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列榜首

发布时间:2016-07-12 19:50 |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2016年06月29日20:56 | 查看:920次

人民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 马丽)六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位列榜首。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流言:

近日,网上一篇名为《39位心内科医生集体吃素!他们说:接触太多病人,长教训了》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文中称,一位记者去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采访,看到心内科医生的午饭基本全素,因为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

真相:

与饮食富营养化直接相关的糖尿病、高血压,能引发一系列心血管问题,这是没有疑问的。(确有多项研究发现,素食者和杂事或肉食者相比,患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较低。)但是与之相对的,做素食主义者就可以杜绝心血管疾病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项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都不是由于某一个生活习惯而造成的,比如吃肉类、蛋类等,而是因为错误的生活习惯而导致的总体失衡,如果日常饮食中食物搭配不合理,即使不吃肉也可能患病。举个例子,出家人是不吃肉的,但是长得胖的和尚并不少见,也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杜绝心血管疾病。因为他们虽然不吃肉,但并不等于不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比如坚果、油炸食品、甜饮料、薯片等。所以,饮食结构才是关键。

2、鱼刺卡喉,这些“偏方”和“小窍门”靠谱吗?

流言:

最近微信朋友圈就流传着一篇名为“拯救100万人的鱼刺卡喉急救方法”的文章,提到的方法有拍背、喝醋、大口进食、伸手往外抠、用劲咳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偏方以及“科学”方法都靠谱吗?

真相:

鱼刺卡喉后要大口吞咽饭团或菜团存在一定危险性,咽喉食管较为柔软,用饭团挤压尖锐鱼刺,就如钉钉子一样,会把鱼刺越挤越深,刺入粘膜内;用手指刺激咽后壁引发呕吐,是一种急救方法。但往外抠鱼刺容易挖伤粘膜,会引起加重疼痛等负作用;而如果鱼刺刺入较深,使劲咳嗽通常无济于事,因为鱼刺细小,受力面积也就小,咳嗽的冲击气流难以把鱼刺咳出;醋确实会在一定环境下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鱼刺卡喉喝醋时,醋液在喉咙只停留几秒钟,就进入到了胃部,无法在骨头滞留的地方停留从而达到软化效果。

鱼刺卡喉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依靠网传的急救方法不但不能救命,可能会延误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应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减少吞咽动作。将压舌板(在家中可用筷子、牙刷)放在舌部前2/3处,轻轻平压,观察整个口咽部,如看见有鱼刺,刺不大,扎得不深,可用稍长的镊子或筷子钳住,轻轻拔出来;若鱼刺位置较深、较大或看不见鱼刺,应及时就医。

3、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服用会马上丧命?

流言:

近日网上流传称,如果将藿香正气水和头孢类药物一同服用,会产生剧毒性,甚至马上丧命。这是真的吗?

真相:

严格来说这条消息并不准确。我们服用的藿香正气水常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一般含40%~50%酒精(乙醇),和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可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在于乙醇代谢中乙醛的转化受到了影响,导致血中乙醛浓度升高,出现了相应的症状。这种阻碍作用和双硫仑的化学分子结构有关,因此分子中含有硫甲基四氮唑侧链的药物都可以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如头孢美唑等。传言中提到的危害并不是完全不实。

但是,头孢类药物包含很多种,不是所有头孢和酒精合用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只有含有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才有双硫仑样反应。如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替坦、头孢甲肟、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

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吸氧、卧床休息,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静脉注射和滴注纳洛酮0.4毫克~0.8毫克可拮抗乙醇作用。如有严重并发症时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以防双硫仑样反应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4、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

流言:

婴幼儿、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特别的注意和关爱。生活中,家长们往往会听到各式各样的说法。许多人认为,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

真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范志红说,我国目前没有2岁以上儿童的专用“儿童食品”标准,“儿童食品”只是企业自己造的概念,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其通常仅有外观上和体积上的差别。比如儿童牛奶和纯牛奶的区别,是加了糖或蜂蜜,甜味更浓、热量更高、包装更小。家长大可不必因“儿童”二字而受到特别吸引,具体差别要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范志红举例说,某个儿童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3.5%,而大部分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1%—12%,这说明产品额外多加了糖。看配料表也能发现,纯牛奶中是不加糖和蜂蜜的,而儿童牛奶的配料表中如果有蜂蜜等甜味原料,就说明它是用甜味来吸引孩子。其实,儿童概念食品往往添加一些适合儿童味觉喜好的味道,但通过调味来增加儿童食欲,只会让孩子对调味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范志红认为,如果自小就摄入口味较重的饮食,长大后往往难以控制盐的需求量,增高患病风险。

专家们认为,儿童概念食品应严格审查,营销噱头对于孩子的健康有害无益。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刘莉表示,儿童概念食品应该有国家标准,其添加剂、保质期等要求应该更严,并有专门的监督检验机构。

5、吃冰棍导致胃出血?

流言:

日前,媒体报道安徽一位名叫乐乐的7岁男孩连吃3支冰棍导致大吐血,引发一些家长的不安和恐惧。吃冰棍导致胃大量出血。

真相:

吃冰棍引起吐血?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7岁男孩在于同伴玩耍后,在1小时内吃下了3根冰棍,吃完没多久就开始觉得胃痛,并很快开始多次大量吐血。在当地医院未能控制病情转院至安徽省儿童医院。经大量连续输血、药物和胃镜下止血未能凑效情况下,最终实施紧急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患儿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直径1cm,深0.4cm的巨大溃疡,伴溃疡底部十二指肠球后动脉破裂并呈喷射性出血。

引发孩子吐血的原因经过了手术证实,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动脉喷射性出血。这种局限性的溃疡是原本就存在的,而不是某种应激事件导致的急性(广泛的)胃黏膜糜烂。就是说,报道中PICU医生所说的“(吃冰棍后)太冰了。然后导致粘膜急性糜烂、溃疡出血”是错误的。由于新闻中男孩出血病因已经经过手术确认是十二指肠局灶性溃疡侵蚀导致的动脉破裂出血,而非急性应激性溃疡。因此,可以判断,患儿的十二指肠溃疡早已存在,只是一直被误诊。而出血不过恰巧发生在“吃冰棍”之后,两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退一步说,即便患儿是应激性溃疡出血,吃几根冰棍显然也不构成重大应急事件,当然也不可能是引发应激性溃疡的原因。因此,那位医生和新闻标题所说的“连吃3支冰棍引发大吐血”是错误的。

6、酵素真能减肥、抗癌、抗衰老?

流言:

一直以来,关于酵素的减肥功能就有各种神奇说法,而随便百度一下“酵素”就能发现此产品功效多多,简直非人间所有:既能美容瘦身,又能“抗衰老”、“抗癌症”,各种功效应有尽有;“世卫组织推荐”、“诺贝尔奖获得者研发”、“正在风行全球的抗衰老革命”等等光环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真相:

“酵素”一词来自日语,实际上就是披着外国马甲的酶(Enzyme)。人体现在发现的酶有700多种,一般能够自己合成,不需要额外补充。即使需要补充,也不能通过口服的方式。商家的宣传的确没错,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口服酵素一点用都没有。例如,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酶之一,也是酵素商家的主打产品。但是通过对比试验可以发现,酵素产品中的SOD活性单位还不如同等质量的生菜和西红柿。所以说,花重金购买概念产品,还不如去菜市场买两斤西红柿。酵素本质是蛋白质,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才能发挥活性,而酵素在通过消化道时会经历胃液、胆汁等消化液,因而会变性或被分解,无法发挥其生理活性。而且绝大部分的酵素需要在细胞内或细胞间发挥作用,通过消化道摄取的酵素比较难进入细胞内。所以说,希望通过口服酵素达到的各种功效,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7、有机奶通常价格比普通奶高出不少,有机奶真的更营养吗?

流言:

很多商家在宣传的时候都打出广告,声称有机食品更健康,更营养,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盲目消费。

  真相:

有机牛奶的认证一般着重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及饲养方式,有机牛奶喂养的饲料为纯天然牧草,普通奶牛食用的饲料是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对不同饲料进行搭配调整、均衡配比。从营养成分比较,有机牛奶和其他牛奶所含有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以上内容选自人民日报、科技生活周刊、蝌蚪五线谱、北京晚报、健康报、健康时报、“上海网络辟谣”、腾讯“较真”、科学公园等媒体。)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