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06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15 | 查看:1936次
新华网济南9月15日电(张玉清 李树春 张君龙)执行军事任务,他两次立功,为救战友失去双腿;面对生活的挑战,他拖着一双假肢走遍大江南北,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奇迹;作为革命功臣,他“替政府分忧、帮战友解难”,主动放弃自己的事业,返乡创办了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
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袁殿华。
永不言败
1983年10月,年仅17岁的袁殿华应征入伍。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到一年就4次被嘉奖,并被任命为侦察班长。第二年,他在随部队执行军事任务中为救战友失去了双腿,被评为特等伤残,荣立二等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做了两次截肢手术的袁殿华退伍了。按规定,他完全可以待在家里,享受国家的优待。但回乡后,他拖着残躯,奔波于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先后为10多万人作事迹报告200多场。
那时,袁殿华虽然装了假肢,但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站立靠双拐,走路用轮椅。
“我不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我要站起来!”袁殿华说。
于是,他开始练习走路。尽管有双拐支撑,但全身大部分重量压在一双假肢上,疼得他直冒冷汗。站起来跌倒,跌倒后爬起来接着练,假肢与肉体连接的地方被磨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妻子井爱红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哭着劝他:“你就是躺在床上不能动,我也情愿照顾你一辈子!”
袁殿华摇摇头说:“军人永远不能言败。我一定要站起来,自己站起来!”
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1年后,袁殿华终于丢掉双拐,抛开轮椅站了起来。后来,他又试着练习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一次次向残疾人的极限发起挑战。
自立之路
20世纪80年代末,不愿长期依靠优抚金生活的袁殿华,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他们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
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6月,袁殿华家中突然起火,大部分家当付之一炬,在他家做客的一位战友也不幸被烧伤。
为给战友治病,袁殿华夫妇变卖家产,四处借款,带着2岁多的儿子到大街上卖水饺。那时,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饭桌上唯一能称得上“菜”的,就是自家种的山莨姜。为变换口味,妻子把山莨姜腌着吃、炒着吃、煮着吃。“那一年吃的山莨姜,比人家几年吃的都多。”袁殿华至今仍记忆犹新。
“再难,一天也就是24小时。”袁殿华说。
那段日子,不少人劝袁殿华到民政部门申请救济,他都婉言谢绝:“不能依赖政府,要靠自己站起来!”
1991年,袁殿华向妹妹借了2000元钱,只身来到上海,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从没做过推销的他,每天天没亮就从床上爬起,拖着沉重的假肢,上楼、下楼、行走、挤公交车,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夏季天气炎热,加上长期站立和行走,他的伤腿和假肢连接处经常磨出一层血泡。每天回到住处,他就把血泡挑开,挤上牙膏,在外面包上几层棉纱布,第2天照常工作。冬季天气寒冷,腿部血液循环不畅,痛痒难忍,但他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1996年9月,袁殿华到青岛一家公司谈业务。公司的办公楼在六楼,刚爬上二楼,袁殿华脚下一空,整个人摔在楼道里,原来是假肢的螺丝掉了。同去的伤残战友张铁锤只好和袁殿华相互搀扶着,爬上了六楼。这个公司的经理被感动了,当即订购1.5万元的劳保产品,并和员工一起将他抬下楼。
就这样,袁殿华在推销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并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推销员。
付出就有回报。1996年底,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5年的辛劳不仅使他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县城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第2年春天,他和一位战友在县城北面承包了100多亩鱼塘,开始了新的创业。
1997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鱼塘“翻坑”,原本长势喜人的鱼苗大部分被闷死。为减少损失,他和战友把死鱼一条条捞出来,喂养旁边池塘里的鲶鱼。
战友在水里捞,他在岸上捡。两人从中午一直忙活到次日清晨,才把死鱼捞完,累得四肢酸疼,全身像散了架。战友看着袁殿华那个浸泡得发白的残肢和上面大大小小的血泡,忍不住抱着他失声痛哭,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干活了。
后来,看到战友处处照顾自己,袁殿华很过意不去,只好让战友一个人承包了鱼塘。此后,他批发过蔬菜、承包过工程,一直在创业的道路上艰难摸索着。
“走”致富路
2000年春,袁殿华只身来到西藏,当看到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搞苗木绿化的公司很少时,便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拉萨开一家苗木绿化公司。
没想到,内地的苗木不适应西藏的气候,难以成活。袁殿华买来一大摞苗木栽培、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书籍,没日没夜地一本本啃了起来。遇到搞不懂的问题,他就向专家求教,有时还拖着残腿登门询问。几个月下来,原本就身体瘦弱的他又“掉”了10多斤,脸色憔悴不堪,一双眼睛也深深地凹了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殿华终于成功摸索出了“断根育苗法”,使移栽的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此外,他还把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移栽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没有银杏树的空白。之后,公司业务源源不断,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5年底,袁殿华回乡探亲,了解到一些伤残战友生活状况窘困,心中特别难受。
“这些年只顾自己创业,对战友的关心太少。”带着几分自责和愧疚,袁殿华决心放弃在西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回乡为战友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袁殿华的想法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妻子劝他:“你辛辛苦苦奋斗了10多年,现在又要放弃刚刚起步的事业,这是何苦呢?”
袁殿华说:“看到战友生活这样困难,我心里难受啊!赚钱多少并不重要,我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拉他们一把,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实地考察,袁殿华和战友们决心创办一家伤残军人福利厂。
2006年6月,他们把厂址选在一处低洼地的废弃小学。当时,刚下过雨,积水没过膝盖,袁殿华拖着假肢站在积水里和战友们一起,用铁锹干了4天多,开始了一条新的创业路。
紧接着,袁殿华先后4次到菏泽市,与缝纫机生产厂家讨价还价,最终以每台便宜600元的价格购回设备,节约资金近万元。
第一批设备进厂后,为节省开支,袁殿华和战友们买料、布线、爬梯,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车间密不透风,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5天中,大家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终于将设备提前安装好。
2006年11月,在当地政府、人武部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袁殿华联合10余位伤残退伍军人创办的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东明县荣军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生产。
2007年春节刚过,袁殿华和战友到淄博推销产品,由于天气比较冷,住的廉价旅馆又没有暖气,袁殿华第2天就病倒了。3天的高烧使他本不硬朗的身体更加虚弱,但他仍拖着病躯跑厂子、转企业。所到之处,大家无不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纷纷签下订单。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袁殿华又学起了电脑。他白天在厂里工作,晚上回家就让女儿教自己练习打字。为了方便学习,他还买了张拼音图贴在电脑旁的墙上,从头学起。
如今,袁殿华和战友们开办的福利厂,已接纳残疾人员30余名,下岗退伍军人30名,其中22人是伤残军人。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陆续投放市场。
“尽管早已脱下军装,没有了双腿,但我更要笔直地挺立,因为我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军人的血。”袁殿华说。
(责任编辑:吴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