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7 16: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6-14 02:36 | 查看:728次
李洪兴
每一个政务新媒体,背后的运营管理者都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产品充满亲和力与创新活力,从而更接地气、更富趣味、更有效果
说话是一门艺术,在新媒体上和群众“面对面”讲话更是如此。不久前,在西部某县卫生计生局的官方微博上,就发生了一起因对话而产生的舆情事件。在一条政务活动信息下面,该微博的管理员认为有些跟帖议论不妥,便与网友多次互评,双方均言辞犀利,引发“围观”。目前,涉事微博管理员已被批评教育。这一事件促使人们思考,党政机关和干部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应该有怎样的角色意识和效果意识,如何更好平衡职业要求与个人冲动?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人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说话以及背后的说服,成了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事,这对政务新媒体来说,尤是。应该看到,近年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网络问政,“僵尸网站”开始绝迹,“万能回复”大大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频繁的互动、越来越具体的回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体现了政府部门走“网上群众路线”的意愿,然而,因一些不得体的“说话”而引发的网络围观,也随之多起来,甚至被网友揶揄为“神回复”。某些公职人员面对批评,不讲原则拼命找借口,被网友称为“洗地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政务微博因为和网友良性互动,温馨对话,而被网友赞为“很贴心”。这些例子都说明,对党员干部而言,不仅要懂得和群众面对面讲家常话,还要在熟悉“网言网语”的基础上,讲入理又入情的话,说有力度也有温度的话。否则,再有互动诚意,再“理直气壮”,也可能会无意中带来相反效果,让交流打折扣、公信受损害。
今天,人们对党政干部新媒体素养的期待越来越高。那种不分场合、永远只会用一套话语体系去互动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而会被网友嘲讽为“全都是套路”。原因何在?在于今天的政务新媒体,面临的已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还要关心传播效果;和网友的关系,也从早期的“我讲你听”,变成现在追求情感共鸣与情绪疏导。在这一新的要求下,政务新媒体的角色意识与效果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能认为“我是一个宣传工作者,把国家政策宣传好”就万事大吉。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网友听进了、接受了,才算真的好。还要看到,网络时代,尽管网友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群发式对话”,希望自己的帖子被“翻牌”、得到针对性答复,但针对性不是“任性”,要得体。否则,公共平台个人化、个人情绪平台化,很容易让有理的变为没理的,结果适得其反。
事实上,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等在内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政治上必须做的“有意义的事”,把这些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比如,党建纪检工作不必是板着脸说教,还能变成指尖上的测试题;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是“灌输”,还可学学徐川讲故事;新闻宣传工作不能是各种“要要要”的文件体,更应理解包容地倾听、耐心理性地解答。“复兴路上”工作室的短视频,让时政“活”了起来,在生动幽默中传递信息,抓住人、吸引人、进而愉悦人,看过的都说“有意思”;针对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聚众斗殴的网络传言,南京江宁区的官微在发辟谣信息时提示,“内容有点长,图片有点大,关注此事件的网友请耐心看完”,这是与人便利的“有意思”。每一个政务新媒体,背后的运营管理者都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产品充满亲和力与创新活力,从而更接地气、更富趣味、更有效果。
有人说,“有理说实话,没理说横话”,党员干部在互联网上发言,有时候就像大洋彼岸的蝴蝶翅膀,振一下就可能在网络世界里引发想不到的后果。而怎样说话、说什么样的话,归根结底反映着以怎样的理念面对公众、服务公众。做到“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网上舆论引导才能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里,以让人信服的方式传递“意义”,而不是以不恰当不得体的方式折损甚至消解“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4日 05 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