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坚守麻风病村落 望有生之年消灭麻风病(图)

发布时间:2016-11-06 11:38 | 来源:北京文明办 2011-07-22 | 查看:1628次

《百姓生活故事》之《坚守》

  2011年7月20日

  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罗索河畔有个名叫曼南醒村的地方,那里风景如画,吸引着旅游者的脚步。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却是与世隔绝的麻风寨。而改变曼南醒村命运的是一位女医生,她的名字叫李桓英。

  李桓英:这是原来的麻风村,去年去的这些病人都治好了。

  记者:都治好了是吗?

  李桓英:都治好了,没一个复发的。

  李桓英是我国麻风病防治专家,过去的三十多家,她治愈了上万名麻风病患者,而提起她结缘麻风病防治事业还要追溯到1970年,当时李桓英在那场众所周知的大浩劫中,被下放到长江北岸一个麻风村工作。

  李桓英:隔离,戴口罩,戴帽子,穿一个像睡衣的白衣服,再裹一个像外科手术得那样一个衣服,搞鼠疫那样子。鼠疫是一类传染病,麻风是三类传染病,国家规定的。所以害怕传染,盲目性的。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手脚残断,鼻塌眼瞎,长期被社会疏远。当年在麻风村连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冷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李桓英,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思考麻风病的防治之道。

  李桓英:那个医院有一个小的图书馆,也看看麻风杂志,我知道我们有两个问题,就是麻风长期用一种药物治疗,然后再把病人隔离起来了,十几岁、七八岁,如果真正有麻风症状也会隔离起来,社会对麻风这个歧视太厉害,没有同情心。

  在下放生活结束后的1979年,李桓英调到了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年近花甲之年,他终于有机会接进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也是在那年李桓英第一次去云南调研,她只身一人穿过罗索河,来到了西双版纳勐腊县的麻风寨。

  李桓英: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有残疾重的、残疾轻的,起码一看得有一百多个病人围着你。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手指头没有的很多。就是很多病人,有的小姑娘她把她腿撩起来,这么大一块皮损,多可怜,乞求的样子,都是这个样子。

  初次走进勐腊县麻风寨李桓英和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病人握手、拥抱,为他们检查身体。没有戴手套,也没有穿隔离服,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疯狂举动。

  李桓英:一般去麻风镇他都是这样子,他们跟我说了,看见我就拥抱。这个病人残疾的厉害,我们不是要过河嘛,他的手老放在我这儿。

  记者:就是他的手老放在您手上。您不会排斥跟这些人握手吗?

  李桓英:我知道传染不了,就是我传染我也知道怎么治疗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次云南之行,李桓英用实际行动温暖了麻风病人的心,1983年李桓英带着药品再次来到了勐腊县曼南醒村,开始了非隔离的短程联合化疗试点,不过那时防治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李桓英:治疗当中最困难的就是一个麻风病两星期才能传染一次,所以它是一个慢性病,任何疗程长的话都很难坚持。天天吃药,我有的时候还忘记。

  在长期封闭的麻风寨,病人的恐惧和绝望根深蒂固,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病人拒绝服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李桓英只能跋山涉水,耐心地说服病人,并亲眼看着他们吃药。两年后,曼南醒村这个麻风病人聚集的傣族村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有服药的病人全部治愈。

  此后的岁月里,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资金,把试点扩大到了全国59个县,由于试点地区山高路远,李桓英在巡诊和调研途中,曾先后四次遇险,锁骨和肋骨都受过重伤。

  李桓英:路途上翻过车,翻过两次,反正我也不大在乎。所以我觉得我很运气,下肢没有断,上肢怎么断怎么断,不影响我工作。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李桓英几乎走遍了云南、贵州和四川的麻风病高发区,让上万名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而与此同时,她在麻风病的预防和基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如今年过90的李桓英仍然在带领研究人员做课题,忙碌在麻风病防治研制的第一线。

  李桓英:四个小题,然后我带着他们到云南一个人一个课题,这课题都是发展,更要加倍的努力才行,麻风病才能翻身,日子不多,但是更加急促,更紧迫,只争朝夕。

  采访结束时,李桓英拿起了桌上的科研杂志,戴上老花镜开始阅读。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为有生之年彻底消灭麻风病执着着、努力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