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摘读: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发布时间:2016-08-25 11:26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6年8月4日 第15期 | 查看:15883次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对同志的提醒批评,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

  ——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释义】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自我省察,这是聪睿;能够反省自身、正视缺点,这是明智;能够克服缺点、虚心改过,这是强者。人需要经常反躬自省并虚心接受提醒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阐释】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每个人都多少有些缺点、不时犯点错误,这本身无可厚非,怕的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或碍于情面不能改正过失。自负与虚荣往往酿成严重的后果,危害自身、连累家庭、贻误工作。

  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在孔子看来,即使有人能像周公那样高尚完美,但是骄傲自满又吝惜改过,那么他的德才也不足为观。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之人看不到自身缺点,所以不能进步,反之,能够谦虚反省、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获益、成长强大。

  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十分善于反省。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拜见孔子,孔子就向使者询问他的近况,使者回答说:蘧夫子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但是苦于做不到。使者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真是了解蘧伯玉啊。孔子这么说是因为蘧伯玉每一天都会反省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做到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每一年都要反省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反省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寡过知非、德行出众,卫献公初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子贡曾说:“君子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能够改过足见其谦虚谨慎的态度,所以能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受到他人的尊重。

  有过失并不是耻辱,有过不改才会真正自取其辱。反之,闻过能改,并且克制不良习气、约束自身言行,这一点很难做到,难而能做,更为可贵。《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晏婴的车夫改过的故事。晏子做宰相时有一次乘车外出,车夫的妻子刚好从门缝里看到自己的丈夫一副威风得意的样子,分明是仗着宰相的声望狐假虎威。后来车夫回到家里,妻子竟提出离婚。车夫询问原因,妻子说,晏子的身高不够六尺,却是齐国的宰相,名震天下。而今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他神色深沉,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你呢,身高八尺为人驾车,却志得意满、不思进取。车夫听后反省自身,变得十分谦虚。晏子对其变化感到奇怪,询问原因之后,将车夫举荐为齐国的大夫。

  一个人能够反省改过,这是谦虚的表现,也是人进步的动力。自然界中的现象处处彰显着“满招损,谦受益”的定律,比如太阳升到最高处就要下降,月满后就会渐渐缺减,水一定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而人通过自然定律就要领悟到,只有谦虚地反省自身不足、接受他人建议,才能不断充实提高。《周易》上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只有时刻保持谦虚反省的态度才能树立威信、稳步发展、善始善终。

  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反求诸己”“内省克念”等修身思想。比如,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则肯定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后人影响至深,直至今日,在我们党的作风建设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也值得借鉴、吸收。党的十八大后,正因我们党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勇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引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路上,每一位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保持自省、常找不足,闻过则喜、虚心改正;另一方面要互相提醒,尤其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责任,让党内生活严肃起来,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共同进步。□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课题组成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