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6 21: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9-25 03:57 | 查看:489次
朱 隽
发展扶贫产业,好比是让贫困群众抱上“金鸡”,源源而来的“金蛋”才是他们稳定过上好日子的依靠
近日在媒体上看到某些地区产业扶贫“跑偏”的报道,让笔者想起之前在几个贫困县采访的经历。
在一个贫困村,笔者看到,之前村民有种植高山蔬菜的传统,也积累了一些固定的客户,只是由于种植技术不高和宣传推介不足,无法获得较高收益。驻村扶贫工作队对症施策,品质提升、销路打开之后,不少贫困户通过参与这一产业顺利增收脱贫。
但在另一个贫困村看到的产业扶贫,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县里看到近年来金银花市场火爆,遂将种植金银花确定为脱贫致富的主攻产业。可种这种“金贵”东西不比种洋芋,缺乏经验的贫困户们纷纷说种不了、不看好,不愿费工夫,实际产量跟预计相比少得可怜,靠此脱贫自是无法实现。眼见着一个设计得很美的扶贫产业还没来得及壮大,就草草收场,投入的扶贫资金也打了水漂。
多年来的扶贫工作经验表明,给钱给粮,都不如发展致富产业实在。于是,不少贫困地区在从“一次性扶贫”向“可持续性扶贫”发展过程中,纷纷将产业扶贫作为首要选择。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也逐步形成。有些地区,贫困人口收入中大半都来自扶贫产业;有的地区,不少贫困户发展产业成功脱贫之后,还成为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能手;有的地区,由于选对了产业方向,不仅产业兴旺,贫困户受益,更让原本弱小的村集体经济强大起来。正因如此,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定,这5年间要有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将通过特色产业扶持脱贫,这些产业也将为脱贫的群众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来源。
发展扶贫产业,好比是让贫困群众抱上“金鸡”,源源而来的“金蛋”才是他们稳定过上好日子的依靠。可一旦在选“鸡”时就出了问题,“金蛋”自然也没了来源。目前,部分地区恰恰在选择产业“金鸡”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方面,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规划随意性太强。看到一个貌似不错的产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也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就盲目地在全县或全区范围内推进,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是整体失败,群众脱贫也没了指望。也有的地区,产业方向选得对头,但缺乏整体设计规划,对于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考虑不足,依然只是出售初级产品。贫困户原本就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初级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附加值不高,贫困户在行情好时脱贫,行情差时返贫的情况难以完全避免。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行政力量运用过多,贫困户参与程度不高。有些地方干部总自认比贫困群众高明,常常“越位”替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而且,贫困户总是被“安排”在产业链条的末端,对他们的声音和意愿倾听、重视不够。正如媒体报道所言,上下脱节的产业扶贫现状让部分基层干部一听产业扶贫就头大,群众一想到产业扶贫就害怕。还有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时,将力量都用在了发展产业上,却忘记了为了什么而出发,产业项目设计和贫困户关系并不大,扶贫目标自然也无法实现。
眼下,距离到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时间“底线”已越来越近,看着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的殷殷期待,衷心希望贫困地区在选择产业扶贫时,切莫盲目,因为留给我们纠错的时间真不多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5日 09 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