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战斗文化形态的时代之思

发布时间:2016-03-24 09:56 | 来源:解放军报 2016年2月14日 第05版 | 查看:583次

  编者按

  习主席深刻指出,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战斗文化形态的嬗变,是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翻卷着军事变革及军事文化转型的惊涛,涌动着战斗文化形态嬗变的深流。

  改革强军战略的宏阔擘画,推动着紧扣时代变革节奏的军事文化创新。致力打造以新的战斗文化形态为内在支撑的强军文化,只有深刻洞见新军事革命大潮的深流,才能有勇立变革潮头的深层文化自省、自励;只有深切领悟改革强军的文化深蕴,才能有奋力追逐强军梦的高度文化自信、自觉。 

  从铁甲洪流到空战显威——

  战争形态历史演进的“胎盘”,孕育着战斗文化形态的“新生儿”

  战争演变的规律总是在历史沉淀中变得更加清晰。

  二战初期,德国的坦克数量远不及英法联军,但德军集中使用坦克组成装甲突击群,创造了“闪击战”这一机械化战争条件下新的作战样式,一举冲破了法国以坦克为堡垒的防线。究其根由,铁流滚滚的“闪击战”背后,催生的是与战争形态演变相契合的新的战斗文化形态。

  时光推移到上世纪末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美军一架F-16战机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落南联盟的4架米格-29战机,因为4架米格战机从起飞到飞行过程的全部数据,都被这架F-16战机精确掌控,使得这场空中交战成了单元与体系的抗衡。别开生面的“空战主导”发威,预示着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正带来战斗文化形态的时代嬗变。

  这表明,战争形态的演变必然呼唤着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而一定的战斗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主观把握和文化创造,这就是文化视野下军事变革的内在逻辑。

  战斗实践是军事及战争实践的核心,战斗文化反映军事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决定着军事文化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战斗文化形态作为战争博弈方式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折射,构成了对军事及战争实践起引领和推动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体现在作战力量的结构体系和运用方式之中。

  战斗文化形态之变,实质上是打赢制胜的价值取向之变。从机械化战争的“大兵团”作战、“大纵深”突击,到向信息化战争演进中出现的“非对称作战”“非线式作战”“全频谱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反映了从火力主导到信息主导这一制胜价值取向的蜕变。当今,无论是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把握、对未来战争作战样式、作战方式的驾驭,还是对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的运用,都离不开以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确作战、联合制胜为价值理念的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

  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充分体现了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其主旨就在于设计和塑造军队的未来。而这场从领导指挥体制到军事力量体系、从军兵种结构到部队编成的整体性变革,无疑以推动军队组织形态、理论形态、技术形态的转型升级为战略指向,以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为内生引擎和支撑。

  从战争之神到“紫色”隐语——

  联合作战已成为信息时代战斗文化形态的厚重底色,成为叩开现代战争制胜玄机的新法门

  当年,斯大林把在卫国战争中威力尽显的炮兵称为“战争之神”。以火力制胜为主导的机械化战争,形成了诸如“战神”文化、“铁甲”文化、“蓝色”文化等为标志的军兵种战斗文化形态。

  颇有意味的是,鲍威尔在任美国参联会主席时曾说,紫色是五角大楼采用的一个隐语,就是要把绿色(陆军)、蓝色(空军)和白色(海军)军服的颜色掺和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紫色。其意在消除军种间的隔阂甚至壁垒,打造适应联合作战的战斗文化新形态。

  我军新一轮改革,以联合作战需求为牵引,对作战指挥体制、作战力量结构、作战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系统重建、重组、重构。从本质上讲,这是以联合制胜为价值目标重塑战斗文化形态的过程。与联合作战相匹配的体制构建、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本身就是战斗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以联合文化为时代蕴含的战斗文化形态,是作战指挥效能的“增进器”、作战力量结构的“黏合剂”、确保作战体系形联神聚的“内驱力”。

  进而言之,深化改革也是一场思想革命,转变观念是体制转轨、体系转型的根本前提,能否解决好脖子以上的问题是焦点,更是难点。较早就提出“机械化制胜论”的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曾说,“唯一比向军人灌输新观念更难的,是去掉他们的旧观念。”拉姆斯菲尔德当美国国防部长时,为强力推进改革还说出了“不换脑筋就换人”的狠话。足见,有效解决我军一些老问题,“改器”与“改制”必须同步,“改制”与“换脑”必须并行,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切实把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贯穿于推进改革的全过程。

  现在人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这表明利益固化是改革最难突破的“一大障碍”,而原有利益格局更是阻碍“联合”的深层次矛盾。还应看到,反过来说,脑袋也决定你的屁股往哪坐。大力培育联合文化,冲破制约“联合”的思想禁锢、观念梗阻,聚力塑造新的战斗文化形态,无疑是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的治本之举。

  从“文化盲点”到“创新引擎”——

  决定技术价值的深层原因在于文化,武器装备能量的释放取决于战斗文化形态的驱动

  回首历史,装备技术占优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其中一个深层原因,对先进军事技术的认知存在“文化盲点”,不谙何为制海权、海战机理,把新型战舰当成守护国门的“流动炮台”。正是战斗文化形态的滞后,阻碍了装备技术优势的发挥。

  必须看到,文化对器物具有“赋值”功能,如果说武器装备的制造是“一次赋值”,那么武器装备的运用就是“二次赋值”。这一点,“苹果现象”耐人寻味。苹果品牌竞争胜出——靠的不仅是独到的技术发明,还有个性化、人格化设计,让每一件产品都透射出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决定技术价值的深层原因在于文化,就是把文化作为“创新引擎”去挖掘和提升技术的价值。

  任何技术如果不能赋予其文化的蕴涵和意义,就只能是盲人手中的“探路棍”,而永远成不了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在高新军事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核心要素的今天,如果沉醉于“精神制胜”是盲目幼稚的,但如果陷入“技术决定论”也是浅薄短视的。

  技术装备构成作战力量的物质基础,战斗文化形态则反映对装备技术价值作用的认知力、驾驭力和开掘力,构成作战力量体系的内在本质力量。而能否把握“科技革命”的时代脉动,把军事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军事认知优势、作战能力优势,显然依靠和所折射的是军事文化的力量,有赖于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其实,“技术决定战术”是有条件的,并非有了新技术、新装备自然就有了新机制、新战法。任何新机制的构建、新战法的创立乃至作战制胜机理的揭示,都是一种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艰辛探索,都离不开文化的强力淬冶和殷切渗濡,本质上都是一种军事文化引领和创新。

  深化改革瞄准军事技术领域的革命性飞跃,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武器装备建设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和打造新型作战力量。而这一过程,既是充分挖掘信息、智能、隐形、无人等新兴技术对战斗力增长贡献率的过程,又是实现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并获得作战能力新的“增长极”的过程,更是以新的战斗文化形态对新型武器装备进行“二次赋值”的过程。只有以创新驱动战斗文化形态的重塑,着力实现军事技术与军事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战斗力的生成和提升获得更大的文化助推力,才能在更高起点和层次上使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作战力量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钢少气多”到“信仰较量”——

  铸牢战斗文化形态的精魂,永远是确保战斗力形神兼具的深层根源

  战史是最好的军事教科书。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强敌。至今美军用兵棋推演也无法破解,只有志愿军两个连队坚守的上甘岭两个高地,美军用7个营的兵力轮番进攻,山头被炮弹削低了2米多,为什么就是攻不下来?毛泽东早就揭开了“谜底”——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气”乃精神力量的汇聚和展现。人作为思想、精神的文化存在物,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战争法则”不会变。

  美国人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反思朝鲜战争,认为在惨烈战争背后的是信仰较量,“毛泽东的军队正因为有信仰,他的军队就具有强大的力量”。美军有人说,不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的毛泽东化。这就是我军的革命化所造就的—— “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而敌人惧怕的,正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着力打造的。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承载。我军在长期奋斗历程中,锻造形成的一整套反映人民军队性质、宗旨、职能和作风的优良传统,是我军战斗文化形态的精魂,构成了支撑战斗力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铸就了克敌制胜、赢得未来的特有精神文化优势。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坚持铸魂固本、赓续特色与以变制变、变中谋胜的辩证法,是重塑与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战斗文化形态的根本要求。

  重塑不忘固本,创新根植传承。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方兴未艾的军事革命、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既要从人民军队建设规律、政治建军要求的高度,又要从战争发展演变规律、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视角,深刻认识强固战斗文化形态精魂的强军价值和制胜价值。把握战争的政治本质,认清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打赢制胜的根本保证;把握战争性质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认清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是我军打赢制胜的最大优势;把握人心向背是战争最深厚的资源,认清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我军打赢制胜的动力源泉;把握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竞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我军打赢制胜的重要法宝。具有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质的政治定力,增强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铸牢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抓住战略契机深化改革,着力打造以新的战斗文化形态为内在支撑的强军文化,这是我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