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乡最穷村变为最富村:马金平首度扶贫(2图)

发布时间:2013-10-02 16:39 | 来源:家庭百科报 2013年9月27日 03版 | 查看:2083次

  退休前,马金平曾到河北省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多次被村民签名挽留。3年里,他带领大家干了14件实事,引领一个老大难的乱村、穷村走上和谐发展富裕之路,村民人均年收入由600元增长到8000多元。他是被村民念念不忘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好人。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2011年,马金平重回中王庄村。一位八旬老人正在家中理发(上图),虽然半身不遂,但看到老马来了,他一把扯下围裙,哆哆嗦嗦站起来,泪流满面地连声说:“好人、好人啊!你捎钱给俺治过病呀!”(下图) 郝小学 摄

  1、 “我走一路红一线, 蹲下来红一片”

  “我是主动要求下乡扶贫的,我到中王庄扶贫,只有一个想法,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辜负党的培养,一定要把中王庄的工作做好。”马金平的道白,就像他人一样朴实。

  临行前领导不放心地嘱咐他:“反正就半年,别累坏了,别难为自己,不行就打电话,千万别让老百姓把你扣起来。那个乱村,给钱都干不成事,别说这次单位没钱给你,你能办成什么事?恐怕呆不了三天就得回来。”马金平郑重地承诺:“我走一路红一线,蹲下来红一片,请领导放心!”

  2005年6月25日,刚刚做完肠粘连手术不久并伴有高血压等八种慢性病的马金平,提着行李包登上长途汽车前往100公里外的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这年他55岁。

  行唐是河北省贫困县,地处县城西北部丘陵山区的中王庄在城寨乡25个行政村中又是最乱最穷的一个村,人均年收入600元,村集体欠债4万元。

  老马一到村里,正赶上惟一的那口吃水机井塌了。村支书“老偏”(张勤祥)和村主任“二狗”(张胜军)见到上边派来扶贫的马金平就像迎来了救星一样说:“老马啊,可把你盼来了,我们将近两年了吃的都是浑水,好像米汤一样,这下倒好连浑水也没了,你赶快帮着想法吧。”

  “上边又来扶贫干部啦……”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当天晚上,就有20多位村民找到老马住的房东家里,屋小、天热,大家伙儿围在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反映问题。

  “这辈子能喝上口清水,我就谢天谢地了!”一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叹道。

  由来已久的重重矛盾,盘根错节乱成一团麻。眼前的中王庄,比来前他听到和预想的还要艰难复杂。

  2 、打井30年,没见过老马这样的干部

  为解决水井问题,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光在坍塌机井那儿就开了3次全村大会,最终都是因为钱没有着落不欢而散。村民担心被视为救星的扶贫干部马金平跑掉,便轮流暗地里看着。好心的二狗把马金平拉到一边低声说:“老马,你走吧,你来十多天都看见了,中王庄的事没法办啊。天一黑我就用摩托车送你到县城,从那儿坐长途走吧……”

  马金平心情极为沉重,行唐是养育他的家乡,现在老百姓遇到难事了,自己怎能看着不管呢?

  第二天早上4点多钟,马金平在众人复杂的目光审视下登上长途车回石家庄筹钱,书记老偏攥着马金平的手说:“老马,我们就不跟着你了,相信你能给咱村办事!”

  不到9点,疲惫不堪的马金平撞进家门,妻子王焕芹见他蓬头垢面臭烘烘像个要饭的,又心疼又吃惊地问:“走了才半个多月怎么就给改造成这样了?”

  狼吞虎咽饱餐一顿西红柿鸡蛋面的马金平抹抹嘴,揣上妻儿给凑的5000块钱就走。赶过来送钱的儿子给烧好了洗澡水,老伴给找出了换洗衣服,马金平说:“不洗也不换了,到那儿反正还得在泥里滚,乡亲们等着我呐……”嘴里说着,脚就出了门,墙上的钟表刚过11点。

  马金平真回来了!干部群众涌到村委会:一百二百的,三百五百的,一千两千的,红红绿绿的票子堆了一桌……三脚架支起来,柴油机燃起来,高压线接过来。到第11天,井腔彻底掏空,清水——清清亮亮的井水终于冒上来了,人们欢呼跳跃,工地上一片沸腾……水塔上水了,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就连打井的师傅也发出感叹:“我在周边县干了30多年的打井、掏井,从来没见过老马这样的干部。”从这天起,老马成了大忙人——东家叫吃饭,西家叫喝茶,谁家不进也不行!

  3 、走在路上,就像走在金平的脊梁背上一样

  中王庄村地势西高东低,西边人家的地基比东边人家的炕头都高,一下雨,东边人家的屋里、猪圈、地窨子全是水。因为村里4条泥泞不堪的街道,路两边人家世代为排水问题争吵。

  老马又召集村两委班子商量解决村民怨声载道的行路难。他提出每条街道的沿路户先集资修路,并向大家承诺:“村里有了款就还大家的集资,假如还不了,我老马从家里拿钱也要兑现承诺。”

  有了上次集资打井的成功先例,村里三天内就集资两万多元。

  为了早日把路修好,病重住院的外甥打来十多次电话想见他这个舅舅而不得,直到突然去世,马金平才后悔不迭地赶到医院。中秋节时,原本早就说好回省城与家人团聚,全家7口人等到晚上8点月亮都老高了,他才在孙女外孙再次打来的电话里说,自己实在离不开,别等他吃饭了……

  马金平的真诚再次感动了村民,拆碾盘、挪猪圈、移大树……这些以前没人敢碰的矛盾焦点,老百姓破天荒地为修路化解了。人们跟着他没黑没白地干了32天用工1000多个,马金平穿烂了3双皮鞋,村里4条总长800多米的道路和排水沟终于修好了,村民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再也不用担心晚上下雨会灌到炕沿上了。

  在村街口有群众自发为感谢马金平修路竖起的水泥碑,一面刻着“金平街”三个大字,一面刻着发自百姓肺腑的心声:“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2005年10月22日立”。

  副书记张四海告诉记者,好多上年纪的村民都念叨,走在路上,就像走在金平的脊梁背上一样。

  4 、第一碗牛初乳端给老马尝

  怎样才能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呢?

  2005年,在马金平的号召下,村民张二用承包建起了奶厅和奶牛小区,10组先进的挤奶设备安装在标准的挤奶大厅,同时能容纳10头奶牛挤奶。仅养牛这一项每年村民增收上百万元。

  有个奶农家里的奶牛下了小牛,特意把马金平叫来,将挤出的第一碗牛初乳煮开后端给他品尝。到2008年4月马金平扶贫期满离开时,奶牛小区的牛发展到548头,奶牛真正成了中王庄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在发展奶牛的基础上,马金平觉得应该进一步开阔大家的视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他组织30多人,带着干粮,到邻县参观养貂、养鱼、养蜂、养鸡等项目。很快,一个以奶牛为龙头的养殖业在中王庄形成了。接着,他又在上级的支持下,于村东头山脚下新打一眼深水井,让400亩的冈坡旱地摇身变成了水浇田,自此,全村1120亩地也能像人畜一样按时喝上了水,仅粮食增产给农民增加收入逾百万元。他还把邻县种树的经验引来,院子种果树,村子空地种速生树,中王庄的树从最初不足千棵,发展到现在两万余棵。他还通过各种关系,帮助村里剩余劳力外出务工。

  中王庄村2010年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从全乡最穷村变为最富村。

  马金平一干就是3年,排除万难带领干部群众干了14件实事:修旧井一个,打新井一个,修路四条,排水沟八个,建沼气池138个,建挤奶厅一个,建养殖小区一个,3年发展奶牛548头,整修学校、幼儿园,种树17000多棵,建文化大院一个……

  在马金平60多平米的两居室家里,除了挂满墙壁的各时期表扬镜匾,所有家具都简朴得与现代无关。从纺织厂下岗提前退休的妻子王焕芹告诉记者:“他从乡下回来经常不高兴,一张嘴就要掉泪。我说你血压高血糖高不舒心就别干了,又快退休了。他说你不懂……就这样呆几天静静心又去了。村里来了人都在我家吃住,睡沙发,有时他从村里来电话说有几个人去市里办事,你管好食宿……”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先后贡献出6万多元用于马金平驻村扶贫。老马的真诚奉献,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在干满半年后,老百姓生怕他走了,20多位村民代表敲锣打鼓将10多面写有“人民的老黄牛”、“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大红锦旗送到马金平单位和市扶贫办,要求把这位党培养出的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继续留下来,带领大家干下去。一年后,更有40多户村民再次联名上书乡、县、市,再留马金平。在农民一次次的挽留下,老马一干便是3年,直到临近退休,乡亲们才依依不舍扭着秧歌把他送回市里。那些场景,马金平至今向记者忆起仍止不住热泪盈眶。据《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