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劳动者“失落”的尊严——对“劳动之惑”的时代思考(3图)

发布时间:2013-12-30 22:09 | 来源:新华网 2013年05月01日 09:45:29 | 查看:868次

“五一”加班“三倍工资”不包括正常工资 新华社记者 周大庆 编制

    新华网北京5月1日电(记者樊曦、初杭)提到“五一”,人们就会想到“劳动”。几十年来,“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口号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

  然而,几十年过去,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我们在向中国梦迈进的途中,如何让劳动体现应有的价值,让“劳动光荣”再次唱响,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严?

  身处变革的年代,面对一系列“劳动之惑”,我们该怎样思考,如何行动?

  “劳动光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不久前,一则名为“午休的工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无数感慨。画面中,2名两鬓斑白的工人也许太困了,干脆枕着烟盒席地而睡。从他们穿着的工作服和身上的泥点可以看出,这是两名建筑工人。人们感叹:中国梦,有时候只是小小的一张床。

  曾几何时,成为一名工人是多少人的梦想。越苦、越脏、越累,就越受人们尊重;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又是多少人的信念与追求。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其他制度没有及时改革与跟上,以至于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重金钱,只乐意当白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说。

  他把这种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

  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

  “劳动光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江松教授看来,这样的困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相对财政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比重,在近20年间逐年下降;二是普通劳动者在文学艺术、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中的地位,在不断滑落和边缘化,劳动者在经济政治上日趋弱化的同时,也失去思想文化上的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3)中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同步。1979-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

  “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坊间的调侃,也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当辛勤劳动不能获得应有回报,当拿到手中的工资不能提供体面的生活,又怎能让人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与尊严?

二选一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该从哪里寻找劳动者“失落的”尊严?

  在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评选中,中国农民工成为榜单上的唯一上榜群体。《时代周刊》评价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农民工。

  中国劳动者应得的尊严与价值在这里体现了一回。

  “尊重劳动、倡导劳动光荣对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王江松说。

  王义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四川农民工。初到沈阳时,她在菜市场摆地摊,凌晨两点多就得上菜,一站就是一整天。凭借自己的勤奋、乐观和社会的帮助,她如今已经是沈阳市新市民家庭服务中心主任。生活好起来了,王义华开始关注身边的农民工群体,她主动联系工会、职工大学以及社会爱心志愿者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服务。

  “以前都是靠人帮,现在农民工也能帮助别人。靠辛勤劳动、兢兢业业,让农民工为自己争得了尊严。”沈阳市总工会农工部部长蒋阳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颜辉指出,国家富强是每个中国人富裕的基础,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但是最后真正要实现的是国强民富,要使每个劳动者能分享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的成果。

  在他看来,中国梦也是广大劳动者的梦。要让劳动者的梦想得以实现,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一是劳动者在社会上真正受到尊重,让人们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正是靠他们中国才发展到今天,也是他们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二是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素质方面要拿出具体措施,提升劳动者就业生存发展能力;三是劳动者的收入不仅要可以维持基本生存,还要可以用于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自身素质。

 

4月29日是五一劳动节小长假的第一天,36岁的沈阳市铁西区环卫工人刘玉环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图为刘玉环在工作。中新社发 于海洋摄

  以劳动实现梦想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在德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矿工,打钻是把好手,在当地颇为知名,并因此积累下不少财富。临终前,他留给儿子一把钻头,并告诉儿子,精通于这项技能,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通过一把钻头创造财富说明什么?说明劳动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梦想。它的前提是让每个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吕国泉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改变当前‘资强劳弱’的现象,从体制机制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是民众期待已久的愿望。”颜辉指出。

  首先,是劳动待遇上的尊重,保证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例。

  沈阳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表示,当前亟待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过低的现象。要让劳动者获得同自己付出相应的报酬,使他们体面劳动、体面生活。这方面,各级工会要用制度来维护好职工权益。

  鞠秀礼介绍说,目前沈阳的工会组织有1万多个,近些年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覆盖率超过97%。工会用制度帮助工人实现合理的工资增长权益的合理维护。

  其次,是劳动权益上的尊重,保证劳动者的权益在受到侵犯时有真实而周全的救济。

  “职工安心工作,企业才能发展;企业关心职工,职工才能奉献企业。这是互利共赢的过程。”他说。

  此外,还应创造条件让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吕国泉介绍说,当前,在我国企业职工中,技术职工只占职工总数的约10%。而德国早在1980年,非技术人员就已经下降到21.5%。两相对比,差距巨大!

  颜辉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劳动力绝对人数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做好对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让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享有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创造的大门为每个人敞开,只要努力,就能收获梦想。”他说。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