靖当上了西头村大队长。当年,他带领村上70多个年轻人成立了副业队,先后到附近的百子煤矿、永寿的平遥煤矿挖煤,到马栏林场做工,到西安红旗机械厂拉砖……此后的7年间,靠着人挑肩扛卖苦力挣来了钱,西头村在周边十里八乡创下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接通了水电、第一个铺筑了通村沙石路、第一个购买了拖拉机、第一个安装了磨面机,告别了“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吃水靠挑、磨面靠推”的历史。
李邦靖(左一)带领大家装箱苹果。图片来源:陕西省旬邑县文明办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李邦靖认准了苹果树将成为西头村人的“摇钱树”,决定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
习惯了种粮的村民对此抵触情绪很大,有人还当面挖苦他:“你以后就成天吃苹果,不用吃粮食了!”
1985年,怀揣着群众集资的2万元苗木款,李邦靖从咸阳购回了一批苹果树苗发给村民。但有少数群众不愿栽,晚上悄悄将苗木又扔到李邦靖家的院子里。
更让李邦靖没想到的是,买回的苗木竟全是没有嫁接的实生苗,好不容易凑集的苗木款全打了水漂。群众情绪激愤,吵闹着要他退还苗木款,有的还扬言要到法院去告。李邦靖心里难受至极。
村民李德厚说:“那年头,2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放到一般人身上早就承受不住了,可李书记是条汉子,他站在村委会门口拍着胸脯说:‘即使我李邦靖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不会让大伙受损失!’”
随后,李邦靖卖了自家的口粮,又在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凑,凑了400块钱,聘请律师与苗木供应商打官司,经过6天的交涉,将苗木款一分不少地追回,全部退赔给了群众。
这对李邦靖打击很大,家人也不理解,父母甚至骂他是“败家子”,可李邦靖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有了教训,李邦靖专门到县上请了一位技术员,一同到当时的苹果大省山东采购苗木。经技术员把关,他们从山东买回来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100%。此后几年,李邦靖和村干部不断引导群众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1990年,西头村栽植苹果面积达1500亩,人均达到一亩,成为旬邑县苹果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村之一。
为了能为果树提供农家有机肥,提高苹果品质。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引领、协会牵头、基地带动、小区养殖、股份经营”的模式,成立西头村同兴养殖协会,吸收73户群众入股80多万元,实行年终分红制。此举使全村生猪存栏量突破6000头,鸡存栏近3万只。还建起樱桃示范园300亩,蔬菜大棚5个,初步形成“果、畜、沼、窖、草”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瓷实了。
“农民穷在观念上,干部穷在做法上,西头村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李邦靖说得很轻松。可他为此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他和技术员去山东买树苗,为节省开支,他把技术员安排到旅馆,自己则睡通铺、啃冷馍、喝凉水。他在外跑项目,争资金,有村民编了顺口溜说他:“穿西服,扎领带,喝稀饭,吃咸菜”;为了办猪场,他天天往县上跑贷款。有天下大雪,他从早上等到天黑,人家躲着不见他,一整天没吃饭的他,回到家里难过得直想哭……
2.敢想敢干 他让村民享受上城里人的生活
2001年的一场水灾让李邦靖特别难堪,他甚至产生了撂挑子的念头。西头村道路弯曲、居住分散、排水不畅,连下几场暴雨,地势较低的3组近30户村民家中漫进了数十公分高的雨水。村民们围住查灾的李邦靖,还有人拽住他的领口不放。
这件事过后,李邦靖陷入沉思中。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设新村,把这些祖祖辈辈住在沟坡窑洞的乡亲们全搬出去,过上和城里人一样住单元房、走柏油路、洗热水澡、用节能灶的好日子。
李邦靖(左一)和村民们在村里新建的活动室聊天。图片来源:陕西省旬邑县文明办
2005年,李邦靖迈出了新村建设的第一步,先建设新村小学。李邦靖筹资10万元,又动员村民捐钱捐物,投工投劳,经过70多天的紧张施工,建起了占地570平方米的村小学。
李邦靖带人到南方考察,制定了取南北民居建筑之长,建设单体庭院式结构新居的方案。为了节省开支,他多方打听,登门求拜专业人员,绘制了新村建设整体规划图。为了节约耕地,全村集中规划新村,复垦老庄基,村上的耕地反而比以前增加了150亩。
村上把图纸交给群众,让各户自建。没想到,大伙纷纷把建房款交给了村上,要求村上统一管理、统一施工。
李邦靖感慨道:“农民一生两件大事,一是划庄基盖房,二是给娃娶媳妇。群众把一辈子的大事能放心地交给村干部,说明我们的苦没白吃,汗没白流。”
经过反复论证,村一班人独创“支部组织,资金共管,统一招标,集中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施工质量,为建房群众每户节约资金1万多元。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李邦靖和村干部昼夜坚守在工地,既当装卸工,又当工程监理,一住就是几十天。每名村干部包两户,他们头顶草帽,在房顶上盯着工人干活,出了质量问题谁包户谁负全责。
村民肖晓玲说:“村干部比给自家盖房还精心,给我们省了不少心,质量有保证,价钱还便宜,我当时盖这房才花了四万五。”
村民李军说:“李书记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样的村干部,我们都拥护!”
在为群众建新村的同时,村民们家家户户还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节能灶,安装了太阳能,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卫生厕所,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
李邦靖(右四)和大家一起进行法律咨询。图片来源:陕西省旬邑县文明办
这些年,李邦靖满脑子想的都是村上的事,偶尔闲下来的时候,想到当年和自己面临同样机遇的人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企业老板,他心里也有过失落,但是看到群众富了,村上变了,自己倾注的心血,付出的辛酸,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实现了当初做村干部的诺言,他只有一个字的感触:“值!”
(稿件文字来源:陕西省文明办 作者:旬邑县文明办 燕晓锋 许莲)
编辑点评
一心为民求致富,两个肩膀闲不住。四十多年的村干部,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村民生活步步跨越。他把村民富裕幸福当成终生追求的“大事业”,李邦靖,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如今的满头华发,其中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村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倾心倾力,无私奉献,乡亲的拥护就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