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22 21:22 | 来源:钱江晚报 2014-12/30 J0005版 | 查看:1624次
在宁波做生意的义乌刘老板,4年反哺乡邻600多万元
造廊桥、修祠堂、开善堂,每年给村里老人发钱,自家却还住在老房子里
本报记者 龚望平 文/摄
都说义乌人有钱,开豪车、住别墅、企业资产上亿的,在国际商贸城可能一抓一大把。
可是,每年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钱,累计已达数十万元,还拿出600多万元帮村里修路、造老年人服务中心、给困难村民设立基金等公益事业的老板,在义乌还真是头一次听说。
这个老板姓刘,义亭镇上宅村人,他的善举被推送到朋友圈后,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义乌网友纷纷点赞。
他已经连续4年
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钱
上宅村,地处义亭镇最西边,在义乌与金华的交界处。这几天,村里新建的祠堂边正在放大戏,远近几个村的数千村民都来看戏。
提起给村里老人发钱的事,在上宅村看戏的人无一不晓,“这几天放的大戏,就是他私人出钱。”
村民们说,这人姓刘,今年46岁,现在是宁波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他已经连续四年给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发钱了,去年每人3000元。”72岁的刘阿姨住在刘老板家隔壁,她说,全村有近200名老人,第一年每人发了300元,第二年每人发了1000元,第三年每人发了2000元,去年是第四年每人发了3000元。
刘阿姨说,刘老板为人低调,他每年做好事,村里人都很感激,就想叫电视台来采访一下,结果他立刻打电话来拒绝。
根据村民提供的公司名称,钱江晚报记者上网查询,他的公司业务范围是:大宗商品现货贸易,结合金融期货投资。
“村里有钱人也还有,但是像他这么慷慨的没有。”65岁的村民刘德连说,已经多年没看见过刘老板了,只记得他读书时的样子,“他从小老实本分,延续了家风,这五六年生意好起来了,却一直不忘家乡。”
刘德连说,刘老板在三兄弟中排行第二,老大大学毕业后在西安, 父亲20多年前就走了,母亲一个人照顾兄弟三人,“那些年条件也艰苦的,现在出息了,我们看着也高兴。”
今年还拿出了600多万元
用于村里公益事业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刘老板还拿出了600多万元用于上宅村的公益事业,这些钱主要用在这几个地方:
一是刘氏宗祠基金。
今年清明,刘老板回家祭祖,在新落成的村祠堂里和村干部聊天时说,每年要拿出100万元设立“互助基金”,由村里管理,发给困难群众。
“村里也用不了那么多钱,今年10月份发放了第一批17户,共28.2万元。”上宅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文说,特别困难的、生病严重的、老了无法自理的,碰到天灾人祸的村民,都可以向村里申请基金补助,村里会按照相应情况发放,最多的拿到了4万元。
二是建上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在戏台边上,钱江晚报记者看到了这幢3层的上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雪白的外立面,雕花的屋檐和窗户,古色古香非常气派。
“整幢楼花了100多万元。”刘德文说,造房子的钱全部由刘老板一个人出,造好后由村里接管,一楼的食堂已经雇了阿姨烧菜,准备每天对村里老人开放,为了不浪费,村里计划向来吃饭的老人每餐收两块钱。
三是村路加宽以及凉亭、文化礼堂等公共设施。
不仅祠堂,“环村公路的路灯、绿化,村里的凉亭,水榭长廊等都是他出钱做的。”刘德文说,不完全统计,刘老板拿出了不止600万元。
“他做事很高调,做人很低调。”采访中,刘德文几次表示,刘老板曾几次拒绝电视台采访,“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说,不要搞宣传,不知道这次是谁弄到网上去的。”
他在村里没有造房子
回家时仍住在老房子里
村民带路,钱江晚报记者找到了刘老板的家,这是一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砖瓦木结构老房子,两层4间。
上宅村的一些村民说,刘老板对村里的老人和困难群众这么慷慨,家里却过得这么简朴。“他家没造过房子,这房子是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家人回来都住这里。”
在刘老板家,记者见到了他母亲和弟弟。他母亲说,二儿子读大学时,老伴就先走了,后来自己就跟随二儿子一起住。
虽然一起住,但母子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刘老板责任心重,老婆陪着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自己既忙工作,又不忘去国外探亲,也比较辛苦。
一开始,母亲也不理解儿子为什么那么忙,还不忘村里的公益事业,“他就说,咱不为名不为利,能多做贡献就多做贡献,村里弄好了,让老年人都能享受好的生活。”
母亲说,儿子从小就助人为乐,对同学朋友也很大方,“他做好事我很支持。”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