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界首5月23日电(记者 李阔 杨坤)鲍振平去世三个月了,村室悬挂的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名单上,他的名字依然保留着。在村东头,60岁的鲍振平静静地长眠在麦田里。每天清晨,阳光温柔地拂过,凝视着那片他用心血浇灌了半个世纪的热土。
2014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六。晴。皖北大地寒风凛冽。这一天是安徽省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总支书记鲍振平积劳成疾突然离世的第10天,也是他遗体下葬的日子。
数百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那些他帮助过,争吵过,为之淌过眼泪的,所有他热爱的,他们都来了……乡亲们捧着自家蒸的大雁馍,满含热泪送别他们敬重的老书记。
“当书记,民心可鉴,凭德而选;数政绩,宗宗利民,家谈户赞。”群众自发写下挽联,用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对一生为民的好支书鲍振平的热爱。
图为鲍振平(右一)生前工作照。
不倒“金刚”累倒在岗位上
时间倒回20天前,当时,村里没有人觉得鲍振平这一走就是永别!
1月25日晚,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正布置工作的鲍振平,较往常有些不同。“脸色铁青,声音沙哑,最后是边说话边喘气,像拉风箱一样。”朱庄村党总支委员朱廷发后来才知道,此前鲍振平因身体不适,在界首市医院已连续吊水十多天,一直未见起色。
医生劝鲍振平住院观察,但他以春节临近、还有很多工作未安排为由,执意要去上班。“上午在医院吊水,下午就让家里人架着去村部上班。”跟随鲍振平30余年的老伴朱月华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他一个村干部哪来那么多要干?有啥比他的命还重要?”
老鲍的病情并非没有预警,早在几个月前,朱月华就发现平时爱说爱笑的老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从不睡懒觉的他,每次回家就倒头就睡。“我去问他咋了?他说头疼,不舒服。”朱月华催老鲍去体检,老鲍总说太忙,从2013年9月拖到了2014年1月。
朱月华也知道自己的每次抱怨,鲍振平都不会听进耳朵里。“不管多累,他总有办不完的事,就是一位不倒的‘金刚’。”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月26日下午,不倒“金刚”突然倒下了。“当时他路都走不稳了。他向我保证,等把病治好了就立即回来工作。没想到,这次却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那天,老鲍由家人驾着去镇里向镇长桑起请假,准备去深圳儿子那里看病。这天,也是他最后出现在村里。
1月27日,鲍振平赶到了深圳,经深圳北大医院检查,他不幸患上了脑椎动脉堵塞。在深圳住院的日子里,鲍振平仍然牵挂着村里的事情。经常打电话给给千里之外的村两委干部,询问土地流转进展,商量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直到上手术台的时候,鲍振平的手机还在身下,对于鲍振平来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永远的牵挂。2月6日,鲍振平经抢救无效去世,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朱庄村。
鲍振平生前工作照。
想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老鲍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老伴朱月华说他:“酱油瓶倒在地上都不会扶一把,家里事不问,尽忙些村里事”。儿子也常挖苦他:“才当多大的官啊,把你忙得连孙女都没时间看?”村干部有时也因为老鲍的工作严格而私下发牢骚……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老鲍为何要如此这般拼命工作?“他是穷怕了,看不惯村里人受苦,一心想让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与老鲍一起生活30多年的妻子朱月华很懂他的心思。
鲍振平兄弟姊妹四个,他是老大,1954年出生。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皖北遭遇大旱,家家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那几年,鲍振平一家8口人挤在两间泥巴房子里,下雨天屋顶漏水,冬天下雪漏风。没有床,兄弟姊妹们就缩成一团,挤在灶台边取暖。
16岁那年,为了养家糊口,已考上高中的鲍振平不得不辍学,体弱年少的鲍振平拉着板车赶到100多公里外的河南虞县拉煤贩卖。儿时的穷苦生活给鲍振平留下了太深的记忆,以致长大后,他发誓要改变穷乡村的面貌。
22岁那年,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鲍振平被推举为鲍庄大队青年书记,此后担任鲍庄村大队副书记、书记。2006年,鲍庄村等几个村合并成立了朱庄行政村,鲍振平担任副书记,2011年,他全票当选朱庄行政村党总支书记。
“他年轻时干过砖厂、养过鹅、种过蔬菜大棚等,几乎农村能干的,他都尝试了。”在老伴朱月华眼里,老鲍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人,正因为这份能干,他们家成为村里首个致富成功的家庭。
致富后,老鲍没有忘本。几十年来,他一直带领村民探索致富之路。朱庄村位于皖西北,有10个自然庄、5760口人。
朱庄村是阜阳一1745个行政村的缩影:这里人多地少,仅有的农田被切割成分散的豆腐块,大型机械在这里无法机动;村庄远离公路和集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致全村无一家像样的加工企业;随着大批青壮年的外出打工,村里大片土地面临无人可种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名村支书,鲍振平深知“群众怨的,就是他要改变的,群众盼的,就是他要干的”。为了让村民过上城市般的生活,没有路,他借钱垫资修路;农村电压低,他前后数十次不厌其烦地跑到市供电部门争取农电项目;发展农业缺技术,他就抱病前往山东拜师学艺引进鸡腿菇种植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难都不变”这是鲍振平对村里人的承诺,为了兑现诺言,他把最后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块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当时仍吃商品粮的时代,鲍振平曾有好几次回县城工作、生活的机会,但乡土情结让他放弃了无数人羡慕的机会。
他有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去了深圳发展,并开了自己的公司。儿子几次打电话邀请父母去深圳看孙女,享清福,可老鲍总有干不完的活,一直不肯去常住,直到重病在身,需要动手术他离开朱庄村去深圳。
鲍振平生前工作照。
把群众当亲人他无怨无悔
农村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集中,村干部不好当。有人曾劝鲍振平:“你家又不愁吃、不愁穿,每月就拿800块钱,把你累成那样,你图啥?”有几次,鲍振平在处理村里矛盾时,被村民气得跑回了家,嚷着说不想干了。可第二天,他又一大早跑去把矛盾化解。
“他就这样的人,闲不住,每天早上4点起床,中午顾不上回家吃饭,晚上不到天黑透都不回家。”朱月华说,小到婆媳矛盾、吵架斗嘴,大到地头纠纷、村民械斗,老鲍都要去管。
2012年4月,朱大村村民朱银峰骑摩托车,行至朱庄村于文彬家门前,由于车速快没注意,把于文彬的狗撞死了,于文彬的妻子见状,责怪朱银峰,因此发生口角。
于文彬之子于彬,听到吵架声,从屋内跑出来,也和朱银峰吵了起来,话不投机,没多久便厮打起来。被人劝开后,不久,朱银峰找来艾滋病人,把他拉到于文彬家,住着不走,要让于文彬家给他看病。于文彬家对他们也没办法。
鲍振平知道后,主动到当事双方家里做工作。讲政策,说道理,就事论事,明确责任。最终,双方坐了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了矛盾。
“只有心中装着村民,老少爷们才会听咱信咱,”把群众当亲人,鲍振平总是无怨无悔。
赵翠芝是村里的特困户,老伴患有半身不遂、脑梗塞,常年卧床不起。儿子过早离世,撇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平时靠着捡破烂维持开支。
赵翠芝家的房子破旧不堪,一到下雨就漏水,但苦于没钱,一直没能翻修。得知有旧房改造资金,鲍振平立即帮着她家张罗,最终申请下来一万块钱,帮着把她家房子翻修了。
有村民生病,他就帮着垫医药费;村小学没钱修复校舍,他就主动捐资助学;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村民怕担风险不愿入股,他就打电话给深圳经商的两个儿子,要来18万全部借给村民入股,还自担风险……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村支部书记,鲍振平一直克己奉公,他总说:“当干部要公道清白,不能让群众戳咱脊梁骨”。
鲍振平三拒母亲吃低保的事情在当地家喻户晓。按照政策,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低保,每年有几百块钱的补助。
有一天,老母亲与村里老人聊天,得知许多老人都吃了低保,就跑去找鲍振平要求解决。被拒后,老人又跑到村部找村干部,村干部准备按政策给鲍振平母亲办低保时,被他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村干部。
后来,鲍振平被母亲骂,被亲戚指责不尽人情,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鲍振平始终态度坚决。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担任村干部数十载,鲍振平不仅未拿公家一分钱,还经常贴补村里贫困群众。大公无私,心地仁厚的性格让老鲍深受村民爱戴。近年来,朱庄村因为有老鲍在,一直保持“零上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和谐村”。
鲍振平生前工作照。
未尽的遗憾将由老伴完成
老鲍去世那天,特困户赵翠芝哭得最伤心。此前,电话里,老鲍说他手术后,年初六就能回到村里,那一天,赵翠芝专门跑到集市上买了两条鲫鱼,准备等老书记回到家,给他炖汤补养身体。然而,世事难料,年初六那天,老鲍在回家的途中撒手人寰。
老鲍去世时,只有大儿子陪在身边。那天,老鲍急着赶回来就是想看看即将娶进门的小儿媳,想在有口气的时候,将拖了三年的小儿子婚礼给办了。小儿子鲍文帝很伤心,父亲没能赶回来,而自己多年在外打拼,又未尽到孝道。
伤心、遗憾的还有阜阳市委书记于勇。“我后来听说老鲍去世的消息时,心里咯噔一下,我们失去了一位非常好的农村基层干部,”对老鲍非常熟悉的于勇这样评价他:敢于担当、敬业爱民,是化解基层矛盾的行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
鲍振平走得仓促,生前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死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村东头的一块田地里。这里背靠村庄,面朝鸡腿菇温室大棚,他想摸摸地注视着村庄的变化,期望后人能实现他致富乡村的梦想。
5月暮春的朱庄村麦苗长势良好,大棚里的鸡腿菇已经结果,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路通了、电压稳了,客商也来村里投资了……鲍振平生前一直牵挂的土地流转,也完成了70%,以鲍振平名字命名的专业合作社已重新选举出朱月华为新的理事长,如今鲍振平肩上倒下的发展大旗,将由老伴继续帮他抗下去!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