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步履不停 追寻思想之光

发布时间:2017-01-16 13:4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1月16日 01 版 | 查看:1415次

走过沧桑百年 心里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

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而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身为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一生成就熠熠生辉:早年专攻经济,50岁之前是经济学教授、金融家;近50岁时“半路出家”,治学由经济转入语言,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学者、思想家,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著作。

生于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目睹了大时代的波澜,他走过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身经历了100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程。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他始终追寻着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早年求学圣约翰,练就日后的“周百科”

清朝末年,周有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老礼和堂。1923年,周有光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读书往事,总令周有光津津乐道。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周有光读书时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劝他学理科,可同窗们一致坚决反对,“到了圣约翰大学不读有名的文科,而读理科,吃亏了。我就学了文科。实际上,我当时偏重经济学方面”。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教育,周有光求学期间读了文学、世界史,受益颇深。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第三个问题:“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

周有光曾在百岁口述时回忆,圣约翰大学不培养专家,培养完美人格。他习惯去翻阅百科全书,学会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进行文化合作,翻译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其中一项工作。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两老无猜”,守候一生

对于民国控、文学爱好者而言,周有光还有一重吸引人的身份:才女张允和的丈夫、作家沈从文的连襟。

张允和80岁时写过一篇《温柔的防浪石堤》,回忆和周有光两人的甜蜜往昔。“两个人不说一句话。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本英文小书,多么美丽的蓝皮小书,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小书签夹在第某幕、第某页中,写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什么‘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尽了罪恶!’这个不怀好意的人,他不好意思地把小书放进了口袋,他轻轻用右手抓住她的左手……”

和张允和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而张允和思想极其开明自主,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

“张氏四姐妹”里,张允和最早结婚。他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坚持结婚不可乱花钱。

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因心脏病去世。周有光说:“我们结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张允和辞世7年后,周有光后来这样写道:“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两老无猜,守候一生。这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世纪爱恋。

“半路出家”,治学由经济转入语言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周有光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最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多数人主张用汉字笔画字母,只有周有光及少数人主张用罗马字母,毛泽东也赞成前者。周有光回忆:“毛主席问我到底赞不赞成汉字笔画字母。我不敢反对毛主席,但我可以不说话;再问,还是不说话。毛主席见我不说话,于是宣布休会。”后来,周有光把他写的《字母的故事》给毛泽东看。再开会时,毛泽东主动提出,汉语拼音还是用罗马字母好,国际通用。

走过沧桑百年 心里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周有光参与制定《汉字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对汉语汉字研究,成就卓越。周有光把汉语和汉字的研究分为3个时期。一是传统语文学时期:主要是训诂学、音韵学、小学等;二是现代语言学时期: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语音学、语法学、方言学等;三是新语文时期:主要是中国语文现代化(普通话、白话文、简化字、拼音字母的理论和应用),包括汉语和汉字的电脑处理(中外文自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

周有光提出世界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即从形义文字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从表面上看,汉字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但实际都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他由此建立了中国的比较文字学,直接促进汉字改革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找寻汉字在整个人类文字史上的踪迹。

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的著作,大约一半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百岁之后,步履不停。在转型时代,周有光时刻参与、观察和思考。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实习生 沈杰群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蒋肖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