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李振华(7图)

发布时间:2016-05-23 14:3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12-10 第493期 | 查看:5545次

老校长半个多世纪捐献百万元 资助2000余名寒门学子

  他倾尽所有,16元的灰蓝色长袖衬衫,5元一双的布鞋,退休后一边教学一边捡拾垃圾,勤俭如此却累计资助了2000多名寒门学子。虽然已经退休18年,但他每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开的“孝德讲堂”,还需要他悉心张罗;“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还需要他去值守;全县300多个村庄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也是他走访调研的对象;那些需要资助的学生,他依然放不下……他叫李振华,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2015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22222.jpg

  “爷爷要去哪里呀?爷爷要去哪里呀?”看见老人要出门,在一旁玩耍的四五岁小男孩一边跟在后面,一边用稚嫩的童声问着,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好像这位老人就是他的亲爷爷一般。这位年届八旬的老人,身上蓝色的夹克和灰色的衬衣,经多年的穿洗,只能隐约看出一点原本的颜色,领口上也已磨出一圈白色的线头。他叫李振华,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

  他情系讲台,从繁华城市到沂蒙山区,一干就是62年。他倾尽所有,16元的灰蓝色长袖衬衫,5元一双的布鞋,每天三餐是玉米糊和南瓜,退休后一边教学一边捡拾垃圾,清贫如此却累计资助了2000多名寒门学子。除去每月500元的生活费,他把所有的收入都捐献给了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虽然已经退休18年,但他每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开的“孝德讲堂”,还需要他悉心张罗;“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还需要他去值守;全县300多个村庄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也是他走访调研的对象;那些需要资助的学生,他依然放不下……

乡亲们自发为李振华立起一座塑像。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1.从繁华都市到艰苦农村 放弃调离机会扎根老区

  在沂源县实验中学的“振华事迹展览厅”里,陈列着李振华自制的教具和他的一些生活用品:有石头打磨成的石板、石笔,用废弃皮球和破报纸糊成的地球仪,有他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也有他当年走访时所骑、现已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这一件件老旧的物品,仿佛带人回到他教学时的那个年代。

  1953年冬,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在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志愿到山东支教。这个稚嫩的南京少年先后谢绝了省里安排他到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的工作建议,执意来到了淄博沂蒙老区,李振华只有一句话:“让我到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 

  带着行李,他只身步行一天一夜的山路到达了距沂源县城50公里外的韩旺小学。三间建在半山腰上的破庙就是韩旺小学的校舍,墙面上的洞是“窗户”,屋子摆放的大小石头分别是课桌和凳子,更别提那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灯,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的灰罐子。上课时,自己的一口南方话总是引起学生的议论,吃饭时,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让他难以下咽。面临着环境、口音、生活习惯方面的各种挑战,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李振华想要退缩。 

  但是,当他看到村里搞互助组连个计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能用石头在墙上划杠杠表示分数的时候,他的心被刺痛了。看着沂源老乡们在生活贫困和知识匮乏中苦苦挣扎的样子,看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还有老乡们特意为他缝制的棉衣棉鞋,日常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关怀,都让李振华停下了回乡的脚步,他自己动手制作了28种教具,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村民办起夜校,业余时间还翻山越岭走访学生家庭、给孩子们补课。后来,他又让父母从南京老家寄了一台收音机,和学生一起学习。 

当时稚嫩青葱的少年李振华志愿到山东支教。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乡亲们给李振华做的鞋子。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1955年,沂源县平均升学率为10:1,而李振华所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县城。

  今年68岁的耿玉生老人是当年李振华较早教的学生之一,他回忆说,对于这个大城市来的“洋先生”,学生们敬佩又爱戴,“李老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对我们特别负责。”1960年,刚升入五年级的耿玉生因母亲的突然去世面临辍学的困境。耿玉生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奶奶照顾着他与3个弟妹。突逢变故,家中便让耿玉生辍学帮着奶奶顾家,得知消息的李振华几次三番造访耿家,对耿玉生的奶奶和父亲再三保证,不用担心耿玉生的学习,一定让他升上中学,这才换回了耿玉生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当时班上一共37个学生,与耿玉生情况相似的不在少数,更有5、6名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据耿玉生回忆,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这几名贫困学生的学费都是由李振华来承担的。

  李振华的无私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乡亲们以邀请李振华到家做客为傲,逢年过节把他请到家中,一家人节日、喜事都舍不得吃的细粮留给他吃,冬天冒着严寒刨来树墩给他生火取暖。

  鱼水深情,李振华再也不忍离开这片热土,乡亲们为他做的衣服、鞋子,他一直珍藏保留至今。他在一篇日记中写到:“不做过路客,要做蒙山牛。”正是为了这样一句诺言,李振华忍痛挥别青梅竹马的恋人,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调离大山的机会,彻底扎根在了这里。


  2.孝义两难全 为老区学生做出艰难抉择

  刚刚参加工作时,李振华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是自己的生活费,另外5元用来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 

  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初到沂源后连续3年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因为对他来说,回家的路途太远、车票太贵、时间太长:来回车费42元,恰好是他两个月的工资,可以资助很多贫困学生,假期里他还要帮学生补课。 

  1980年,李振华担任四个毕业班的政治课老师,兼任一个毕业班班主任。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李振华收到一封来自南京的电报——“父重病,速回。”  

  校长和学生家长纷纷劝李振华回家,学生联名恳求他回家,病重的父亲更是盼着他回家,可是,他却沉默了。“我要是走了,208个学生怎么办?”最终,他叫来了在自己班上读高三的儿子李东伟,安排他回家伺候老人。他告诉儿子,这么多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问题而影响到他们考试。“可是爸爸,我也是你的学生啊!”儿子的话,问得李振华哑口无言。他思来想去,又找到儿子说,爸妈都是双职工,你考不上学可以去当工人,可是那些农民家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了,“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最终踏上了回乡的汽车,目送汽车缓缓驶离,李振华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亏欠了儿子,亏欠了父亲。  

  五天后,李振华收到“父病故”的加急电报,他跑到学校后山,面向南京的方向失声痛哭长跪不起…… 

谈到父亲,李振华的眼中盈满泪光。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后来,因为母亲半身不遂,眼看着只有回乡照顾老人这一条路了。在反复的矛盾、纠结中,李振华和家人开始默默收拾行装。 

  然而,启程的那天早晨,李振华推开家门的一瞬间,眼睛哗一下就湿润了:一大片父老乡亲站在门口,有的提着鸡蛋,有的捧着水果,没有一个人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不少人在悄悄地抹着眼泪…… 

  那一瞬间,李振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留下来,不走了!” 

  沂源山区的群众先后派了8个女孩,轮流到南京照顾老太太,只为了“让李老师能安心教书”。 

  时间一久,李振华实在不想再拖累乡亲们了,将老母亲接到了沂源。离开故土又难以适应北方气候的老人,在一年多后去世。李振华悔恨交加、长跪不起。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也哭喊着:“老人家,您不要责怪李老师,他是为了俺这里的孩子们啊!” 

  有人说,一个老师,难道真地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和李振华共事多年的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振义说:“水平高的老师并不难找,难得的是李振华老师一颗博大无私、时时处处惦记着革命老区孩子的慈父般的心!”

  3.倾其所有助寒门 62年捐出百万资助2000名学子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他与爱人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叫到一处,李振华说,退休后还想为学生们做一些事情,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他告诉孩子们要把自己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捐出去,他的这一举措最终也取得了家人的理解。他将这部分钱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自己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沂源县实验中学三所学校形成“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 

  李振华告诉家人:“咱们再苦,也苦不过山区的农民,想想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我寝食不宁。”他拿出3包东西递给孩子们:一部记录李振华事迹的电视专题片,一本记录李振华事迹的报告文学集,还有沂源县委《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文件。“我知道你们都过得不容易,但我也没有什么钱财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记录了我当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今后遇到困难、有了委屈,你们就看看这几样东西吧!”孩子们流着眼泪,点头同意了李振华的决定。

  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2001年,时年64岁的李振华应聘到淄博某民办学校任初中部的校长。学生张文强因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刚上初一就要辍学。李振华资助他上学直到中专毕业。张文强的父亲患肺癌去世后,李振华又托人给他介绍了对象,替他拿了见面礼,张罗着办了婚事。后来,张文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张恩铭”,寓意永远铭记李振华的恩情。张恩铭就是文章开头见了李振华就喊爷爷的那个男孩。

李振华的灰布衬衫经过多年穿洗,领口上已磨出一圈白色的线头。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李振华询问孩子们的上课情况。图片来源:淄博文明网

  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李振华还带着张文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有一天,李振华突然对张文强说:“咱们早上趁其他老师还没起床、晚上大家休息后的时间,去垃圾池拾废品卖钱吧!”张文强一听坚决反对:“您是校长,又是省人大代表,怎么能干这又脏又累的活呢!我自己去捡就行了。”李振华却说:“不怕!咱们捡的废品虽脏,可换来的钱是干净的!”就这样,两个人坚持捡了8年废品,一共卖了1.6万元,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一直到现在,李振华每月的退休金,自己只留下500元生活费,其余的全部捐给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62年来,李振华累计捐款已达102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由他承担生活费、学费直到完成学业的学生,多达36人。 

  在李振华的感召下,全县捐资助学蔚然成风。“振华扶困助学奖励基金会”累计捐款29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人、奖励优秀师生2000余人次,捐资助学的企业家、各界爱心人士中,很多是李振华当年资助过的学生。沂源县的父老乡亲们自发给李振华立起了汉白玉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给一位普普通通的、仍然在世的教师塑像,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如今已经79岁的李振华仍不满足,他又将目光转向了社会救助,看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他的使命仍在肩,看得出来,老人想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李振华》《“好老师”李振华:老校长62年捐献达百万 资助2000余名寒门学子》等稿件综合,感谢淄博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62年的坚持,半个世纪的守候,与青山为伴,以学校为家,学生和教育就是李振华的生命。扎根老区,荣光一生,却一身清贫,李振华用一生阐释了“教师”二字的含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