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半以上的国家比中国的母乳喂养率要高,而在金砖五国中,只有南非比中国差。
中国母乳喂养率下降趋势。 (何籽/图)
“被冻伤的恐惧”
水珠滴落,万物复苏,熊猫宝宝、长颈鹿宝宝、黑熊宝宝、大象宝宝……幸福又尽情地吮吸着妈妈的乳汁,“ma ma”,它们对着母亲发出最稚嫩的声音。而人类的婴孩,抱着奶瓶,望着奶粉罐,迟疑地喊出一声,“ma ma”。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母乳喂养的视频《母乳喂养,自然之爱》中的情节。
“孩子来到世界上认识的第一样东西不应该是奶瓶。”胡其萍每次看这段视频,都有想落泪的冲动。胡是国际母乳会的哺乳辅导,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爱10平方”特别推广者,多年来一直倾心母乳喂养和婴儿亲密教育。国际母乳会是一家国际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使母乳喂养更容易,并让母亲和孩子都从中获益。
在她看来,享受母乳,这样简单自然的举动,已成为很多中国婴儿的奢求。
十六年间,中国的母乳喂养率下跌近40个百分点。2014年3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农村30.3%,城市仅为15.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8%。1998年世界银行调查时,中国这个数字还高居67%。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卫生与营养及水和环境卫生处处长谢若博(Robert Scherpbier)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全球,大概有半数以上国家的纯母乳喂养率超过28%,另一半低于28%。亚洲一半以上的国家比中国的母乳喂养率要高。除了老挝、缅甸、越南、哈萨克斯坦和泰国会差一些。在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中,只有南非比中国差。
“越来越多的因素共同作用,干扰了母乳喂养的成功进行。医务人员、大众传播、母乳代用品销售商的销售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亲对喂养方式的选择。”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母乳替代品市场国际准则>在中国的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写道。
这些降落人间的小精灵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母乳的滋养和妈妈肌肤的亲密接触,是一种伤害,这在国外称为“被冻伤的恐惧(frozen scare)”。
“绝大多数妈妈都有母乳,头两三天最关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主任王惠珊说,妈妈一没奶就给孩子吃配方奶粉,孩子容易有饱腹感,就不会再想吸吮母乳了,越不吸就越没有奶,进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在王惠珊看来,母乳可以给宝宝提供免疫力,可以避免婴儿腹泻、胸腔感染,降低患多尿症与哮喘的风险,还能减少母亲患癌症与糖尿病的几率……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仅在中国,产后一小时内就开始母乳喂养,每年可以避免3万名新生儿死亡。
但为什么中国妈妈们的母乳喂养如此举步维艰?
《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一切都是为了贴近孕妇”
乳品企业的不当营销行为成为妨碍母乳喂养的重要一环。2013年9月,央视报道新生儿“第一口奶”事件,揭开了奶粉企业在医务渠道畅行多年的黑箱。
2013年,国际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发布的一份名为《婴儿无与伦比的食品》(Super Food for Babies)的调研报告也印证了这点。
调查报告显示,四分之一中国妈妈称收到过乳品企业的礼品,40%的人收到过配方奶粉样品,涉及的前七个品牌有: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雀巢、美素佳儿、澳优。在被调研的中国6个城市中,35家食品店中有一半会推广母乳替代品。
乳业分析师雷永军回忆,至少在十年前,奶粉企业的医务渠道就已非常成熟完善了,部分外资乳品企业甚至花了七八年时间构建这一严密堡垒,让医院、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成为销售链条上的一环。“他们能和产妇建立起长达1000天的持续联系”。
2013年10月,法国达能公司承认旗下的多美滋有医务贿赂行为,但将责任归咎于其在华赞助的“一个妇幼健康教育项目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得到恰当的管理”。此前辉瑞子公司惠氏也曾陷入医务贿赂事件。
面对外界质疑,达能新闻发言人褚文称,“达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公共卫生建议,即呼吁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六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并持续母乳喂养至两岁及两岁以后,同时及时、安全、适当地添加辅食。达能通过提供恰当的营养教育与产品为改善母亲和婴幼儿的营养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尽管奶粉企业大肆进入医务渠道,但鲜有受到中国政府处罚。被央视曝光的多美滋并未因“第一口奶”事件受到政府处罚,而违规的医务人员却受到处理。
“其实这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应该受罚,但我们没有管理权限。另一个原因是,这件事被定性为违规,不适用刑法里的行贿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司(下称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非常无奈。
在他看来,企业的行为隐蔽而巧妙,他们并不直接找医务人员推销,而是通过与医院合办孕妇学校,给医务人员讲课费来建立联系。此外,还支持医院的学术活动、赞助科研、赞助服务……“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贴近孕妇,最终销售产品。”
“现在的难点是企业监管。医疗机构和人员在体系内,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都可以进行处罚约束。”上述卫计委负责人说。
规则步步失守
事实上,并非没有制度对乳品企业进行监管。一直以来,对于达能等婴幼儿乳品企业,有一条严苛的规定限制着他们在国际和中国的业务。
1981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母乳替代品市场国际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婴幼儿奶粉生产厂家不能向大众宣传和推广婴幼儿奶粉,婴幼儿奶粉外包装上不能出现婴幼儿的图片,并且必须印上鼓励母乳喂养的文字。
14年之后的1995年,中国也颁布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禁止发布母乳代用品广告,禁止一切行为的医务渠道营销,旨在保护新生儿权利。所谓“母乳代用品”,指凡是能够代替母乳的,包括奶粉,其他的一些食品,甚至奶瓶、奶嘴。
但《办法》出台近二十年,鲜有作用。2011年,《办法》出台修订征求意见稿,主管部门由卫生部门扩大到卫生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并把限制时间从婴儿期(0~1岁)缩短到0~6个月。
这在谢若博(Robert Scherpbier)看来,“比其他国家差得太远了”。因为大部分国家的规定都会保护孩子到两岁,一些激进的国家如斐济、尼日尔会到五岁。
但实际上,因大部制改革,原先起草的多个部门不复存在了,一些职能进行重新划分,至今《办法》没有下文。
“我们希望新出台的办法能将限制时间界定为0-2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救助儿童会卫生项目顾问杨睿侃表示。
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办法》落地确实艰难,一方面涉及到的销售行为要细化,另一方面部门权责要落实明确。他们希望能将办法提升到行政法规的层面。“现在的处罚力度也不够,最多也就是三万块,对乳品企业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正因如此,即便医务渠道的营销暂时得到遏制,电视广告里、商场货架上、户外屏幕上,乳品广告和促销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传递着配方奶几乎等同于母乳,甚至好于母乳的信息——
含有最接近母乳的生命起源因子。——英国惠氏SMA金装1段
最为接近母乳的研究成果。——法国达能集团的实验室品牌Gallia
可提高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达7分,更接近母乳喂养的婴儿。——美赞臣婴幼儿奶粉
亲近母乳配方,专为中国宝宝研制,特别添加乳铁蛋白,让宝宝更加聪明健康。——贝因美爱+奶粉
中国市场上唯一以中国母乳为标准而设计的婴幼儿奶粉,贴近天然母乳,成功实现了脂肪的母乳化,也代表了中国母乳化研究的最高水平。——伊利“金领冠”系列
……
这些广告、宣传都是《准则》和《办法》绝对禁止的行为。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刘传红将此归结为:往往采用“问题——解决”与“使用——成功”模式,对消费者极具诱感性。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年平均增速达25%。2013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近700亿元,几乎相当于处于第二位的美国的3倍,预计2016年中国配方奶粉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
有意思的是,坐落于荷兰的达能婴幼儿营养研发中心做的内部调研显示,其员工母乳喂养的比率以及持续时间等多个指标均高于荷兰全国水平的一倍。
“一提到挣钱都是挣奶粉钱,谁给母乳打广告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激动地把乳品企业的广告行为形容为“商业洗脑”。
被误解的母乳文化
企业打擦边球难以遏制,但母乳喂养,这种最原始最安全、最健康经济的自然法则正慢慢被人遗忘。
人们普遍担忧,6个月之后母乳会不会没有营养,会不会不够吃。“完全不用担心,母乳可以喂养到两岁,6个月后,只要逐步添加辅食即可,无需吃奶粉。”福州执业医师杨泽方解释,至于有损妈妈的身材等理论也是无稽之谈。
可这并不是一个想与不想哺乳的单选题。
在家里,月嫂一般都是不鼓励喂母乳的,因为母乳消化快,孩子饿得快,但奶粉顶饱,能撑2-3个小时没问题;
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仍用老旧过时的知识来指导新妈妈,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要么借助项目支撑,要么所在医院出钱,相当部分的项目由乳品企业赞助;
在单位,糟糕的哺乳环境也很难让母乳喂养持续。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进行的调查表明,93%的企业单位没有配备哺乳室,导致47%的“背奶妈妈”只能尴尬地选择在卫生间、办公室、储藏室或者会议室里挤奶。
“母乳喂养好,但这么多年来,我周围同事没有一个哺乳超过三个月的。”做过大量调研的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说,情况并不乐观。
事实上,母乳除了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全部营养和免疫元素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情感,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安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如此说道。
“这是整个社会的焦虑。”胡其萍更愿意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她说,现在八零后的父辈们所拥有的家庭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家庭,而是由“单位人”组成,孩子往往是集体伤害的牺牲品,没有受到太多心理层面的关注。
“我最近见了一个年轻的母亲,母乳喂得很少,连抱孩子都不愿意,孩子已经一岁半了,一周只见一次,都交给老人带。后来,她的孩子被怀疑是自闭症,很怯弱,不敢直视人。”胡其萍说。
大量类似的年轻妈妈会向胡求助,但她宁愿这些都没有发生过。“婴幼儿时期受到的一次伤害,可能长大后十年都无法恢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