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09 21:11 | 来源:南方日报2013年4月2日A10版 | 查看:2205次
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首次移师地市于肇庆举行,主讲嘉宾沈杰解读志愿精神
沈杰在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上演讲。
志愿者提问。
5个社会组织获颁“重点培育社会组织”牌匾。
由团省委、省文明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1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3月28日在肇庆举行,这是该活动首次走出省城,移师地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作了题为“公共服务与个人完善是志愿服务的预定主题”的主题演讲,全省近400名志愿者骨干、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通讯员 黎元宇 邹文娟 发自肇庆
策划统筹:戴远程 张巧琦
让大讲堂走进基层
团省委副书记、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池志雄在开幕式发言时表示:“南方公益志愿大讲堂自去年3月启动,已成功举办10期。今年采用地市接力大讲堂的方式,让大讲堂走进基层、让公益理念传播得更广,并加大对公益志愿组织的扶持力度,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帮助更多的公益志愿组织和公益志愿达人成长发展。”
正如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专业总督导谭建光教授所言,沈杰平素通过论文和著述建构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元理论,在此次大讲堂上,他依然是从本底理论层面阐述志愿精神的基本内涵,梳理我国公益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志愿服务的崭新内涵上。
志愿服务呈现多元并存局面
沈杰认为,我国正式化、规模化的志愿行动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其标志性事件。由此,我国志愿服务的发生机制和发展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正式组织动员式特征,为外在发生型,也即行政启动型。进入21世纪,我国志愿服务发生和发展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并存局面,特别是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众多志愿者冒着多种危险奔赴灾区,积极地参与抗震救灾的令人震撼的行动,就是内在发生型,即自我启动型模式的一次集中而典型的表现。
人们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从温饱型社会迈向小康型社会,社会成员在基本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需求层次便逐渐上升,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或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增长态势,从而使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追求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行动的重要动因。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意识是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典型形式之一便是志愿精神。
秉承志愿精神的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的两大动力来源,一是个人完善,二是公共服务,其目标也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期两天的2013年全省志愿者骨干训练营同期也在肇庆开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中华志愿者协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与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的100多个志愿者组织,约200位志愿者骨干交流互动,并针对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概况及推进关爱行动科学发展的思考、志愿服务创新与“朝阳行动”发展等热点进行探讨和交流。
现场精彩对话
◎志愿者:请沈杰以一个北京学者的角度,给广东的志愿服务在转型或创新方面提一个具体的建议。
沈杰:广东志愿服务一直在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与广东人务实的文化和朴实的心态有密切关系,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广东的志愿服务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碰撞。
建议有两个方面:第一,广东提出来的“社工+义工”理念很先进,但在今后的发展中,面对庞大的志愿者人群,应当用正规的志愿者理论和知识加强培训;第二,希望“社工+义工”的机制,能够向规范化、专业化、深度化方向再前进一大步。
◎志愿者:我们基层的志愿组织如何融合社会的公共服务开展志愿服务?
沈杰: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特点已经越来越强。首先要对需求有了解,表达爱心也要用专业化的手段,事业做强做大要有持续性。第一步要调查需求,目标不要定得太大,要通过调查对需求有一个精细的了解;第二步要有特色定位,要区别于别人,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第三要专业运作。
项目展示与点评
在此次大讲堂上,肇庆市阳光慈善会、四会市青年书画家协会、鼎湖区爱心父母协会、德庆县爱心社和高要市南亭社区“稻草人”社区少年儿童守护队获颁“重点培育社会组织”牌匾,得到了团省委、团肇庆市委各提供的1万元培育孵化资金,以及入驻肇庆青年社会组织培育示范基地的机会。随后,各组织进行了项目展示,专家予以了点评。
沈杰:听了5个项目的展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一个志愿组织搭建了一个让很多志愿者参与的平台,内容很丰富,表现了组织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者的热情,很有意义。提两个建议:第一,5个项目要有特殊的固定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模式,这样相对容易做好做精;第二,内容可以设计得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心理特征。
陈广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日报社社委):这些项目展示了我们共同的理念,时代的需求。不一定每一个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独特的印象,但每一个都非常用心,形成了不同的、多彩的画卷,我觉得非常好。
李进民(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5个项目为我们展示了最佳的社会服务切入点,将会对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工+义工”机制的组建,社工将具有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并且发挥人才众多、队伍庞大的群体优势。社工加志愿者相结合,将更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将最终达成群众受益、专业提升、志愿者收获快乐的三赢局面。
谭建光:刚才的项目展示,有很创新的展示也有很朴实的展示,说明实际上在中国,不管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何,志愿服务是逐渐发展的。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