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09 11:20 |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2-09-11 | 查看:973次
敖正平——耄耋老自创百首歌曲 组织社区老年人唱歌
敖正平,一个八十一岁高龄的北京老人,十年前在红庙北里社区组建了一支“金风老年合唱团”,带领几十位古稀老人唱歌,丰富晚年生活。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参与活动,敖老把身边的生活和变化都编成了歌曲,十年间,他自己写词谱曲创作了《北京精神赞》、《抗击非典庆胜利》等100多首歌曲。合唱团在敖老的带领下,每周都在社区活动中心开怀放歌,渐渐地合唱团在市区多次比赛中也斩获大奖。现在这支老年合唱团在北京唱出了名气,每到周三都会有通州、密云的歌友坐几个小时的车来参加活动,“金风合唱团”所在的八里庄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了京城老年人最爱的活动场所。然而为大家付出的背后,敖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难处。老伴瘫痪住院,他每天在教大家唱歌之余,还要给老伴做饭送饭,但81岁的他依然乐观热情,“坚持为大家带去欢乐”,是敖正平老人永远挂在嘴边的话语!
《百姓生活故事》之《歌声最美夕阳红(上)》
2011年12月12日
《百姓生活故事》之《歌声最美夕阳红(下)》
2011年12月13日
主持人:这天下午记者走进了朝阳区八里庄红色教育基地,排练室里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热情饱满地唱着歌曲《北京精神赞歌》,为首的是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敖正平,是合唱团的团长,也是这首歌曲的词曲创作者。谈到写歌,宣传北京精神,满面红光的敖老顿时展开了笑容。
敖正平:发自内心,因为这个,我选的这条,我一看跟我这选得一样,特别高兴,兴奋,早晨起来就写。写了一首诗,写完了一首诗,我说这不过瘾,再来个曲吧,就来了个曲子,半个小时这曲子就出来了。
主持人:说到敖老平时爱创作,别看都八十岁了,但热情依然不减,这不,前两天北京精神刚刚发布,敖老就出了这新作品,而且在社区合唱团一唱还真就传开了。
合唱团成员A:精神也好,曲调也好听,而且特别上口。
合唱团成员B:他把北京精神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宣传,一听就知道这北京精神是什么。
主持人:说话的这些都是敖老他们合唱团的团员,别看他们个个声音响亮,其实都是在六十岁往上了。敖老说,他们这个合唱团的团员全都是老年人,大家在一起活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而且这个老年合唱团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创新。十年来,他们自己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歌唱生活的新变化,歌唱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家住红庙北里的王大妈说。
王大妈:我们有很多很多自唱的歌曲,很多很多的。
记者:之前都唱过什么。
A:三个代表。
B:节约用水。
C:还有地震,支援地震的。
D:抗震救灾。
C:批判“法轮功”的。
E:排队上车,这都有。
C:《抗击非典庆胜利》。
主持人:您看,合唱团的大爷、大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这个热闹啊,这样难以融融的气氛在每一次排练的时候都会萦绕其中,其实这一切还真都得感谢敖正平敖老爷子,作为合唱团的团长,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大伙才一点点地聚集在一起的。
敖正平:退休之后,这儿的居委会就找我,你是不是把咱们小合唱队组织起来啊?我说行啊,我待着也没事,就慢慢组织起来了。那是2001年开始组织,2002年就成形了。
记者:一开始组织困难挺大吧,刚才听说?
敖正平:是,要地儿没地儿,要人也不齐,老师也没有,十几个人瞎唱,找一个歌就唱,没有歌怎么办,我写歌。
主持人:写歌?对。这是敖老的独家绝活,因为以前在军乐团吹过长号,所以敖老的创作能力毋庸置疑。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参与合唱活动中来,敖老把身边的生活和变化都编成了歌曲,这社区的老年人一传十,十传百,美妙的旋律就此传开了。
敖正平:《三个代表进社区》,十六大开了,写了《三个代表进社区》。说你怎么知道写三个代表,我说我们小区搞得好就是“三个代表”的作用。社区原来这是杂乱差的一个小区,后来变化了,花坛,楼门之间都有隔离带,小棚子都拆掉了,我一看确实激发起来了。(唱)花儿红,红满地,三个地区进社区,这个旋律就出来了,还有点陕北味,这个歌,大伙越唱越爱唱。
主持人:歌声是最好的宣传广告,随着优美旋律的传唱,社区里很多退了休,宅在家里的老年人都按捺不住了,一拨拨的按来合唱团报名,一下子敖老师和他的金风合唱团就火了。说起这个合唱团取名为金风,敖老师说,他还别有用意呢。
敖正平:金风,刮风的风,就是金风送爽啊,也预示着秋天到来,就是老年人了,都老年了。
记者:金风合唱团。
主持人:合唱团的人气有了,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虽然敖老师创作的歌曲很好听,但是大家的唱歌水平唱来唱去却一直没有见提升,当务之急得找个专业老师教一教。要说这不给钱,还义务教一帮老头老太太唱歌,一般老师能来吗?脑子灵快的敖老师心生一计,他到别的合唱团搞起了潜伏。
敖正平:特别是老师请起来特别地困难,我到其他合唱团去唱歌,看人家怎么管理,另外认识好多老师,过节过您我们都去给买东西,看看,联络这感情吧,所以老师都没的说。
主持人:要说敖老师这招儿还真好使,打感情牌,不少专业老师都被老年人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冲着敖老师和他的老伙伴们这股子执着学歌的劲头,再苦再难那也得教啊。而老年学员们对于老师们的感情那也不是虚的。曾经有一位老师生病,做了一个大手术,学员们二话没说,集体出钱为他捐款,感动得老师热泪盈眶。而另外一件事就更让敖老记忆犹新了。
敖正平:我们一个老师去世了,我们的一个启蒙老师,最早的老师,叫(刘秉林),去世了我们特别,结果我们大家钻攒钱买了花圈,到追悼会,老师原来教我们一首歌,送战友,那个歌,大家唱这个,结果我们唱起来以后,大家一边唱一边哭,全场都哭了。后来我们唱完了以后,给老师鞠了三个躬,让他一路走好,家属们也好感动,冲我们深深一躬,实在太感谢你们了。
主持人:一首送战友感动了所有人,敖老师说,亲情是这个合唱团永恒的主题,因为有了爱,老年合唱团才有它存在的价值。
敖正平:人之间必须有感情,没有情感,光是到这儿来唱唱歌,唱完歌就走了,我们不要这样子。所以我这儿呢,没有什么制度,不是这样子,必须考试,或者迟到要受批评,要点名,都没有,你看来的老是很多,十年来老是这么多人,所以你看这气氛特别好。
主持人:合唱团的发展可以倾洒了敖老所有的心血,当然这也离不开社区的关注啊。2005年,在社区的努力之下,敖老和他的老年伙伴们搬进了新家,八里庄红色教育基地,宽敞明亮的排练教室,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让这些历经风雨的老年人感慨不已。
G:2005年这个基地建设以后,社区支持我们,我们就都到这儿来了,社区特别支持我们,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而且有桌椅,有活动场地,很幸福,我们感觉到很幸福。
记者:是不是环境变好了之后,人是不是也越来越多了?
敖正平:人越来越多了,哪儿的都有。
G:七八十人。
敖正平:这几位都是咱们六里屯、甜水园这边的歌友,最远的有通县的,那位是经贸大学的老师,经贸大学的,八十多了,比我还大。
记者:是吗,咱们社区练唱歌的老人都显年轻。
H:我们五十多的都没有,都是六十以上的。
I:大家伙就是一块以唱歌为乐。
J:虽然结构松散,但是凝聚力特别强。
K:不点名,不收费。
主持人:条件好了,参加合唱团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合唱团的发展终于进入了正轨。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向敖老袭来,倒在病榻上的敖老能够闯过这场难关吗?后来他又为什么每天都要坚持去医院呢?金风合唱团和敖老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呢?明天我们再为您细细道来。
主持人:今天我们继续讲述80岁老人敖正平和他率领的金风合唱团的故事。昨天我们说到,经过社区的努力,合唱团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排练室,条件也改善了,参加合唱团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了,大家在一块唱歌,创作,把小区的文化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敖老这个时候也长舒了一口气,合唱团终于在经历了种种困难考验之后,步入了正轨。可就在该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刻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向敖老袭来。
敖正平:2007年我得了一个叫做腰椎滑脱,整个这个腿动不了了,结果大家轮流去看我,还买东西,慰问我。
记者:当时您是什么心情?
敖正平:当时我很急,很着急,我平常老活蹦乱跳的一个人,整天躺着心里着急,但是大家一来,我心情高兴了,热乎乎的。而且我把党员找来,我说我不在咱们工作不能听。后来我们正好快到新年,我原来计划搞一个新年晚会,我说我不在怎么办,我方案制定出来了,怎么搞,唱什么歌,怎么维持秩序,分好工,有人就看车,骑车来的,别丢了,有人买东西,买水果,沏茶倒水,有人组织,领着唱歌,我都做了一些布置。新年晚会结果开得非常成功。
记者:您也去了吗?
敖正平:我去不了啊,我遥控呢,得到也非常高兴。
主持人:大家高兴,敖老的病好得也非常地迅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乐呵呵的老爷子又出现在合唱团的活动当中了。敖老说这唱歌真锻炼身体,还能保持心情愉快,要不他都80多岁了,得场大病也不能康复得这么快呀,敖老说,他和歌友们还有一个秘密的约定呢。
敖正平:我说不到99,谁也不许走啊。
记者:您这种乐观精神我觉得也传递给大家了。
敖正平:就是乐观。
主持人:的确啊,乐观的精神是可以传递的,尤其是在老年人之间。大家就更加珍惜了,有的老年歌友为了能够在一起活动,甚至要从很远的地方坐几个小时的车赶到红庙,记者就碰到了一位从通州过来的邢阿姨。
记者:您是从通州过来的?
邢阿姨:对。
记者:远不远啊?
邢阿姨:真的挺远的,我到这儿要是顺吧,得一个小时,要不顺得两个小时。
记者:每周来几次啊?
邢阿姨:一次两次吧。我到这儿以后就觉得气氛特别特别好,我觉得大家就跟一家人似的,就觉得回到家那种感觉。有的时候我经常跟大家说,你们到我们社区去看看,他们也有来的,他们就说你们那个团的氛围太好了,说怎么做的呀?后来我说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做得特别好。
记者:有人带头。
邢阿姨:对,有人带头,而且来了以后,那些党员同志就把那些条幅都挂好了,岁数都很大,七八十岁的老人在那里打理一些东西,这些事情真是让我挺感动的。
主持人:对了,这党支部领导下的合唱队也是金风合唱团的一个特色。别看老同志们年龄都不小,可是奉献精神一点也不弱,尤其在敖老这样老党员的带领下,合唱团的凝聚力那是是相当地强。
A:这是以支部为核心的一个合唱团。
记者:有多少个党员,咱们这个合唱团?
敖正平:党员多了,就我们支部就11个党员。
A:为什么这么大的凝聚力?
敖正平:因为有党的核心作用,党员们搞一点活动,比如说挂这个横幅都是他们挂,支那个电子琴也是,搞卫生都自动地搞。在车站宣传文明乘车。
B:活动就是符合胡锦涛讲话的精神,文化发展。
记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主持人:您看,谁说老年人跟不上时代,这金风合唱团老年歌友们就证明了,老年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现在合唱团名气大了,参加演出,参加比赛,总能引起不小的轰动。而每每在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候,敖老却总是悄悄地离开。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年歌友张振友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张振友:他的老伴已经住院八个月了,主要的表现就是大小便失禁。现在请了个保姆在医院里看着。80多岁的一个老人,每天还老伴做一顿饭,骑着自行车还送到医院里去。我跟老敖是好朋友,又是邻居,所以我在阳台上一看,老敖又给老伴送饭去了,我心里酸酸的。说实在的,这么一位老人,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里面有那么多困难,能把这合唱团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他的心态好。
主持人:家里有这么大的事,采访敖老的过程当中,记者可一点都没感觉出来。在大家面前,敖老还是那么地乐观开朗,当记者和敖老谈起老伴的病情时,这位八旬老人的脸上才隐约露出了几分担心。
记者:老伴身体怎么样?
敖正平:右脑大面积堵塞。
记者:那这个医药费怎么办呢?
敖正平:医药费我们能解决,工资够。
记者:一般老伴要倒下了,都觉着倒了半边天似的。
敖正平:对,虽然我心理上是有这种感觉,但是我情绪上没减。
记者:每天去看老伴现在?
敖正平:对,有些事我得帮帮,因为想吃点什么我给她做点什么。
记者:您给做呀?
敖正平:我给做。
记者: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做饭?
敖正平:给她做饭。
记者:都做什么呀?
敖正平:有时候想吃炖肉了,给她炖肉,想吃面片汤了给她做面片汤,这些医院都没有的。
记者:您天天做完了还送过去呀?
敖正平:送过去呀,骑自行车一会儿就到了。
记者:老伴怎么说呀?
敖正平:老伴,还行吧,也没怎么夸过我。
记者:不怎么夸您。
敖正平:她认为这是应该的,正常的,我也认为是应该的。老伴老伴嘛,你现在不靠我靠谁,孩子们都上班,也有困难。
主持人:似乎困难在这个坚强乐观的老人面前永远都会败下阵来。这一天的活动结束了,敖老披上了他那件厚厚的大衣,走出排练室,硬着凛冽的寒风,他又要去医院看望老伴了,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二趟医院之行。
记者:平时您去都骑自行车去啊?
敖正平:我去都骑车去,15分钟。冬天我准备买个电动车吧。太累了这样骑着。
主持人:迎着呼啸的小北风,记者和敖老一路来到了医院。敖老的老伴白阿姨正坐在轮椅上,虽然行动和说话都不太方便,但看到敖老出现在身边,白阿姨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握了敖老冰凉的双手,白阿姨的眼泪充满了眼窝。
白阿姨:慢点,岁数这么大了,别老跟小孩似的。
主持人:看到了这一幕,身边的保姆小胡也被感动了,老两口的恩爱之情,她看得最清楚。
小胡:模范丈夫,真的,80岁不容易了,还天天顾老伴。昨天那么冷,下着雨来给老伴送饭,挺感动人的嘛,80岁了,要搁一般的五六十岁的也办不到,真是挺感动的。我就老说白阿姨,她是一辈子的福分。
敖正平:我们患难夫妻的。
记者:患难夫妻。
敖正平:她也丧偶,我也丧偶,碰到一块也不容易。
白阿姨:有一老妈,95没的。
敖正平:特孝顺,给我母亲连擦带洗的,老太太也高兴,活到95岁,也卧床好几年,特别感动我,要不说患难夫妻呢。
主持人:要不说,旁人还真看不出来,敖老和老伴是上世纪80年代组成的再婚家庭,但是在这个家庭里却总是充满了爱。敖老说不管前面的路还有多少坎坷,他都会牵着老伴的手一直走下去。走出医院,记者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一个普通的老人,却用他的乐观和坚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临别的时候,我问了敖老一个问题,年龄这么大了,还要天天往医院跑照顾老伴,有没有想过放弃义务组织合唱团的活动呢?
敖正平:我从来没感觉累,别人老是看着,你八十了,在家好好歇着吧。我说你们不理解我,我觉得在家一待,老发愁什么的不行,跟歌友们在一块,我心情愉快,我也觉得挺享受的,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人生这么过还挺值的。
记者:挺值的。
敖正平:我觉得挺值,不亏,我一点没觉得亏得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