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出海” 浪大亦扬帆(图)

发布时间:2016-12-20 15:2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19日 01 | 查看:1012次

  在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眼中,中国资本仿佛刺激了他们莫名的“不安全感”:中国双汇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和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威胁食品安全”,中国岚桥集团租赁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威胁军事和航行安全”,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威胁知识产权安全”……

  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所谓“怀疑、防备甚至恐惧”似在不断滋长。而与此同时,中国资本仍以迅猛之势走向全球,刷新着多项纪录,展示出强大活力。

  现如今,全球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国资本是着眼长远、倡导合作、追求共赢、积极融合的。

  偏见背后尽显保护主义

  如果翻开欧美等国一些报纸,看到其中关于中国投资活动的报道,你或许先被它们的“脑洞大开”逗乐,接着便会惊愕于中企形象竟被如此严重地扭曲。

  英国《泰晤士报》头版文章“言之凿凿”,称中国可能通过出售闭路电视摄像头监控英国民众和机场等公共场所。《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报道“苦口婆心”,认为中国游客可能在购物之余“收集情报供北京分析”……

  对于这些奇谈怪论,英国金融专栏作家马修·林恩的评论一针见血:“所谓‘国家安全’理由无一例外是哗众取宠的保护主义。”

  欧盟智库亚洲问题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克赛认为,欧洲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担忧,一是惯性思维作怪,二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欧洲很有市场,一些民众习惯用“中国正夺走欧洲的一切”这类报道印证自己心中的偏见。

  刻板偏见、复杂心态、自我封闭、私利考量,让一些西方人选择将中国资本放在自己打造的“哈哈镜”下端详,把扭曲后的形象当作中国资本的面貌,进而捕风捉影吓唬自己,使得正常的商业合作和市场机遇受到阻碍,可谓得不偿失,也令人遗憾。

  中资出海不改坚毅步伐

  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7亿美元;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456.7亿美元。13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

  也是在2015年,中国首次实现海外投资超过吸收外资,成为资本输出国。

  既然出海,就免不了遭遇风浪,但是中国企业和资本扬帆远航的步伐从未停歇,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服务、渠道、品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外资短时间内集中进入、频繁动作,都容易引起舆论关注。”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资深研究员霍建国对记者说,“中国企业要以平常心看待,把关注点放在审查等规则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歧视,同时注意操作规范、符合程序。”

  事实上,欧美国家接受日本、韩国等国大量投资,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频有国际收购大手笔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所说:“过去我们更多是被全球化,现在则是积极的、正向的、主动的全球化,一切才刚刚开始。”

  满是诚意带去合作共赢

  面对五花八门的“中国资本威胁论”,中国投资者具备的专业水准和深耕细作展现诚意,无疑是最好的回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资本扬帆出海的共赢故事。

  从伦敦乘火车,20分钟就来到雷丁镇,这里是华为英国总部所在地。15年扎根于此,华为已经成为当地的“大雇主”:拥有1100名全职员工,其中70%来自当地。

  根据英国牛津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2年至2014年,华为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为12亿美元。截至2014年,华为在英国新增7300多个工作岗位,并在英国15个地区采购产品与服务。

  中国企业是否能给当地带来好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用汽车公司代顿工厂关门,约1000名员工失业。今年10月,这家工厂重获生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生产商,2000多名工人在这里忙碌。推动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力量来自中国投资者福耀集团。

  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国资本的真实面孔,并非传言中如洪水猛兽,而是着眼长远、倡导合作、追求共赢、积极融合。也只有这样的中国投资行为,才可以在海外逐渐积攒起“好声誉”,将疑虑转化为信任,将亏损转化为盈利,将梦想转化为现实。

  中国资本扬帆远航,将令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企业自信、和善、合作、开放的面孔。充满活力的中国号经济巨轮,将与世界深度融合、携手前行,驶向繁荣美好的明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