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固原的抗战岁月

发布时间:2015-11-28 21:46 | 来源:固原日报 2015年8月9日 第1版 | 查看:7448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七十年前英勇的先烈用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七十年后我们从他们或他们后辈的记忆中追寻那段烽火岁月。

  地处西北的固原虽不是抗战的主战场,却并不缺少保家卫国的英雄,他们成就了那段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一寸河山一寸血

  抗战爆发后,虽然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踏入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但从1937年至1943年,日机多次对兰州、平凉、固原等地狂轰乱炸,据一些老年人讲述,那时固原上空天天有日机骚扰。有一天晚上,约100多架飞机在固原上空盘旋,百姓夜难成眠,非常惊恐。尤其是1938年12月、1939年2月,数架日机轰炸固原,每次投弹30余枚左右,死伤数人,损失难计。全面抗战爆发后,侵略者铁蹄所践踏处无不家破人亡,他们的暴行让固原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有的参军上战场,有的节衣省食,解囊捐资,支援前线。固原人民同样把挽救中华民族、收复国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拯救国难。

  抗战杀敌可敬,支前抗日也同样可佩!当时固原东山成立了18个抗敌救援会,筹集军粮、组织参军、宣传抗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贫瘠的山沟里,老百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支持抗战。1936年,红二十八军、红三十二军进驻固原东部(今彭阳县一带),当地群众为红军筹集了6万斤军粮,红二十八军政治部赠给固原东山区抗日后援会一幅绣有“团结御侮”的软匾。1938年,海原回教抗敌工作团成立。

  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家蒙难、匹夫有责。“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背后就是那些为了抗击侵略者,扛枪上战场的年轻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固原这块土地上每年有数十名青年投身于抗战的队伍,担负起荷枪杀敌、保家卫国的使命。

  1944年,国民党中央发动全国十万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固原当时就有87名有志知识青年奔赴抗日前线。1936年,固原东山(今属彭阳县)祁延福参加红军,在冀东战役中与日本侵略者交手,被手榴弹炸伤,1953年回到家乡。

  原固原县七营(现属中卫市海原县)人高西庚,卢沟桥事变后,在西北军八十六师参加抗战,曾任少校营长,“刚毅勇敢,所向必捷。令其子必寿、必达、必冒等参加抗战,均任营连长职。父子四人效力国家数十年,可谓勇且忠矣。”

  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人李友禄,1935年8月参加红军,在与日本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的平型关战役中,李友禄任八路军115师警卫连排长,以拼刺刀闻名全师,荣获尖刀英雄称号。

  原固原县七营镇柴家梁村人陈良壁,任杨虎城将军西北军128师第一团副团长,在与日寇作战中拼尽最后一颗子弹,英勇牺牲……

  本报记者封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