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9 22:42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0版 2016-06-03 07:58:39 | 查看:867次
孩子已被时间和历史亏欠太多,我们要好好爱孩子,是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得到过的爱,与没有得到过的爱,都决定了我们,要好好爱孩子,让他们甜蜜 、温暖;让他们在最需要爱的时候,爱不缺席;让他们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仍然能够有信心走下去
▲战争中的孩子。 照片来自网络
关山远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节日,源于悼念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捷克一次不分妇孺的恐怖屠杀中遇难的儿童。追溯很多节日的来源,都耐人寻味。其实在并非很久以前,儿童尚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远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祖国的花朵”。
所以,好好爱孩子,孩子不容易。
一
1867年12月6日,丹麦奥登塞,全城的学校都放了假,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像度假一样,来欢迎一位伟大的人物——62岁的安徒生,世界童话大王。这一天,他被选为故乡奥登塞的荣誉市民,合唱队唱着歌,人们高喊着安徒生名字,孩子们更是兴奋得涨红了脸,感谢他为他们带来了丑小鸭、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
如果能够穿越到一个半世纪之前,我们就能理解安徒生的伟大了。
童话是写给儿童看的,但是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世界上并无“儿童”这个概念,他们被当成“小大人”,大人讲什么故事,他们就听什么故事——可想而知,那是何等的重口味。
有一本奇书叫《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作者是理查德·扎克斯,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在粗俗和反常方面有所专长”,他在这本书里考证了许多颠覆三观的真实历史,比如说,今天我们读到的温情脉脉、很美很萌很善良的《格林童话》,其原版却是血淋淋的。
比如,据扎克斯考证,我们耳熟能详的被王子一个吻唤醒的“睡美人”故事,有据可考的最早版本出现在1636年的意大利,并非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而是很不堪的色情文学——名叫塔丽亚的漂亮小姑娘生下来时便被预言会死于有毒的亚麻,虽然他父亲百般呵护,但在她长大后,还是因为手指被一小块亚麻刺中而倒地身亡,悲哀的父亲把她放在林中一个小屋里。后来有个打猎的国王钻进小屋,看到一动不动的美女,“他就把她抱到一张床上,收获了爱的果实”(细思恐极,这其实是一次强奸……)这个色欲国王完事后就骑马回去了,忘了这事。但9个月后,塔丽亚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到处找乳头吮奶时,开始吮她的手指,一下就把毒物吮出来了,于是,塔丽亚醒来了,发现自己置身森林中,旁边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毫无疑问,这是童话,但今天的爸爸妈妈会把这个童话讲给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听吗?现在的《格林童话》,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稀释之后,才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专门辟有一章,来考证曾经流传几个世纪的童话,曾经多么少儿不宜,比如金发小偷最早是一个干瘪老太婆,她被三只愤怒的铁矛钉死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尖顶上;又如,灰姑娘的继母为了让她自己的女儿穿上那双水晶鞋,削掉了她们的脚趾和脚后跟;……令人发指吧!
想想,古代的孩子好可怜,在漆黑的夜晚,他们睡不着觉,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于是爸爸妈妈张着从来不刷牙的满是恶臭的嘴,把自己从外面一切乱七八糟地方听来的乱七八糟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那时可没分级制度与分众传播之说,他们才不管幼小的心灵会遭到什么伤害呢。
孩子们能等到一个专门给他们写童话的安徒生,怎能不兴奋?
二
有人研究过,区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诀窍之一:中世纪油画里都是丑宝宝。怎么来形容那些丑宝宝的模样?就是小上几号的中年猥琐大叔,小小的身躯,居然还肌肉虬张,像个小怪物,除了妈妈,谁都没法爱得下去——这就是漫长时间里孩子的定位。他们从断奶后就与大人混在一起,没有独立空间,从穿着到娱乐到职业,几乎与成年人无异,尤其是在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时候,孩子们直接略去了接受教育这个环节,以童工的身份存在。
在今天,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转还侍候不过来,但在古代,小孩就跟小兽一样,哺乳期结束,就进入成人世界了。当时的人们,还无法意识到儿童应该是独立的,应该与成人甚至青年人区隔开来的特殊性质,应该给予特殊的保护。
所以,在古代,儿童是特别容易受到奴役和残害的一个群体,他们年幼体弱,缺乏反抗能力,在战乱中最早牺牲,在饥荒中沦为“易子而食”的那个“子”。即使在太平盛世,风险也无处不在,比如被拐卖。
拐卖儿童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些孩子下场十分悲惨。《清稗类钞》上记载了一个毛骨悚然的故事:“乾隆辛巳(1761年),苏州虎丘市上有丐,挈狗熊以俱。狗熊大如川马,箭毛森立,能作字吟诗,而不能言。往观者施一钱,许观之。以素纸求书,则大书唐诗一首,酬以百钱。一日,丐外出,狗熊独居。人又往,与纸求写,熊写云:‘我长沙乡训蒙人,姓金,名汝利,少时被此丐与其伙捉我去,先以哑药灌我,遂不能言。先畜一狗熊在家,将我剥衣捆住,浑身用针刺亡,势血淋漓,趁血热时,即杀狗熊,剥其皮,包于我身,人血狗血相胶粘,永不脱,用铁链锁以骗人,今赚钱数万贯矣,’书毕,指其口,泪下如雨。众大骇,擒丐送有司,照采生折割律,杖杀之。押‘狗熊’至长沙,还其家。”
文中所说“采生折割”,是指古代捕杀生人,折割其肢体,取五官脏腑等用以合药敛财的罪恶行为,也是乞丐团伙中最歹毒凶恶的一种:人为地制造一些残废或“怪物”,博取世人同情,骗人钱财。《清稗类钞》中所记载的“人熊”,就是一例。在古籍中,各种“人狗”“人熊”以及奇形怪状的残疾人屡见不鲜。被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儿童。
在很多时候,孩子被当成从属于父母的珍贵的私人财产,屈从于一种奇怪的逻辑:既然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那就随时应该为父母而牺牲,东西方皆是如此,比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个“郭巨埋儿”的恐怖故事,说的是晋朝有个叫郭巨的男子,家里穷,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在《圣经》中,也有亚伯拉罕为了顺服上帝毅然决然地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独生儿子献给上帝的故事。
当然,在郭巨与亚伯拉罕的故事中,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郭巨夫妻正在挖坑准备活埋儿子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这对夫妻拿到黄金,于是与母亲、儿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并得到了“孝顺”的美名;在亚伯拉罕的故事中,天使告诉他说这只是对你的考验:“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亚伯拉罕也获得了“信心之父”之名。
想想都是泪啊,可怜的孩子,在历史上地位如此之低,很多时候,只是父母证明诚心、孝心、决心的祭品。
三
在历史中地位低到被遗忘的儿童群体,即使某些个体地位尊贵,却又要面临另一道考验:疾病。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摘录了十三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与妻子埃莉诺王后在1255年到1284年间所生16个孩子的命运:这对夫妻都十分健康,爱德华一世即电影《勇敢的心》中的“长腿”,很生猛的,他和王后并没有将什么致命的遗传性疾病传给子女,但是,16个孩子中,有10个(62%)未能活过儿童期,只有6个活过11岁,只有3个(18%)活过40岁。书上写道:“他们的孩子可以说享有中世纪欧洲的最佳照料,住在宫殿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有供给无虞的温暖壁炉,有当时最干净的水,许许多多仆人能使唤,还有最好的医生……”
中国皇室亦是如此,据统计,清代自顺治定鼎北京到宣统帝灭亡,共经历了10位君主。除同治、光绪、宣统3帝没有子嗣外,其他7个皇帝总计生有子女146人,平均每人生育21人,其中15岁以前即夭折的竟有74人,占到了50%。在这10位皇帝中,康熙是很幸运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出过天花,虽然脸上留下了麻子,但毕竟活了下来,而他的35个儿子,20个女儿,成年的只有24男8女。
后人分析过古代皇室能够动用天下资源却无法拯救皇子皇女性命之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医疗水平太低,即使集中了全国名医,对一些如麻疹、白喉、幼儿肺炎之类的病,却总是束手无策,只能靠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和运气了。比如在疫苗出现之前,天花杀人无数,比如当时得了天花即将不治的顺治帝挑选继承人,有9岁的福全和8岁的玄烨两个选择,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恐怖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福全还未出过天花,万一当皇帝后得上天花怎么办?这才有了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
当然,皇室成员夭折率高,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宫廷争斗,在影视中,容嬷嬷们阴沉地躲在黑暗中随时计划出手摧残小朋友让自己主子得利,真实历史更残酷,譬如大明著名的明宪宗万贵妃“姐弟畸恋”,比皇帝大19岁的万贵妃在37岁时生下一个儿子,却在一年后不幸夭折,万贵妃无法再生孩子,遂对其他怀孕的妃嫔或已经降生的皇子大加谋害。又如皇室特有的育儿方式:皇子皇女们出生不久就离开生母,由专门的保姆奶妈抚养长大,缺乏母乳喂养,缺乏生母陪伴,身心都难言健康。
皇室尚且如此,就不用说平民了。《人类简史》上说,在20世纪之前,农业社会里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孩童无法活到成年。他们多数死于儿童期疾病,例如白喉、麻疹和天花。在17世纪的英国,每1000个新生儿就有150个无法活到1岁,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也无法活到15岁。所以,古人延续后代的唯一秘诀,就两个字——“多生”,用数量来对抗疾病。早婚早育,不停地生,一直生到无法再生为止。
但古人生娃,风险也很大,想想也是,女子自己的身体还没长好,就要为夫家传宗接代,难免频频出现难产现象。因“人生若只如初见”而被文艺青年疯狂喜爱的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其一生挚爱卢氏,就是因为产后受寒而死,“一宵冷雨葬名花”,他此后余生都在悼念亡妻,悼亡之作收入《饮水词》,真切动人,
那时候的丈夫,常常要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保大还是保小?
很多人选择“保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小朋友,真可怜。
四
想想很心酸:万年人类历史,真正把孩子当孩子,也就这一两百年的时间。
当然,历史上有诸多关心孩子的好人,比如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大声疾呼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隋朝有两个后世并不知名的官吏,堪称“儿童之友”,一个是公孙景茂,一个是辛公义,都是花自己的钱来收留流浪和病患儿童,尤其是辛公义,史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灾多病,而百姓又特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流浪、乞讨儿童到处都是。辛公义决定用自己模范行为感召百姓,当暑月疫情严重时,他让部下将境内所有疾病患者都用麻板抬到自己家来,大部分都是儿童,病人达到数百,厅堂和走廊都住满了,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终日连夕与病人相对询问。这一期间所得的薪俸全部用来买药给病患儿童医治,还亲自料理病人饮食起居。结果病人全部痊愈,也从此改变了地方的陋习。
如何对待老人与孩子,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人类简史》上说,直至20世纪60年代,巴拉圭的丛林中还有一个狩猎采集部落亚契人,保留着杀儿童陪葬的习俗,虽然成人之间很少发生暴力冲突,但杀害孩子的事件却频频发生,书上写道:“有个男人杀了个小男婴,原因只是他‘心情不好,小孩又哭个不停’。甚至有个小孩被活埋,原因是‘那玩意儿看起来怪怪的,其他小孩也会笑他’……”但总体而言,进入20世纪后,儿童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其标志是瑞典作家爱伦·凯在1900年发出时代最强音:“把新的世纪交给儿童!”她的代表作之一是《儿童的世纪》──成人研究了解儿童的特点,保卫儿童天真纯朴的自然本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的世纪。
不得不承认,近现代以来,在善待孩子、主张给予孩子独立的地位和人格这方面,西方走在中国的前面。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成人在自我解放过程中,也解放了儿童。20世纪以来,思想家的思考与奔走,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儿童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人们开始意识到,关心孩子,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温饱、他们的疾病、他们的教育,更关心他们是否快乐、是否身心健康。
但是,一个以孩子为中心、处处为孩子考虑设计的时代,还远未到来。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过“六个解放”的思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多问几个为什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扩大认识,丰富眼界;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干自己高兴的事情——时至今日,还未全部实现。
被动是孩子的宿命,毕竟这是一个成人控制的世界。好在,“小大人”变回了儿童,他们再也不会被画成小小身子大人脸的丑陋形象,他们不再是丛林法则中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弱小群体,他们的童稚与美好结合,不仅仅感动着他们的家人,更激发着成人集体心中的无穷的爱与向上向善的动力。
去年,那个脸朝下趴在海滩上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的小小遗体,让无数人心碎,事实上是今天成人与孩子关系的一个隐喻:我们要好好爱孩子,我们爱得还远远不够。
五
不久前网上有个漫画特别红火,题为《如果我们早晚要死去,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小弟弟向姐姐发出的疑问。姐姐回答说:“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万年,而天上的星星都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你觉得宇宙真的在意我和你么?当然不是,我们只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该放弃。首先你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生不易。有时候你会开心,有时候你会难过,今天妈妈或许还陪着我们,而明天她可能就会离去,有一天,我也会离去,就是这样。甜甜圈也不会永存,但是我们曾有机会品尝它的美味。”弟弟听了,似懂非懂,但他很开心,因为姐姐认真回答了,更因为他又品尝到了甜甜圈的美味——孩子会比此前任何一次更用心去品尝这美味。
是的,相比浩瀚宇宙,人类个体只是时间长河里的尘埃,短暂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生命如何才有意义?什么才是生命中值得品尝的甜甜圈?
我们只能说,孩子已被时间和历史亏欠太多,我们要好好爱孩子,是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得到过的爱,与没有得到过的爱,都决定了我们,要好好爱孩子,让他们甜蜜、温暖;让他们在最需要爱的时候,爱不缺席;让他们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仍然能够有信心走下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