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立法是道德流失的悲哀

发布时间:2015-12-13 18:41 | 来源:成都晚报 2015年12月9日 第13版 | 查看:1433次

  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老人跌倒扶不扶、不文明交通、不文明旅游、诚信缺失等问题将会进行立法。”并进一步表示,“因跌倒行为被扶了的人,如果其本人或者亲属提供了不实的情况,是要追究责任的。”据透露,江苏现在正在研究并推动立法,预计2020年以内完成。对此,国内诸多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老人倒地扶不扶将立法”的说法,随即在人群中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声。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这项调查中,有139010人自发参与,其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在调查中显现出人们对此的“道德焦虑”,大多数人认为老人倒地该去扶,却顾虑重重不敢扶,而且他们也表示,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会伸出援助之手,不会漠然处之。

  这项调查发生在江苏省出台政策之前,比较客观地反应了现状。其实,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本就属于不该出现的问题。老人在你面前倒下,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扶起来,这还需要考虑吗?但是,这既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了。

  笔者认为,这种焦虑实际上是社会信任和道德流失的结果。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而专门针对老人跌倒扶不扶立法,则是社会整体无力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流失,信任缺失的恶果,也是社会的悲哀。 文/周海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