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5 09:37 | 来源:大众数字报 2012-08-20 | 查看:1457次
妇产科医生李玉臻用真情诠释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李玉臻(左)为患者做手术。
□文/本报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梁栋方
片/本报记者 周青先
今年49岁的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李玉臻,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她曾是济南市援川抗震救灾第一批对口支援医疗队队员,后因身患重病两次动手术,化疗期间依然坚持上班。作为妻子、妈妈和儿媳,她默默支持在部队工作的丈夫、独自带年幼的孩子,并尽心照顾患脑血栓的公公。她,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有时一天做四台手术 在手术室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
“真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了这么长时间。”8月17日12点左右,刚刚为一位女患者做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有些疲倦地走出手术室的李玉臻对记者抱歉地说。
“我是从上午9点开始做手术的,连续做了两台,大约用了3个小时。原计划下午还有一台手术,但因患者身体状况不太好就取消了。”李玉臻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做四台手术,在手术室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李大夫很勤奋、很敬业,身患重病都不耽误工作,是年轻大夫学习的榜样。”妇产科主任潘雨露介绍说,“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后,李玉臻马上递交了援川决心书,并成为了抗震救灾第一批对口支援医疗队的队员。”
“李大夫在北川擂鼓镇灾区坚持了整整一个月。地震后那里的医疗条件、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北川县海拔高度有1000多米,紫外线照射强度特别大。医疗队的住所与工作地相距10里地,并且途中道路坑洼不平,每天来回步行要一个小时,李大夫的胳膊和脸都晒爆了皮,脚也因长时间穿军用胶鞋而肿胀溃烂了。”潘雨露主任说,但李大夫从没有请过一天假,她还抽空对当地卫生人员进行了培训。
“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当地很多妇女都羞于进行妇科检查,就诊只是要求开药,导致诊疗被延误。”李玉臻说,针对这种情况,她积极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交流,改变她们的观念,使绝大部分看病的妇女接受了进一步检查并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在两次化疗间歇期 她仍坚持上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008年8月援川工作结束后不久,在医院的年度身体检查中,李大夫被检查出患有乳腺肿瘤,需进行乳腺切除手术。”潘雨露介绍说,由于科室人员紧张,在化疗间歇期,李大夫仍坚持上班,由于术后上肢活动受限,她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书写病历,操作电脑,做人工流产、清宫术、取放环等妇科小手术。到2009年5月,李大夫因患妇科病又做了一次手术。
“可能因为自己患过病,李大夫更能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她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很有耐心。尤其是对待农村来的病人,李大夫总是详细地给他们解释患的什么病,需要注意什么。”李玉臻的年轻同事何君梅对记者说,有一次下班后,一个病人因大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本不是李大夫负责的病人,但她还是选择留下来。
“自2010年我们医院创建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来,李大夫承担了妇产科教学秘书工作和教学任务。为适应教学手段数字化的新要求,年近五十岁的她下班后就在办公室练习打字,学习电脑知识,经常晚上七八点才下班,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回家。”潘雨露告诉记者。
如今婆婆不在了 她把75岁的公公从老家接到身边照顾
“李大夫不但工作勤奋,在生活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何君梅说,李大夫为支持在部队工作的丈夫,曾独自带孩子多年,现在又把患病的老公公接到身边尽心照顾。
“其实,我的工作和生活也得到了同事和组织的大力帮助。我是1988年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开始在泰安工作。从1991年底儿子出生到1999年7月,我与爱人一直两地分居,一直是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外地生活。”说起家庭,李玉臻很有感慨地说,那时,她上夜班时,是同事们把孩子带到家中过夜。有时半夜孩子生病,是邻居一起帮助把孩子送到医院。直到1999年,她和丈夫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我儿子现在已经21岁了,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开学之后就上大三了。”李玉臻风趣地说,她的孩子算是住百家屋长大的。
“我婆婆现在不在了,我和丈夫商量着把75岁的公公从老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李玉臻告诉记者,公公患有高血压,曾3次发生脑血栓,为照顾好老人,又不影响工作,她坚持每天把药带回家,利用空余时间为老人打针、理疗、按摩,老人最终站了起来,现在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