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0 20: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3-29 | 查看:1781次
——阿勒泰市首届道德模范系列报道之六
新疆文明网讯(通讯员 蒋小霞)汉族姑娘沙达提·古丽说“我从小就跟着卡玛力妈妈生活,我们有10个娃娃,加上爸爸妈妈12人,在这个房子吃饭、住着” 。
沙达提嘴里的卡玛力·努尔阿合买提,是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一位普通的村民,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卡玛力妈妈”,她是10个孩子的母亲,在40多年的风风雨雨里,她不仅将自己的5个孩子养大成人,还先后抚养了与自己毫无血源关系的5个孩子(1名哈萨克族、3名汉族、1名维吾尔族),用“爱”谱写了一曲民族大团结的赞歌。她的事迹感动了阿勒泰草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卡玛力妈妈”,也感动了边疆人民,2011年度卡玛力妈妈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1961年,从河南谋生计的蔡氏一家来到了阿拉哈克乡阿拉哈克与卡玛力一家成了邻居。蔡氏一家刚来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是缺衣少饭。有一年冬天卡玛力妈妈到蔡家去看孩子,推开屋门时,她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蔡氏一家四口就盖着破破烂烂的被褥,最小的孩子已经嘴唇发紫,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卡玛力妈妈泪水忍不住留下来,她一把抱起孩子,她不顾自己并不宽裕的家境,对蔡氏一家说:“走,到我家去”,为了使蔡家减轻生活负担,卡玛力主动提出收养蔡家的小儿子,并为孩子取名为比尔列斯,在汉语中是“联合”的意思。几年后,曹家夫妇又生了个女儿,卡玛力妈妈高兴地整天合不拢嘴。对卡玛力妈妈来说,这可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她抱着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一会贴在脸上,一会又放在嘴边亲亲。曹宝山夫妇看到卡玛力这么喜欢自己的女儿,就恳请卡玛力妈妈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字,她想了想,爽快地说:“就叫哈依夏吧,以后和我们家的阿依夏就是亲姐妹了”。这个被卡玛力视若掌上明珠的汉族女儿和自己的亲生女儿阿依夏从小一起长大,同睡一张床,同上一所学校(哈语小学),两个孩子两小无猜,亲密无间。
1980年,打工的曹宝山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借宿于卡玛力妈妈家里,卡玛力妈妈用哈萨克族的热情招待了这对汉族夫妇,还用哈萨克族传统礼节—羊尾巴油给婴儿洗澡。由于当时夫妻俩迟迟找不到工作,焦急万分,卡玛力妈妈安慰的说:“不要急,好事多磨,你们就住在我这吧!”,曹家夫妇紧紧握住卡玛力妈妈的双手十分感动。就这样曹宝山一家在卡玛力妈妈家住了下来,后来曹宝山夫妇有了活干,也忙了起来,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卡玛力妈妈,从此卡玛力妈妈又多了一个儿子。为感谢卡玛力妈妈的恩情,曹宝山夫妇将儿子取名为多斯特别克,汉语为“友谊”,他要让儿子永远记住这位好心妈妈。
1984年夏天,维吾尔族青年阿哈提带着媳妇和5个孩子从南疆来阿勒泰市打工。小伙子很勤奋、也很能干,但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没钱,一家人只能住在离村不远的废弃牛圈里。卡玛力妈妈看着这一家7口这样受罪,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与丈夫商量,帮一把这个肯上劲的年青人,卡玛力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给阿哈提一家住,使阿哈提一家有了栖身之处。后来阿哈提经过勤奋努力,过上了幸福生活。阿哈提逢人总是说:“我是卡玛力妈妈的儿子,以后卡玛力妈妈老了,我要将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生活”!
1989年一个夏天的早晨,卡玛力在厨房做早饭时,发现草垛上熟睡着个小男孩,仔细一看,原来是同村的孤儿。卡玛力妈妈看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孩子,一阵心痛,赶紧将孩子抱回家,给他洗了个热水澡,换上自己孩子的衣服。从此,这个男孩有了自己的家,还有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妈妈,生活也有了依靠。
卡玛力一直关爱着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给了孩子们温暖的家,铺就了孩子们成长的希望之路,卡玛力妈妈默默地奉献着,用博大的母爱呵护着贫困家庭的孩子,用爱诠释着各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高尚品德。如今,卡玛力妈妈抚养的5个孩子都已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孩子,并经常回来帮老人洗衣服、做饭、打扫房屋,陪老人聊天等。每逢过节,卡玛力妈妈家总是最热闹的一家,老人与儿女们团聚一起,尽享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