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2 11:00 | 来源:重庆日报 2016-01-19 06版 | 查看:1634次
文/图 本报记者 向婧
李启科,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原社长,专业技术三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采写过《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等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李启科挥毫写下“逐梦他乡重庆人”几个大字,赠送给“逐梦他乡重庆人”采访组。
感言:花开一季,人活一生,有所努力,有所追求,才能有所作为。
“长江从我家乡流过,江水滋润了古忠州秀美的山河……”在忠县广场舞大妈们的播放器里,时常传出这样一首活泼、深情的歌曲。这首歌叫《长江从我家乡流过》,歌词作者李启科是一位在新闻战线深耕了近40年的老报人。
2015年9月下旬,李启科在其山东济南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回忆:“遥念故园山水如画,前尘往事历历在目。我至今记得,当初只花了不到半天时间,这歌词就一气呵成了。”
曾是《重庆日报》通讯员
虽说年届七旬,李启科依然走起路来带风,说起话来如钟,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山城汉子的爽利劲儿。听说记者来自于重庆日报社,李启科嘿嘿一笑:“当年我还在《重庆日报》上发表过文章呢!”
1945年6月,李启科出生于忠县三汇镇中和村。
儿时,他的脑瓜子里就萌生了作家梦,“看到别人写的书就羡慕。”
在当地的三汇中学读书时,他经常点着小煤油灯夜读,几乎把学校图书室的中外小说都看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是他的最爱。“《红岩》作者罗广斌就是我们三汇镇人!”李启科说。
初中时他特别迷恋写诗,学校办了一块黑板报,几乎期期都有他写的打油诗。他的作文,也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后来,他又以“李朴”为笔名在当时的《万县日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心里特别激动。”
1968年初,一位接兵干部突然找到在忠县城郊东云小学任教的李启科,第一句话就问:“你愿不愿意去当兵?”当时李启科结婚还不满3个月,可他连想都没想就高兴地答道:“我连做梦都想当兵呢!”
原来,接兵的是54军驻重庆某团,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想弄几个“笔杆子”回去。县城学生中有不少人知道李启科在《万县日报》上发表过文章,就向接兵干部推荐了他。
也正是在团报道组里,他作为通讯员和《重庆日报》编辑部打上了交道——1968年下半年,他和报道组的战友们组织了一个版的学习“舍己救人好干部”门合的体会文章,很快在《重庆日报》编发付印,深受好评。
叫响“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1971年,李启科被解放军报社选中,成为一名军报记者。
“刚到军报没多久,报社召开记者会,人家慷慨激昂地介绍发表了多少个头版头条、多少篇大通讯,而初来乍到的我却只有寥寥几篇摆不上桌面的稿子,只能低头坐在最后一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启科回忆。
重庆人的性格里有一点,就是不服输,遇上困难不打退堂鼓,更不甘心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下去。“别人能当个好记者,我为什么不能?”李启科四处拜师求教,要迎头赶上。
“勤能补拙。人家老记者有本事写一篇见报一篇,我不如人家,就争取写两篇、三篇发一篇。多下部队多写稿,年终算见报稿数量,不就差不多了吗?”李启科告诉记者,在那几年,他是同事中下部队最多的,平均每年两百多天。
“花开一季,人活一生,有所努力,有所追求,才能有所作为。”李启科说。
1979年初,一场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祖国南疆打响。作为随军记者,李启科跟随部队开赴南疆某地。
炮声隆隆,此起彼伏。到傍晚,四周的枪炮声才渐渐沉寂下来。蹲在自己挖的猫耳洞里,李启科心里七上八下:“要是一发炮弹刚好落在洞前,不就完了吗?”
“炮弹不长眼,是死是活难说。作为军人我信奉一句话: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他抑制住内心的恐惧,和几位新闻干事在几个团的阵地上来回跑。采访到一手素材后,他蹲在猫耳洞里,把背包放在膝盖上当桌子,奋笔疾书,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5000多字的战地通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初稿出来了。
这篇通讯在军报头版见报后,《人民日报》迅即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放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作为颇具时代特色的口号在全国叫响。中央慰问前线官兵的慰问品上,都印着这8个鲜红大字。
1984年底,年仅38岁的李启科调任武汉军区战斗报社副社长;1985年,来到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当了8年副社长后,升任为社长,又干了9年。
“他的文章主题鲜明,文风朴实,直而不曲,没有废话和花架子。这与他耿介的个性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一位老同事这样评价李启科。
“根”在故园不能忘
1979年6月,妻子谢翠珍和孩子们随军前,与李启科一道,在忠县三汇镇中和村老家地坝边合影留念。李启科在照片背后题了首诗:“随军前夕照张相,故园从此刻心上。无论今后到哪里,‘根’在何处不能忘。”
虽说在外多年,李启科一口地道的忠县方言至今不改;他家客厅里,挂着忠县籍挚友巴山画的一幅石宝寨国画;只要在家开伙,餐桌上几乎天天少不了忠县豆腐乳。
每次回乡探亲,李启科总要去三汇中学看望自己的恩师马洪德。他深情地说:“我读初中那几年,马老师差不多每月都要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三五元,资助父母双亡的我。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得。”
“长江从我家乡流过,江水哺育了一代代奇女雄哥。武有巴蔓子忠义长存,还有秦良玉精忠报国,文有陆宣公胜迹犹在,更有白香山诗留史册……”采访临近结束之际,李启科又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自己为家乡写的这首歌来。
“无论我在哪里,‘根’在故园不能忘。”李启科说。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