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8 09:2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18日 07 版 | 查看:1365次
公安部门已初步查明造谣者身份
用法律和监管遏制网络谣言。 CFP供图
高考才结束不久,广大考生和家长正热切等待分数公布,而有关高考的传闻就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
据央广网6月17日消息,近日,微博和微信中传播着这样一条有关天津市高考招生工作的信息:“本市考生霍某某,今年高考665分。因区招办失职把他的志愿申请锁在柜里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学都上不成。市高招办回应,此事不予处理……”并鼓动网友进行转发。
得此信息后,天津市高招办和天津市公安局展开联合调查,公安网监总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删除了谣言信息,并着手落地查人。现已初步查明造谣者身份,属地公安分局正对其开展进一步核查工作。一经查实,将依法处理。
招生办回应称系谣言
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帖子称:“霍松生,24岁,天津市北辰区四十七中学学生,今年高考665分,因区招生办失职把他的志愿申请锁在柜里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学都上不成。市高招办回应,此事不予处理!霍松生是农村孩子,为供其上学姐姐辍学打工,父亲也拼命干活。你的一次转发也许就能帮他改变命运!试试能否创造奇迹!希望我的朋友圈的人都发,帮孩子一把,我们只是动动手指,谢谢!”
另有一帖与霍松生的版本相似,只是将名字更换为兰起嘉,身份更换为天津市中学学生,分数更换为565分,其他信息完全一样。
笔者从天津市北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天津市今年的高考成绩还未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则要等到高考成绩公布以后,而且目前高考志愿是直接在网上进行填报。
“谁会干这种事,饭碗不要了吗?” 天津市北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称,网帖所述纯属无稽之谈,他提醒广大网友注意甄别信息,不要随意转发传言。
据天津市北辰区招生办张主任介绍,天津市公安局将此事交由北辰区公安分局调查处理。6月17日,北辰区公安分局派人到四十七中进行了调查,发现“霍松生”并未参加高考,调查人员还来到北辰区招生办,翻阅了近年来该地区高考报考人员的名单,也未找到“兰起嘉”的名字。
张主任称:“这是一条虚假的信息,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找到发布帖子的人后,我们将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
不少网友坚信“随手发”就是“献爱心”,这助长了一些谣言的广泛传播,也有网友在转发时称,想知道消息是否属实。
新浪微博博主“韩东言”对霍松生版谣言进行了分析: 1、该生24岁,年龄大了一点,这个年龄硕士毕业还差不多。2、天津2014年为网上报志愿,不存在招办失职问题,这是造谣没有与时俱进。3、2014年天津高考出分大约是在6月23日,造谣者对高考业务不熟悉。4、未见本人任何申诉材料,也可以判断是脑残之人按老版本发挥的故事。
网友“傅绍太”在论坛中评论道:“霍松生版、王文刚版、兰起嘉版、胡燕桃版……加上最近的郑招原版,整个谣言历经了从中国中西部到东北部沿海,再顺西太平洋洋流直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奇幻旅程,只能说谣言的发起人太有算命起名的天赋才能了,取的名字都这么接地气,这么low,这么博人同情。”
“傅绍太”还戏谑地将网帖中的名字改为自己的名字,发帖称:“傅绍太,28岁,福建省福清实验高级中学,2005年高考361分。因扩招办失职把他的志愿申请锁在柜里忘了提交,造成宁德师专都上不成。”
天津市高招办提醒广大考生和市民:高考各项工作,天津市高招办、区县考试机构和中学都会按照工作计划进行部署。目前,天津市高考成绩尚未公布,填报志愿工作将于6月24日至28日进行。对于“准考证丢失(天津高考没有准考证,只有考生证)”、“忘记提交志愿”等谣言,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天津高考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旧闻穿“马甲”变谣言多次流传
笔者调查发现,高分考生因志愿申请被招生办锁柜里而无大学可上的网帖反复流传,其蓝本其实是2010年夏天发生在河南开封的“李盟盟事件”。
事件主角李盟盟是开封县陈留四中的学生,2010年高考,她考了565分,超过河南省理科一本线13分。但由于她网上填报志愿没有成功,补报志愿的申请表又被县招生办工作人员锁在抽屉里忘记了提交,按照政策,已经是复读生的她不可能被任何高校录取。李盟盟在网上发帖求助,获得网友声援。此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报道了此事,很快,李盟盟被第二志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录取。
然而,直至2013年,该事件仍被许多网友在微博、微信上疯狂转载。消息称:李盟盟,21岁,河南开封县陈留四中学生,今年高考565分。因县招办失职把她的志愿申请锁在柜里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学都上不成。河南省高招办回应,此事不予处理!李盟盟是农村孩子,为供其上学妹妹辍学打工,父亲打工摔断了腿。你的一次转发也许就能帮她改变命运!试试能否创造奇迹!
有媒体称,这条仅100余字的微博引来超过12万次的转发,其中不乏粉丝量达数十万的媒体人微博。
4年来,这一旧闻多次被热炒,并改头换面成各种版本在网上流传。
传言内容基本以发生在河南的旧闻为蓝本,只是换了地名、学校名和人名,先后出现了“福建蕉城郑招原”、“陕西蒲城王文刚”、“陕西合阳行方方”、“四川资阳胡燕桃”等版本。类似的消息在朋友圈、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疯传,不少网友信以为真,并发表评论给帖子中所提到的学生出谋划策。
相关单位对盛传的传言进行了调查。6月16日,“蕉城在线”网发布了福建省蕉城区高招办对“福建蕉城郑招原”版网帖的辟谣信息:经查,福建省高招办考务管理系统,参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蕉城区考生中,无名叫“郑招原”的考生。宁德十二中是初级中等学校,无高中学生。今年高考正在评卷,分数还未出台。自200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网上个人志愿填报,考生通过个人账号、密码登入“高招志愿填报系统”填报志愿,网上提交,不存在志愿申请纸质文档。高招办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继续追查的权力。
除了上述传闻外,关于高考的各种谣言此起彼伏。《新快报》5月10日报道,“2016年英语正式退出高考”的传闻纯属网络谣言。《齐鲁晚报》6月2日报道,在网上疯传的《有人捡到准考证》贴子系谣言。类似的传闻每逢高考季就会在网上疯狂流传,许多网友信以为真。
专家称官方应及时辟谣解答网友疑惑
关于高考的谣言每年都有很多,并会演化出各种版本。一些谣言在沉寂了一阵后,相似内容的谣言再次涌现出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称,此类谣言属于“沉淀激活”,即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当再遇到合适的环境时,会被再次激活。
在沈阳看来,一些谣言在某个局部舆论场上曾经被辟谣过,但受众接触辟谣信息的时间有先后,有的受众可能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辟谣信息,一些网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会进行再次转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余红提出,“谣言”、“传言”和“流言”的概念不同,但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可以发现,以往有很多网络传言后来被证实是真实的,这使得许多人愿意相信网络传言的真实性。
余红认为,从网络产品技术架构上来看,微博可以在各种人际间进行传播,有谣言出现时很容易澄清事实,但微信主要基于熟人间的传播,依靠人际关系网的交叉和重叠来传播信息,传播密度有限,因此,朋友圈传播谣言很快,但辟谣却比较慢。
针对朋友圈传谣易辟谣难的现象,沈阳称,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朋友圈是一种强人际关系社交平台,人们很容易把人际性能转变为信息性能,认为朋友发的信息可信度较高,便少了信息甄别过程,不去思考信息真伪就进行传播。
余红称,人们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即使对某个信息半信半疑,但也没有欲望去核实它,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求证,但会随手转发,希望别人来核实。只有少数“好事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传言进行信息甄别,然后再进行传播。
“微信上有效信息被辟谣的穿透性远远弱于微博上的公开传播。”沈阳认为,微信相对而言比较闭环,在信息净化方面的流通性较差。他举例称,当某个人转发传言后,即使其后来意识到此信息为谣言,也可能只是删掉原信息,而不会进行公告,再加上没有人监督其进行更正,很容易造成谣言被多次传播。
“官方的舆情监测系统发现苗头后,应该意识到,既然有这么大的转发量,说明有很多人都在意该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对人们所关注的点进行及时解释和公告,以免其引发不好的后果。”余红说。
沈阳提出,官方一方面要做辟谣工作,另外一方面,要重视辟谣联动,即辟谣后要让舆论场中的人进行转发。“不管是平台管理方也好,还是平台中有话语权的账号也好,只有信息被广泛传播,才能达到辟谣效果。”
“反复出现谣言的平台有责任在辟谣机制上做一些调整,比如微博有屏蔽机制,还有微博委员会、辟谣账号等。” 沈阳建议,搜索引擎也要有些辟谣机制,对延时阅读的信息做些甄别工作。例如,网友在搜索谣言的相关词汇时,辟谣信息可进行置顶,使得网友很容易了解到事件的真实信息。
余红则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严格的自我审查机制,没必要介入外部力量进行干涉,如搜索引擎的显示结果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舆情评估表,可以真实地反映网民在关心什么,如果人为加上技术控制,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假象。实习生 张宇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