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弛:青春因奉献而美丽(图)

发布时间:2008-10-21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2 | 查看:3151次

  张弛,男,198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现任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崮岘村党支部副书记。共青团徐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在校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常务副主席、校社团联合会主席;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会干部、江苏省优秀社团干部等光荣称号。2007年7月14日在南京奥体中心的大学生村官出征仪式上,张弛代表全省1011名大学生村官在大会上发言,并受到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同志的点名表扬。

  张弛从进村第一天起,便以崮岘村的村民自诩,坚持每天走访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接过崮岘村村主任助理聘书那一刻起,张弛就主动要求学种地,拜每个村干部为师学习村两委的所有日常事务。在村民们眼里,这个还是孩子的大学生村官,做的每件事都在感动着他们。

  情献困难学生

  刚到村里不久,张弛在走访农户时,了解到07年村里的孩子有十六个考上大学,直觉告诉他,这些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孩子需要他的帮助。他深入这十六个家庭了解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家里,都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困难,有的孩子家里几乎连大学学费的一半都凑不起来。他把最困难的几个准大学生召集到村委会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大学是什么、在大学应该学什么、需要提高什么能力、在城市里怎样生活、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在帮助这些准大学生,和他们交朋友的过程中,张弛领到了前两个月工资,他毫无犹豫,将两千元钱全部交到了村支部朱书记手上,表示希望村里帮他把钱捐给村里最困难的大学生,帮学生渡过这个难关。朱书记很是感动,可他实在不忍心收这个年轻村官头两个月工资,硬是把钱退了回去。张弛不死心,直接跑到区委组织部,把钱交给组织,希望组织出面帮他把钱捐给那些准大学生,而组织部的领导,考虑到张弛已经近两个月没有任何收入,出于生活上的关心又将钱退还给了张弛。张弛铁了心要帮助那些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最终他找到了贾汪镇的赵镇长,说明来意后将钱硬塞到镇长手中,然后一溜烟一样跑回村里。别人向张弛问起捐钱的事,他回答得很简单:“一是看到村里的学生家里确实很困难,想多帮他们一点;二是镇上管吃管住平时花不了什么钱,而且在学校时拿的奖学金还没花完。”

  情系民工子弟

  其实张弛早在上学期间就开始奉献自己的爱心,我省的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就有一名长期受到他资助的困难学生。那还是两年前,张弛在参加一次由江苏省外来工子弟心理咨询和志教助学服务中心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了解到,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四(2)班的学生胡壮,母亲因为车祸而中年双腿残疾,父亲因为田间劳作辛劳而积劳成疾成为植物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3名的胡壮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还不忘给家里“挣钱”,每天为同学写作业,每写一次作业可以“挣”1块钱。心灵的震憾触发了张弛为胡壮这样的孩子做些事情的激情。活动中张弛和胡壮认识后,张弛就成了胡壮的亲哥哥,两年来,张弛多次将自己获得的奖学金给胡壮寄去,几百元对一般孩子的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张弛哥哥给的几百元在胡壮看来,就可以不用替别人写作业挣钱了,就可以多抽出时间照顾残疾的爸爸妈妈了,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学习上了。由于张弛在志愿者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出色工作能力和对民工子弟的拳拳爱心,省外来工子弟心理咨询和志教助学服务中心破例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张弛聘为中心的志愿者,一场由张弛策划的“省外来工子弟心理咨询和志教助学服务中心关爱苏北民工子弟行”活动正在积极的酝酿中。

  情倾乡村发展

  崮岘村境内的徐州第一高山大洞山北坡,有一条很美的新开辟的盘山路,可是由于村里没有足够资金,这条盘山路还是石子路。以前,每每有人想到美丽的大洞山一饱眼福,都因无路可走而望而却步打道回府。张弛从这高耸的徐州第一高山和山脚下连绵百亩的水域中,看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商机。于是张弛跑到市区找到“新思路”、“原野”、“中青旅”三家旅游公司,费尽心机说服三家公司派人到实地考察。三家公司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派专业人员来到大洞山,从交通、自然风光、文化等多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决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即参与大洞山景区的开发建设。之后张弛向村委会提出“开发大洞山旅游业,修路到山脚”的建议,大家也认可了崮岘村的这一发展方向,于是一条美丽的盘山路在全村人的努力下修建出来了。

  情牵村民致富

  崮岘村每年有五千多亩地种玉米,而玉米除了吃还能做什么?还能产生什么富余经济效益?网络上给出的答案是玉米皮可以编织,精美的玉米皮编织品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善于从网上捕捉信息的张弛看到这一商机,去年“十一”期间自费去了全国最大的玉米皮编织加工基地青岛,找到海艺草堂工艺品有限公司咨询了解相关的信息,回到村里向支部书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村里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张弛来说,自费到玉米皮编织加工基地这样的地方考察了解信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周六周日,只要有想法有信息,他都不会放过,去看看、去试试。短短几个月,苏州、无锡、徐州的工业园、生态园、花卉市场、农贸市场等等都留下了张弛的足迹。张弛笑称自己是撒大网抓小鱼,说如果自己这种方式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那跑够一百次就应该成功了。

  张弛经过细致的咨询调研后,向村里提出开发山坡地大型园林石的建议,这一建议已经被采纳。以开发园林石为引导,挖掘大洞山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全村的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共鸣。

  现在张弛又在为两件大事忙碌着,第一件事是区组织部发起的“大学生青春创业计划”,大学生村官们都积极响应。张弛打算出资和乡亲们一起建设20座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小区。而这只是张弛心中宏伟版图的其中一块,种植小区、养殖小区、观光农业试验田、山地果园再加上山脚下几座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小院和农家乐娱乐项目,这些才是整个版图的全貌——全市最好玩的最好看的乡村旅游。

  第二件事是张弛回到自己的母校说服了校领导,在崮岘村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全国第一座“大学生扶贫双向教育实践基地”。为高校的科研成果真正作用农业生产第一线,不再是研究实力的实验品;让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所学知识真正为老百姓服务,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让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城里孩子,了解农村、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一个才踏出校门不久,刚走上农村基层工作岗位的年轻村官,凭着什么如火如荼的工作着、奉献着?在张弛的笔记本上第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农村的党员干部要像一把雨伞,能为农民遮风蔽雨;当一头黄牛,能为农民耕地种田;做一块石头,能为农民铺路修桥。”也许,这才是为什么张弛能成为一千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姣姣者的原因,这才是为什么张弛能在农村奉献出美丽青春的原因。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