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4 23:10 | 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6-01-07 09:24:24 | 查看:1348次
【久病床前有孝女 ——靖宇县濛江乡珠子河村村民刘如秀的故事】
记者 陈婷婷
在靖宇县濛江乡珠子河村有户四世同堂的五口之家,女主人刘如秀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媳妇、好孙女。十几年如一日,她悉心照顾着患有老年痴呆的姥姥和患有软骨病的舅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孝老爱亲的动人赞歌。
刘如秀每天的开始要比一般人早。隆冬时节,往往天还没亮,刘如秀就已经起床了,先给外出打零工的丈夫做饭,然后就得忙活两个老人“起床”。“老人们觉少,早早就醒了,得赶紧给他们洗脸,让他们吃早饭。”两个老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吃饭只能靠刘如秀一勺一勺地喂,老人年纪大,咀嚼能力也在下降,即便刘如秀已经把饭菜做得很软,但老人依旧要吃上好长时间,光是每餐喂老人吃饭,就要耗费刘如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安排完两个老人吃饭,刘如秀就得麻利地清洗前一晚被老人弄脏的床单、衣裤等。虽然两个老人已卧床多年,吃喝拉撒一切事宜都在床上,但依然被刘如秀打扮得干净体面,房间里没有一丝异味。一直以来,无论多忙多累,刘如秀都坚持每周给老人洗澡。为了防止老人生褥疮,刘如秀经常给老人翻身、擦洗。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身体非常僵硬,每次给两个老人翻身都会将刘如秀累得大汗淋漓。即使这样,她也坚持有空就给老人翻身,促进老人身体血液循环。在这样的精心照顾下,10多年来,两位老人身上从没生过褥疮。
刘如秀家的房子虽然不大,但还是尽量为两个老人各自安排了房间。“两位老人都像小孩,在一个房间里会相互打扰,休息不好。”确实如此,还没走进老人的房间,记者就听见其中一个老人含混的吵闹声。进屋后,记者试图和老人攀谈几句,老人并不理会。刘如秀告诉记者,“两个老人早已经不认人了,根本无法正常交谈。”尽管如此,刘如秀依然会每天抽空和老人们聊天,一方面是怕他们孤单,另一方面是想唤起老人们的回忆。刘如秀和老人聊过去的事情,聊今年的庄稼,聊丈夫的收入,然而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无动于衷。谈到照顾老人的辛劳,刘如秀说,“他们是我的亲人,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有他们在我觉得自己还有娘家。”
刘如秀家的两个老人体弱多病,经常需要打针吃药。珠子河村没有卫生所,打针买药都要去10公里外的大沙河村,车费加药费每次开销都不少。为了省下钱买药,刘如秀就学习自己给他们输液。刚开始不会扎,她就先拿自己练手,直到练熟了才敢给老人输液。“虽然练的时候有点疼,但只要学会了每年就能省下上千元的输液费和打车费,值了。”能省钱,刘如秀觉得自己的罪没白遭。
刘如秀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生活依旧拮据操劳,但至少还有丈夫可以依靠。刘如秀的丈夫姜考岩是个善良孝顺的人,他理解和支持妻子的孝心。原本婚后的刘如秀和丈夫生活在距离珠子河村7.5公里以外的309村。那个时候,为了能够一边孝敬公婆一边照顾姥姥和舅舅,刘如秀过着“两边跑”的生活——每天早上起来给公婆做完饭,她就赶快骑车回珠子河村照顾姥姥和舅舅,下午再匆匆赶回来。丈夫姜考岩心疼妻子,一有时间就代替妻子去照顾老人。后来,刘如秀的姥姥得了老年痴呆,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看着妻子每天焦急担心的样子,姜考岩果断决定将家搬到珠子河村,和妻子一起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
由于要照顾两个老人,刘如秀没办法出去干活,家里的经济重担几乎都落到丈夫姜考岩一个人身上。赡养两位老人的花费很大,每年光是医药费就得上万元,加之儿子上学也有不小的开销,因此,家里经济一直很拮据。为了缓解经济窘境,丈夫姜考岩一有空闲就去打零工,每当看到丈夫疲惫的样子,刘如秀心中就不是滋味。
多年来,刘如秀用真诚的孝心和持久的付出感动着大家,为此,乡政府和村委会无论是在救助物资上还是在救助资金上,都很照顾刘如秀家。“这些年政府和村里都很照顾我,就连我家的新房子都是政府和村民帮着盖起来的。”提起这些,刘如秀很是感动。
记者手记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刘如秀用年复一年的悉心照料,证明了人间确有真爱。敬老爱亲,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刘如秀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一事的孝顺容易,旷日持久地坚持却难能可贵。尽管生活艰辛,刘如秀依然用坚如磐石的孝心,为我们书写了无尽的感动,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