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街区制需回应公众担忧

发布时间:2016-03-16 21:57 | 来源:华讯网 2016-02-23 09:49:34 | 查看:1152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 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 通路网布局问题。(2月22日《新京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曾是6年前上海世博会的响亮主题,并随之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和心仪企盼的向往。如今,尽管城镇化进程的脚步正日趋加 快,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拥堵及不便等诸多“城市病”也相应凸显。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推广“住宅街区制”或不失为破题除病的一剂良方。

  何谓街区制?它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其显著特点就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西方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这一方式。

  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目前所采用的“院落式”、“封闭小区式”等传统建设模式相比,街区制模式可以规避由大马路、大广场、大社区、大循环带来的城 市割裂与单元封闭的弊端,有效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从而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交通循环更通畅以及使得文脉得以传承,其优势显而易见。用中国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的话说,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圈起来的楼盘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不关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这扼杀了街道的魅力与活力, 悖逆了现代城市应具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开放特征。

  不过,正如凡事皆具两面性的道理一样,基于人们对“躲进小楼成一统”封闭模式的生活习惯,开放式的街区制也势必引发人们的诸多担忧。比如,没有 围墙的街区是否能够有效保障家庭财产安全;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会否诱发老人和小孩的交通风险;近距离的车辆通行会否增大居住区的噪音干扰,从而降低附近 居民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等等。这些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涉及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百姓诉求。

  善举当需善为,好事尤须办好。践行街区制的模式改革,需要城市管理者悉心聆听质疑声音,认真关注和务实回应社会关切,并辅以科学周延的实施细则 与配套举措,以提升民众信心和消除推行阻力。比如,以图表说明或利弊对比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介街区制对促进城市微循环、发展集约化和生活便利性的长远意 义,尤其要着力破解“以封闭保平安”的被动式思维误区,树立主动与全新的安全理念;优先拆除政府机关和单位大院的封闭藩篱,以“无围墙政府”的开放姿态率 先垂范,引领街区制实施的破冰效应和推广效率;健全街区制居住环境下交通管理和治安防范的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构建更具广覆盖、全天候和高效能特点的城市 “大保安”格局,加大安全预警力度,提升民居幸福指数。(张玉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