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26 23:09 |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1-09-29 09:25:43 | 查看:1240次
9月27日,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称“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王世明认为,道德判断要分主流和支流。这一观点一出,受到了不少质疑(9月28日《京华时报》)。
赞同王世明对主流道德的肯定。中国人扶老携幼、扶危济困的价值判断,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是有目共睹的,从来都没有完全丢失。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杭州徒手去接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她的义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大爱,不仅受到同胞的热捧,而且在海内外引发集体感动,有美国网民甚至建议授予她诺奖。的确,只要是人就会被“最美妈妈”所表现的人性的美丽和高贵而感动和震撼,正是这一“黄金定律”引发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与感佩,人们期待这样的善举多多益善,乃社会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幸,民生之幸。
然而,正如温总理所说,当下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商品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的大行其道,又有公民意识觉醒的滞后,更有激励制度的缺位。在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里,人们遇到公益之事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别人身处困境危险之时,往往选择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为罕见的风景;“见义巧为”,“见义慎为”,似乎成了逃避公民责任与义务的借口。更要看到,“彭宇案”、“许云鹤案”之后,见义勇为的利益考量与社会信任危机越发成为群体性焦虑。此时此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爱心稀缺、人人自危,以质疑的目光打量王世明的“道德主流说”,这不是什么偏见,而恰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正义与道德回归的渴求,向政府与全社会提出了重新构建道德主流的现实考题。
人们期盼像“最美妈妈”这样的道德榜样被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希望更多地看到见义勇为者受到制度的护佑,让他们不再流血又流泪;期待道德样本能N次被复制,更多的人能以他们为参照系,对社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体恤,多一些奉献,多一些担当;希望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受到谴责与惩处,让他们处处受阻,事事难办;更希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弘扬不是昙花一现,而转化为所有公民的行为规范。
要真正看到这一切,必须理性地认识到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道德回归需要全社会的集体意识;需要意识形态乃至更多领域的开放,让多元观念公开博弈与真善美的公开辨识;需要所有官员和社会精英以谦卑之心从我做起,引导开路;需要借鉴人类道德文明的经验成果,建立新的规则机制;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成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抱着成见打酱油。
来源:扬子晚报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道德主流说”受质疑并非是坏事》)
(责任编辑:左浩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