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残疾人融合教育之困 如何协力破解

发布时间:2016-06-23 21:43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4月01日 09:49 | 查看:1117次

4月2日是第九个“世界自闭症日”,保障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引发关注

  “融合”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越来越重视残障人士的受教育权利。对于残疾人教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倡“融合”而非“隔离”。作为缔约国之一,我国一直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特殊儿童仍在接受隔离式教育。在“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京津两地展开调查,探究融合教育之困应如何协力破解……

  融合教育 各方获益

  尊重、保障残障人士教育权,促进患者康复,培养公民责任心,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二小五年级的英语课上,穿着橘红色毛衣、坐在第一排的男孩晨晨高高举起右手,为抢答问题,他有时还欠起身子,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午饭时间,晨晨大口大口吃着饭菜,吃完后把餐具整整齐齐地收拾起来……

  “晨晨曾是被确诊的自闭症孩子。”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李京育告诉记者。“有视力却不跟人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人交流,有听力却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是机械地重复……”这是对自闭症患者的描述,晨晨也曾经如此。经过几年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晨晨的症状得以显著改善。经海淀区特教中心评估,他的适应能力基本达到普通同龄儿童的水平。父母申请取消“随班就读”,晨晨作为普通孩子接受教育。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中国残联精协孤独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德华介绍说,患者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难以融入社会,而融合教育,让他们处在和正常孩子一起受教育的常态环境中,能够打破“交往障碍—被隔离—交往障碍加重”的死循环,让孩子逐步融入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提高生存能力。“自闭症儿童是非常有救助价值的。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许多患儿将来可以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充分发挥出个性、才华与创造力。不帮助他们,他们就可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郭德华说。

  像晨晨这样,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学生通过融合教育得到提升的案例还有很多。2013年,天津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天津市关工委、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三家跨部门协作探索孤独症社区康复模式,同时确定8所幼儿园作为定点幼儿园,为41个孤独症儿童提供融合式的康复训练。三年过去了,41名孩子的症状已有明显改善。

  “融合教育是尊重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拥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乔键介绍说,海淀区目前有632个包括自闭症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在136所中小学随班就读。他同时表示,融合教育的推进,对普通孩子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对普通孩子来说,融合教育能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有利于他们爱心和责任心的养成。”而在郭德华看来,融合教育对残疾人的包容接纳,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天津市孤独症儿童社区康复项目工作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刚开始,一些家长也曾抵制自己的孩子与孤独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但现在他们惊喜地发现,融合教育既提升了教师的水平,也让自己的孩子更有爱心。

  推进融合 补齐短板

  理念未被广泛接受,实施地方不多,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人才

  令人遗憾的是,放眼全国,落实融合教育举步维艰。2014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指出,尽管有明文规定,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许多经过康复训练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自闭症儿童仍然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

  让儿子元元和普通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刘女士最大的心愿。元元有轻微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症谱系中的一种。刘女士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北京一所普通小学,可没过多久,班主任就给她下了“通牒”,要求把孩子领回家。刘女士牵着儿子的手坐到学校教务处门口,开始静默地“示威”。最终,元元再次进入学校课堂,刘女士辞去工作做起了“陪读妈妈”。“孩子在教室里,我就坐在教室外面的楼梯上。我既害怕孩子影响老师、同学上课,也怕同学孤立、欺负他。”刘女士说。

  “融合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天津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李金水就遇到多起孤独症孩子进校受到正常孩子家长抵制的事件:“家长也担心,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孤独症孩子怪异行为的影响。”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副主任王红霞认为,“自闭症学生在融合教育班级中,多少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情绪控制问题、语言理解、生活自理、参与活动、适应环境等方面。” 

  “家长、老师等社会普通人群的担心,恰恰说明推广融合教育的必要性。”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认为,“融合教育也是对社会公民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各种各样有差异的孩子,都是社会当中的一员,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意识,必须从小培养起来。”

  据相关专家介绍,很多自闭症学生即使进入普通学校,在表面上也是“随班就读”、实际上在“随班混日子”的状态中胶着不前:课堂上,有一个孩子似乎是“隐身人”,尽管他坐在讲台旁边——语文课的分组讨论中,同学们纷纷结对子,却没有人理睬他;数学课的随堂测验中,这个孩子趴在桌子上,无人问津;英语课的单词接龙中,同学们依次回答,到了他的位置,就很自然地就“跳过”;体育课上,他被滞留在教室里,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

  “这恰恰说明了目前我国的‘随班就读’,还只是一种起步阶段的‘融合教育’。”在许家成看来,随班就读符合融合教育的趋势,“但我们相应的资源和师资配置远远不够。在一个班级里,解决孩子们的特殊需求,进行系统化帮助和专业化支持还有很大难度。更何况,目前对孩子的包容性和接纳度是极其有限的。”在他看来,高级层次的“融合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接纳。“期待这成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整体设计,不但包含普通孩子,也包含各种各样有障碍的孩子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许家成认为,这也需要教育资源的全新配置,比如普通学校里,除了心理咨询老师外,普通教师要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应该有特殊教育的老师、资源教师,还应该有康复师、社工,等等。

  有了专业人员和知识,一些看似在融合教育中难以突破的问题,比如,特殊儿童扰乱课堂秩序,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然然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在普通学校升级后,这个女孩一时不适应新环境。课堂上,她的情绪不时波动,影响了班级的教育教学秩序。得知这一情况后,海淀区特教中心酝酿个别化教育方案:全面评估、定期个案研讨、巡回指导教师课堂观察、家庭环境考察、专家介入、在孩子情绪不稳时一对一授课……

  效果很是明显,经过半个学期的追踪介入,然然已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环境。

  “实施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资源教室等硬条件非常关键。有了社会的接纳和包容,还需要有特殊教育老师的专业指导,特殊学生才不会‘随班混读’,进而真正实现自己的成长。”郭德华说,但目前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缺少特殊教育人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少,学生也少,学习自闭症专业的人就更少了。”

  郭德华同时表示,我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限制融合教育推进的“瓶颈”之一。“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特殊教育法’。已有的相关法条,对残疾人特别是孤独症患者教育,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放眼未来 脚下有路

  推广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倾斜,完善法律、法规,为融合教育保驾护航

  在许家成看来,推进自闭症孩子接受融合教育,首先需要让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教育,“学生个体有差异,我们不能以精英式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分数、照顾精英孩子,而忽略了特殊孩子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他认为,融合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普通孩子也从中学习到了宽容、善良和责任。这也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推进融合教育,我们要用包容的态度来接纳这些‘星星的孩子’。首先,要在态度上接纳尊重儿童的受教育权,接纳并包容儿童的特异性,为这些儿童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为教师提供特教资源,学校需要给随班就读学生的任课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爱也有方法;最后,学校设施及课程教学方面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及科学调整。”王红霞建议。

  相应师资的紧缺,是推进融合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普通中小学特教师资不足的问题,“海淀区实施‘双向融合,弹性安置’的形式,即孩子一周大部分时间在普通学校就读,小部分时间在特教中心接受专业特殊教育训练,得到了学校、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乔键介绍说。

  也有专家指出,应该大力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最主要的是培养大量的特殊教育人才以满足需要。”王红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比如将特殊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内容。另外,对特殊教育教师在骨干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许家成认为,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过渡环节,有利于培养大量合格的资源教师,为未来的融合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融合教育,也不能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这就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细则,为融合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郭德华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1日 10 版)人民网记者  葛亮亮、张烁、朱虹、朱少军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融合教育之困 如何协力破解(走转改·一线调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