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04 14:41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5月03日07:23 | 查看:1355次
田明(中)在调试自主设计的摩擦式压力计投捞装置。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他三十年如一日矢志科学攻关,勇于创新创造,完成创新革新成果92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他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将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悉数奉献社会,从一名普通石油工人成长为中石化技能大师。
51岁的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田明说: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收获,有本领就会有舞台。
在新疆大漠深处,矗立在戈壁滩上的某井,是中石化的一口重点探井。2006年底,它在一次试油施工中出现故障,得不到解决就面临报废。钻这口井,曾花费工人们1年半时间、投资高达一个亿。面对这一险情,工友们都急了……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用到一个叫做“震击器”的工具。当时国产震击器的使用上限是不超过4000米深,而此井的深度将近6000米。“性能超过4000米井深的震击器都由国外产品垄断,光租赁使用1次就需10多万元。”当时担任作业现场设备大班的田明,决定自己动手解决难题。
调整阀座间隙、优化密封系统、增设压力平衡系统……他竭尽所能做着每一项改进,重复着每一次调试。冬天的大漠,寒风刺骨、异常艰苦。经过6天连续改进和反复调试,田明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20天后此井大修顺利完工,为国家挽回了上亿元的损失。改进后的震击器,作业深度从4000米提升至6000米,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彻底改变了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项技术的改进,田明的花费总共才1000多元。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推广,部分产品还出口国外市场。
时常有人问他:成天捣鼓那些“铁疙瘩”有什么意思?图个啥?对此,田明的回答是: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自己喜欢。他曾用一个报废的控制元件,修好了价值上千万的进口设备,节约外修费用十几万元;曾经只花3000元,修好了一台净水装置,为企业节约成本数万元;甚至还曾一分钱未花,修好了价值数千万元的进口液压系统。工作30年来,他先后完成技术革新成果92项,获得国家专利28项,他的创新成果曾为企业创效6000余万元。
“田明有个习惯,那就是在现场作业中只要遇到不顺手、不方便的地方,他总想着要捣鼓捣鼓。为攻克技术难题,哪怕2年、3年甚至9年,他都能默默坚持下来。”工友们说,别人不留意的问题,他能留意;别人不敢想的问题,他敢去想……
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缺乏经验的小伙子,成长为江苏油田首席技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田明将“大师炼成之路”归功于自己爱学习、善思考的好习惯。
“刚参加工作时,曾因为没及时关闭测试阀导致工期延误,心里既害怕又自责。”田明说,“当时就痛下决心,起点低一点不要紧,只要努力提升就能成为有知识的石油工人!”
从此,学知识、练本领、提技能成了田明工作生活的主题。那段时间,他每天只休息4到5个小时,一边练习仪器操作,一边跟着单位补习文化课,在用一年半时间就学完高中三年的文化课后,又自学了专业知识,撰写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很快就顺利通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人高考。令工友们吃惊的是,田明不仅有满满一柜子的专业书籍,而且几乎每一本都被翻破磨损了,里面的重点内容都被画上了红线。
知识的拓展、技能的提升、实践的演练,使田明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再成长为“技能大师”,走上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
2010年,江苏油田首个工人层面的劳模工作室——田明劳模工作室成立。6年来,他先后与32人签订师徒或导师协定,多次现场指导青工进行技术革新;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创新成果61项,申请专利20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为了更好地指导青工学技术,田明还在局域网上建立了工作室网站,将技术资料无偿分享;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技术革新的心得体会,先后为集团公司青年骨干创新研修班、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班等授课80余期,听课的学员超过3000人。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人正在成长为技术尖子、行业标兵。
本报记者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3日 06 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