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人民爱我军

发布时间:2016-09-15 21:19 | 来源:中国军网 2016-9-7 07版 | 查看:878次

——第54集团军某机步团红二连83载维护军民团结纪实

  庞春涛 周 涛 本报特约记者 丁雅涵

  连队名片:83年峥嵘岁月,南征北战,纵马挥戈,你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长征途中,你们进彝区,访彝民,昭告红军的形象宗旨,促成了“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硝烟战火中,你们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同仇敌忾,功勋不朽。和平时期,你们秉承传统,不忘初心,把驻地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湍急的洪水、惊天的震灾,哪里有险情、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一曲曲壮歌,是信念、是宗旨,是人民子弟兵爱人民的生动写照。

  彝海领路,撑篙强渡——

  胜利奇迹称量两心合一重几许

  “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个个都欢迎……”在红二连,学唱《牧羊调·红军歌》是“必修课”。追溯这首薪火传唱的“牧羊小调”,要从80多年前那段往事说起。

  1935年5月22日,为了抢在追兵前渡过大渡河,中央红军冒险借道彝族区。红二连官兵率先进入,最终不仅顺利请出彝族首领小叶丹,而且亲眼见证了他与刘伯承推心置腹互称兄弟、史称“彝海结盟”的那一幕。

  “跟着彝人向导一路通过,看着大批彝族青年加入队伍,大家深受感动,纷纷高唱起这首‘牧羊小调’。”连长谢江明介绍说,当连队抵达大渡河口时,发现河面涨潮,水流湍急,乱石嵯峨,涡流密布。

  河水挡道,追兵渐近。看到红军形势异常凶险,几名当地船工抄起竹篙,拖出小船,豁出性命在惊涛骇浪中往返摆渡,连队跟随红一团由此渡过了天险。

  长征胜利后,沿途百姓的深情大爱在红军各支队伍间口口相传,所闻所见让红二连官兵更加铭记毛主席的英明论断:“红军是民众的军队,民众无微不至地支持红军;除非先消灭爱护红军的民众,否则没有办法消灭红军……”

  血脉延续,情义传承。采访期间,恰逢连队组织连史教育。“红军走后,国民党问罪,彝族群众房屋被焚毁、牛羊被抢劫,却冒着杀头的危险,小心保存着刘伯承授予的‘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队旗……”讲起这段往事,班长古明饱含深情地说:“为什么百姓会不惜性命,因为人民和子弟兵血肉情深!”

  不入民房,不动巨款——

  细微末节彰显血脉源头割不断

  万山朝宗,万川归海。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团政委任志远说,从长征中走来,红二连极其珍视血火间铸就的军民情。

  解放战争时期,红二连坚持做到“五不走”:水缸不满不走、院子不净不走、借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不走、群众纪律不检查不走。1949年1月,他们随大部队挺进天津城,饥肠辘辘的战士们看到百货商店无人看守,放着许多罐头、饼干,大家却丝毫不为所动,一一封存上交;夜里阴雨绵绵,战士们浑身湿透,仍坚持露宿街头,无一人闯进民宅。连队因此被东北野战军授予“秋毫无犯”锦旗。

  爱人民,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大。83载时空转变,红二连的精神家谱从未易变,留下了延绵不断的爱民足印:1982年,随团严防死守10昼夜,保住了黄河大堤封丘段安全;1996年,红旗渠出现险情,连续奋战13天,荣立集体三等功;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抢救粮食200余吨,搭建帐篷320顶,再立集体三等功。

  “这是老百姓的救命粮,好不容易背到这里,说啥不能扔!”汶川抗震救灾时,一名连队战士在运送物资途中不慎踩空、滑向山谷,他一把抓住树杈,另一只手却死死抓住背囊,一直坚持到被救上来。连队战士杨宝华从倒塌的银行中挖出了20多万元现金,在场官兵没有一人为巨款所动,分文未动交由连队转送到银行。

  军民融合,协同发展——

  复兴伟业谱写军民关系新篇章

  8月中旬,红二连随上级跨区机动。此番“地方”保障一路同行,官兵们说处处都是大变样——

  集结装载,铁路部门启动国防应急保障机制,运列调度、辅助器材一应优先,连队主战装备装载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铁路输送,沿途百余家餐饮企业及时供应热食,大家在车厢里吃上了热气腾腾的“两荤一素”;摩托化机动,沿途交管部门实时通报路况信息,高速公路入口开启绿色通道,机动一路畅通无阻……

  从“独轮车支前”到“技术支前”,从“草鞋拥军”到“智力拥军”,透过军民融合这扇窗,红二连官兵欣喜地发现,革命战争时期巩固起来的军民情谊,徐徐铺陈出令人振奋的时代图景。

  ——多样化军事行动凸显专业化需求。近年来,连队陆续参加了应急抢险救援、大型峰会安保等任务,深切感受到多样化军事行动在规模频度、质量效率、类型样式等方面已今非昔比,要求越来越高。前不久,连队按照团里要求拓展完善了多个非战争军事行动预案、方案,专业化水平提升明显。

  ——精准扶贫找准对象、扶到点上。这两年,各级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红二连也有了自己的定点帮扶对象——石彭村。他们对全村进行走访摸底,对40家贫困户精准识别,每家每户建档立卡,以“解剖麻雀”方式了解贫困成因,结合自身优势开始了精准脱贫的探索之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