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06 21:59 | 来源:广州日报 2014年3月4日 02版 | 查看:1178次
日前,由某省文明办、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多台摄像机、相机将在隐蔽的位置进行抓拍。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3月3日《燕赵都市报》)
显然,这是一个“扶摔奖车”的社会道德测试。与其说是测试市民的道德品质,鼓励市民行善,倒不如说是打着测试的旗号,搞的一档道德搭台、商业唱戏。
从网络资料可知,主办方早在3个月之前,就已经做了录制播放的准备工作,并大张旗鼓将15辆奖品汽车在街道上巡游,以吸引市民的关注度,同时邀请数十家媒体参与报道宣传。显然,主办方已然做好了充分的舆论造势,又定下了“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文明向上的精神,传扬崇尚道德力量”的基调,目的就是将节目炒热,达到一定的收视效果。
既然媒体都在报道“扶摔奖车”活动,又有现实奖励例子佐证,足以激起市民的广泛参与热情,但这种热情如何持续下去,仅仅依靠汽车大奖吗?显然,“扶摔奖车”测试本质上无助于社会道德的改善,只是刺激市民在汽车大奖的诱惑下,对街头摔倒行人加以关注,希望能撞个大运拿辆汽车。短期内扶摔情况或许有所改善,而等到活动结束的话,没有大奖的刺激,恐怕就又要倒退回去了。
“扶不扶”之所以成为社会难题,一定程度上并非在于市民缺爱心,而是怕遭遇讹诈,毕竟有诸多现实例子发生,加上媒体的广泛报道,几乎尽人皆知了,给民众抹上一丝心理阴影。可见,化解扶摔老人的社会困境不在于有多少奖励,而在于做善事的民众遭遇讹诈之后,怎么办。显然,仅靠奖励是无法让民众彻底放心的,而是要对讹诈者予以处罚,让其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维护民众的善行不受玷污。(江德斌)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