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拒领诺奖?外媒:奖金能不要称号必须要(全文)(2图)

发布时间:2016-10-22 12:20 | 来源:参考消息网(北京) 2016-10-20 00:19:02 | 查看:1168次

 (原标题:鲍勃·迪伦拒领诺奖?外媒:奖金能不要称号必须要)

  参考消息网10月20日报道 外媒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显然仍无法联系上鲍勃·迪伦以接受这项荣誉。迪伦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了一场演唱会,只字未提他刚刚获得这项全球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他14日在科切拉演出时也没有承认自己获得此奖项。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18日报道,不过,要是迪伦继续无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领奖通知,那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让—保罗·萨特是迄今已知的唯一自愿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曾在1964年致信诺奖评委会,请求不要考虑他。但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在信函到达时,评委会已经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他说:“如果我签下让—保罗·萨特这个名字,或者签下诺贝尔奖得主让—保罗·萨特,那就不是一回事了。即便这是以最体面的形式发生,一个作家也必须拒绝让自己变成一个名人。”有传言说他后来要求得到奖金,但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

  报道称,有些作家拒绝诺奖,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迫害。1970年,苏联持不同政见的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没有赴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原因是他担心以后苏联会不允许他回国。诺奖评委会拒绝索尔仁尼琴提出的在瑞典驻莫斯科大使馆举行公开颁奖的要求,于是他最初拒绝了诺奖。但在遭到苏联政府放逐之后,他于1974年正式接受了诺贝尔奖。

  有些拒绝领奖的诺奖得主通常另有原因:广受赞誉的著名作家发现自己受到评委会的冷落,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JRR·托尔金、WH·奥登、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列夫·托尔斯泰和安东·契诃夫。

  不过,虽然萨特可能事先已拒绝了诺奖,但诺贝尔奖评委会还是把他列为获奖者。当时他们表示:“他拒绝这项荣誉的事实丝毫不改变这个奖项的有效性。”换句话说,拒绝接受奖金(目前是一张约合90万美元的支票,约合606万元人民币)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拒绝这个荣誉称号。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诺贝尔奖不能反悔,也不能被取消。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达尼乌斯强调,不管迪伦承认与否,他获此奖项已是事实。她表示:“如果他不愿意来(参加颁奖典礼),可以不来。但无论怎样,这都将是一个盛大的颁奖典礼,荣誉属于他。”

  所以,鲍勃·迪伦可以不理会瑞典皇家科学院,但该奖项仍会授予他名下。不管他是否现身颁奖典礼,他始终都将作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为人所知。(编译/宋彩萍)

  下一页:BBC: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延伸阅读】BBC: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3日报道称,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另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网介绍,鲍勃·迪伦因为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因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

  下一页:外媒: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两名美国大学教授分享

  【延伸阅读】外媒: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两名美国大学教授分享

  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 法新社10月10日最新消息,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与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网介绍,哈特出生在英国伦敦,目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姆斯特罗姆出生在芬兰,目前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

  两位学者因其在合同、合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图片来源: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网)

  下一页:独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大盘点

  【延伸阅读】独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大盘点

  《参考消息》驻洛杉矶记者郭爽10月10日报道 2016年诺贝尔奖所有三个自然科学奖项均已揭晓,最大的赢家是谁?获奖研究领域各自不同,对应用领域的共同价值是什么?今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明显的特点有哪些?本报记者对此进行大盘点。

  “高冷”基础科研

  无论是帮助大隅良典夺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自噬”,还是帮助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拓扑相和相变”理论,又或是帮助让-皮埃尔·绍瓦热、弗雷泽·斯托达特、贝尔纳德·费林加三位科学家赢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分子机器”,本年度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无一例外地颁给了“高冷”的基础科学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科研堪称本年度诺贝尔所有自然科学类奖项的最大赢家。

  今年的物理奖颁给了没几个人能搞明白的拓扑相和相变理论。然而,正是这个让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深奥理论,将凝聚态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无数其他科研人员的工作奠定基础。

  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了基础学科研究。分子机器是超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超分子化学是从1987年左右才建立起来的学科,那一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样颁给了超分子化学,获奖者之一的让-马里·莱恩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和“超分子化学”概念。作为这一化学新领域的创始人,莱恩也是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让-皮埃尔·绍瓦热的老师。

  被不少科学家调侃已变成“理科综合奖”的诺贝尔化学奖今年终于“回归化学”,颁给了一项纯粹的化学理论研究。这不仅让超分子化学迎来“第二春”,更为人们展示着这一学科的无限可能。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化学领域的分支说不定会成长为超分子科学,甚至成为一个与化学平级的学科。

  赢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自噬”理论,更是属于典型的基础学科领域。“细胞自噬”这个“原生态”的细胞机制,是一个在漫长进化岁月中被保留下来的“奇迹”。

  近些年飞速发展的“自噬”领域相关研究,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个机制对于维系细胞基本的生命需求与平衡,简直就是不可或缺。反之,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噬”的退化、缺陷或者变异,对于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影响就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大隅良典和他的“细胞自噬”研究,美国“细胞自噬”领域专家梁承宇向本报记者感叹:“难能可贵的是,他与他的团队持之以恒地在“自噬”的最基本的生物学领域辛勤探索,对于这个体系的完善与领域的成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得知获奖后,大隅教授特别呼吁,政府和学术界需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他对当前更重视应用领域研究的社会现状表示担忧,认为“有用”这个词正在戕害社会。在不少国家,出于现实考量,很多学生更愿意尽早投身社会和市场,而难以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

  提供无限可能

  诺奖研究“有什么用”、“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何应用价值”等类似问题,属于比较外行又为时过早的质疑。正如大隅教授指出的,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等上数十年甚至百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

  本年度三个获奖理论迄今距离商业应用还很遥远,但是前景却被很多人看好。

  如果一定要回答什么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应用,今年获得诺贝尔三个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可以提供一个相似的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影响往往更加深远持久,”梁承宇说。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研究“细胞自噬”理论,是一个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亟待健全,模型亟待优化,思路亟待扩展,当前的“自噬”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不少争议。

  不过,科学家已经可以在人们对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认识与疾病的防治领域预见到这项研究的革命性贡献,以及在生命活动一些最基本理论的革新上,这一研究成果具备的独特优势。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一帮在微观世界按图纸打造机械零件的人,他们的理论只是实验室里一些有意思的尝试,自然还不可能有任何商业、工业,甚至军事国防领域的应用。

  不过,激光刚发明的时候我们也曾不知道要用它干什么,但是当今激光应用非常普遍;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等被广泛运用;分子机器的出现,很可能也是同样的情况。

  拓扑理论作为一个基本观念,将持续深入地影响人们对物质和材料的认识,这一理论在实验实现上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重要突破。“不过,老实讲,最激动人心的技术,可能是那些我们还想象不到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谢说。

  鸿沟难以跨越

  诺奖也有难以跨越的鸿沟。不少专家认为,现在的诺贝尔奖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和发展成就。

  在科学迅猛发展、研究领域日益细分的背景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另一个有趣现象是,获奖者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其中“最年轻”的65岁,多数人超过72岁。而在上世纪前50年,科学类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56岁。

  本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让不少人感叹近些年日本科学家连续不断取得的诺奖成就,然而新科诺奖得主大隅良典教授却对日本科研现状深感忧虑。他认为,近年日本获奖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日本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诺奖的另一个鸿沟是性别。在迄今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203人中,只有两人是女性;171名化学奖得主中,只有4人是女性。在所有科学类奖项中,女性在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表现最为“优异”,迄今所有获奖211人中,女性占12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