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群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16-03-28 09:27 | 来源:学习时报 2016-03-24 09:43:23 | 查看:973次

  在社会问题倒逼治理创新的形势下,应对群团组织的价值理念、功能定位、工作方法等进行一系列创新,将其在政治资源、群众基础、组织网络、品牌打造、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充分融合,从而有效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力量如何组织动员、社会活力如何有序激发是基层实践之中始终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回应,其中就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上强调了充分发挥工青妇、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的重要作用,广泛积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引导群团组织加速功能拓展和工作创新,促使其在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项既需要顶层设计同时需要精细操作的关键课题。

  制约群团组织结构延伸的因素

  到2012年底,全国八大群团组织的基层组织数量约有668.3万个,远远超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的总量,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系统性组织网络。群团拥有数量众多的会员,分别联系着不同群体中的广大群众,在结构上具有一呼百应的功能,它们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创造,兼具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既具有执政党和政府公共权力资源的支撑,又具有面向社会公众的结构延伸。然而,随着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快速释放与加速流动,群团组织行政化、官僚化的运行机制和传统的工作手段在市民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面前,逐渐捉襟见肘,亟须转型以寻求社会化的突破。

  科层化的组织运作模式遮蔽了社会职能的发挥。理论上,群团工作应包含宏观的社会政治层面的工作和微观的社会服务层面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群团组织与党委政府有着相对应的科层组织架构,长期在体制内运行,有限人力中的大部分是用来应对上级日常事务,不少群团组织成员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想法也是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为要务,存在工作内循环、封闭化的问题。致使群团组织与群众距离拉大、组织活力消退、服务效率不高和自身发展受限等。另外,颇具机关主义的行事风格,也表现为参与服务社会组织的能力不强,与社会组织助人自助的理念存在差距,难以适应自发型、松散型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多样化特点,对社会组织的指导、服务容易出现偏差、不接地气。

  传统的工作方式与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差距明显。群团组织的传统工作方式大多以会议和活动为主,活动多采取层层发动,典型开路的模式。活动一个接一个,各群团组织似乎没有停歇,往往来不及深耕就转入下一个活动,当前这些传统工作方式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断下降。原因既与群团组织的信息化程度未能及时跟进有关,更与当前群团组织所对应的群体分化明显,兴趣需求日益多元,而群团组织活动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推进的项目难以在基层社会落地。

  固化的组织体制难以融入日益发育壮大的基层社会。基层群团工作表面化边缘化现象普遍存在,即便在街道这一层面,群团组织建设也还相当薄弱,绝大多数的社区群团组织只是一块牌子,实际工作的覆盖面不广,更谈不上开拓新的阵地和活动空间。一方面是社区群团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行的财政运行机制无法为基层群团工作提供财力保障,而群团组织长期以来又已形成有多少财政拨款干多少事情的路径依赖,因而其工作便日益表层化、边缘化。就与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组织的联结而言,群团组织的枢纽、支持、整合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横向组织体系发展不完善。作为枢纽型组织的群团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引领聚合作用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

  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在社会问题倒逼治理创新的形势下,应对群团组织的价值理念、功能定位、工作方法等进行一系列创新,将其在政治资源、群众基础、组织网络、品牌打造、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充分融合,从而有序激发社会活力。

  确立社会化的改革方向,以去行政化思维激发组织活力。价值定位决定着群团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方向,体现着群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吸纳与聚合能力。在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群团组织应对自身的传统角色进行审视,逐渐转变组织的行政思维模式。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化,群团组织的双重角色将逐渐倾斜于社会性角色,这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方向是一致的,群团组织只有充分凸显自身的社会职能,以代表和维护本团体群众的利益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首要任务,才能真正具有良好的凝聚力与生命力。

  关注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快枢纽型功能体系建设。在群团组织之间,应考虑破除条线思维模式和相对固化的组织体系,注重各类群团组织之间的协同性,建立联系和互动制度,实现对外融合、向下渗透、跨界合作。在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上全方位进行社会化转型,最大程度地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在内部人员服务能力提升上,可以探索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方案,逐步形成群团组织成员定期到社会组织挂职锻炼的制度和社会工作培训制度,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嵌入群团干部培训计划和教材中,将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群团组织工作方式的社工化。针对“倒金字塔”的问题以及街镇事多人少、资源不足的问题,打造能够活跃于社会领域、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专业化队伍,将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群团组织工作能力。

  融入基层治理格局,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走出边缘化困境。首先,在街镇层面应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结合社区委员会的功能设置,以街道群团组织为核心,动员社区内的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市场经济类组织中的群团组织,如职工之家等融入社区治理体系之中,更好激发社区宏观层面的市场和社会活力。在团员青年、妇女、企业职工集中的社区先成立松散联谊型的社会组织,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群团组织,实现对特定群体的全面覆盖和全方位开展工作。其次,以枢纽的功能定位发挥桥梁纽带、聚合引领、组织动员的作用,联合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居民自组织,形成社区中观层面的动员组织网络。指导基层社区群团组织,赋予社区青年中心、妇女之家以更多权利和资源,在社区中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承接政府逐步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在服务社区中提升居民的认同度,实现群团组织的服务落地,并催化志愿精神引领社区实现自我服务。再次,以支持的功能定位为社区各类居民自组织提供初期孵化、政策咨询、能力建设、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服务,促其自治能力的提升,群团组织可以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的居民自组织联系起来,使社区群团组织成为同类居民自组织网络的关键节点及资源分配、转换的中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