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5 15:07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3年03月09日 23:01 | 查看:10238次
央视网消息:本周,长春那辆丢失的小汽车迅速引发众多人的关切。人们关注的不是车,而是车里那个两个月的婴儿。然而最后,婴儿遇难,虽然犯罪嫌疑人已经自首,并被批捕,但是,悲痛的结局依然让人深深地叹息。在这个时刻,回望这个过程,依然有一些暖暖的光亮,让人们的心在冰冷中不至于沉入谷底。那个孩子带那个车上午丢失了,下午长春几十名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便一起制定方案,开始沿街找孩子。还有人自发开始帖寻人启示,甚至有妈妈通过微博、广播发出信息,“我有奶水,孩子找到了可以送我这儿来”。这些民间自发的善意举动与婴儿的遇难一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也会有些困惑,哪个是真实的我们?生活中的冰冷和温暖这AB面,哪面占据了上风?《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在这个与雷锋有关的3月份里,去寻找一些让我们能暖和一些的力量”。
现场:盲人观众看电影笑哈哈大笑的场景和志愿者讲解的声音
解说:看电影不是需要安静吗,这儿却有个人一直在旁边喋喋不休。本周一,郑州电影院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盲人!一边放着电影,一边一位志愿者正把大家看不到的画面讲出来。去年3月,郑州的志愿者发起了“我以我言做你眼”的活动,每个月都为盲人朋友放一场带解说的电影。
盲人观众:我们听电影只能听到语言,然后他讲的呢,他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也告诉我们了,所有觉得更丰富,更有意思。
解说:今天为盲人朋友挑选的是一部刚刚上映的喜剧片,而讲电影的志愿者则是当地电台的主持人,张明。为了把这部电影讲好这些他把这部电影看不下二十遍,还写了一万多字的讲稿。
现场:介绍电影现场
盲人观众:讲得太棒了,非常专业,可以让我们深刻的投入到电影当中,活灵活现。
解说:正是有了“我以我言做你眼”的活动,让很多觉得看电影是件很尬尴事情的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电影院。其实,有时候我们一个简单的举动就给那些需要的人带来了温暖。
现场:需要早饭吗?我们有免费的包子送。
解说:本周二,三月五日,一群上海的年轻人满怀热情的买了一千个包子,来到上海火车南站想为往来的乘客免费提供早餐,然而,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包子却没发出去几个。
乘客:陌生人给的干嘛要吃啊,万一中毒呢?不是我们是志愿者看到吧?这个啊,我也不吃,一般不轻易接受别人东西,有这个习惯。
解说:志愿者们面对遇到的不信任,开始调整策略,通过先帮忙搬运行李、指路等打消乘客的疑虑终于把一千个包子送出去了。近年来一系列等公共道德事件,使人们对关怀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心存疑虑。去年7.21北京大雨之后,一群热情前往机场准备义务接送被困旅客的志愿者也曾碰到这样的尴尬。
现场:首都机场延误8万旅客滞留
解说:2012年7月21日,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暴雨覆盖了北京城,当晚很多人都从新闻里看到八万旅客滞留机场的消息。网友菠菜X6看后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北京大暴雨,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说机场滞留大批旅客,机场快轨停运,没有出租车,有没有愿意义务去机场接被困的兄弟姐妹们?
志愿者 王璐(网友菠菜X6):我们去多少辆车并不重要,接多少人回来并不重要,我们主要是传递一种正能量,实际上就是调动每个人的公民意识。
解说:就在王璐开车前往时,一条条响应的微博迅速在网络上聚集,正在簋街和朋友一起吃饭的赵子坤,就是看到了这条微博后赶去的。
志愿者 赵子坤:刚上机场高速的时候,好多车打双闪往那边走。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因为这种爱心是会传染的,你觉得一去以后你心咯噔一下子,感觉太震撼了。
解说:然而当这些志愿者激情满满来到机场时,旅客们却对这支从天而降的免费车队充满了怀疑。
志愿者 王璐:有人不搭理我们,有些人就是特别疑惑的眼神,当我说免费的时候,他们还拿特别冷峻的眼神瞄着我###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确实很低。
解说:为了让旅客们明白这支双闪车队的意图,王璐和其它志愿者们主动向大家介绍起来,慢慢地开始有人愿意接受双闪车队的帮助了。
现场:万科的可以吗?
解说:在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北京大约有300多辆车加入了双闪车队,接走滞留旅客超过500名,而微博上万次的转发评论也使更多的人成为北京的正能量。
葛晨虹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主任:我们的社会在道德建设方面呢,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你去做了,张三有去做了,李四有去做了,全社会这样做得多了,不是就是有效果?社会需要这样去做,这样去推动。
解说:7.21北京大雨之后,北京双闪车队并没有停止它的车轮。四天之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双闪志愿者车队”成立。如今他们从一时兴起做好事,变成了定期从事公益活动。而在他们的影响下,廊坊、天津、西安、以及宁波也都先后成立了双闪志愿者车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公益活动队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慢慢地化解中我们心中“冷漠”。
北京双闪车队志愿者:大家只要是把心打开,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容纳别人、帮助别人,会对这个社会对我们每个人心灵是一个升华。
白岩松:曾经有机会见到温家宝总理,说起教育,我曾经对他很坦诚的说,目前的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弊端还只是表象,背后是人才,人才,太注重才的培养,忽略了人的培养。我们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为未来培养怎样的中国人呢?到了今天,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这个看法。有人说社会的很多乱象是国民性,是素质,我不太认同这个观念,而是有法律,有规章,还能够执行,但更关键,也是治本的东西,是从孩子开始的真正的国民教育。润物细无声,塑造一代又一代更好的新的中国人,才是治本之道。
广州75中党支部书记 刘利:2009年有一个初三九班这么一个班的学生,他们长期坚持就是每周末都到孤儿院去帮扶这个孤儿,那么在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还专门留了一封信给学校,就是说希望呢,能够有就是下一届的学生去接着做他们这个事情。
解说:2009年,广州第75中学初三九班的同学毕业后,学校也一直延续着去孤儿院帮扶孤儿的行动。今年通过中国好人网,75中得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叫王佳浩,父亲李新策是到广州打工的福建农民工,10年前在街头和歹徒搏斗牺牲。10年间,王佳浩和奶奶相依为命。但因为生活窘迫、又没有广州户口,王佳浩最近两年来一直辍学在家。3月5日,广州第75中学正式挂牌成立“烈士子女培养基地”。让和王佳浩一样的孩子都能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 同时,正式与中国好人网合作在高中开设了“好人班”。
广州75中党支部书记 刘利:像郑益龙这个烈士这个事情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他能够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与此同时,也还发生过有人把受了车祸的老人送去医院,结果却背了官司。我们现在感觉到确实有的时候呢,大家都很怀疑,那么这种想做好人的这种愿望和就是说能够做好人的这种能力吧,确实好像不是太强,所以我们学校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吧,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青少年教育问题专家 余伟:对一个高中的学生来说,我想他们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做好事,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人生观,对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看法,或者建立观念的一个挺重要的一个途径。
解说:从事青少年心理指导工作多年的余伟,经常会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对学生教育工作进行调研和辅导,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通过她工作中多年的观察,和对自己孩子上学情况的了解。余伟说,一个人的品格和对他人对社会爱的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与青少年时期接受的素质教育有关。而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余伟:你看这个书呢,是我儿子的教科书,这个叫《品德与社会》,品德是自己的,社会是外面的,你看他彼此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而且更能够比较好的指导孩子的这种生活。
解说:余伟说,名字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内容变化,而且从中看出了观念上的改变。
余伟:我记得那个时候满篇的都是向英雄人物学习,那些个英雄,一个一个的英雄历历在目,当时读完以后也读得热血沸腾的。但是好像跟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了,结合不起来,你不知道怎么做英雄。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呢,它更跟我们的生活贴近。你看第一单元是珍爱生命,就教孩子怎么来呵护我们的身体,它这个落脚点在这。第二个安全的生活,就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就是保证自己的这种安全,然后第四个单元就是关心你,爱护他,这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别人,爱心的问题。在这里面它的落脚点是爷爷奶奶,跟孩子的生活贴得非常地近。
解说:从爱护自己做起、从爱护自己的亲人学起。余伟说,这种变化,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更贴近人的本性。
余伟:孩子通过爱他身边的,他家庭生活里面最近的人,最需要关爱的爷爷和奶奶,他才能具备这种可能大了以后,才会爱周围的人,才能去爱整个社会,爱整个人,才有这种大爱之心。
解说:北京教科院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德育现状的一项调查,关于“德育教育途径”这一项,教师首选的方式是“班会”,而学生希望的则是“社会实践活动”。
青少年教育问题专家 余伟:这说明了一点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孩子需要我从生活中去历练去感知,但是老师认为说,那我们坐在那说一说就行了,##就是说孩子只会把他在课堂里,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当做知识放在那里,储备在那里,但是真正改变他的,真正影响他的生活和人格形成的,应该是他在现实层面中接触到的。比如说像到了3月份大家都想着我们做点善事,比如扶个老人过马路,或者去像成年人去福利院看看孩子,或者是我们义务做一点什么事,孩子会觉得那就是到这个阶段了我们做一下的事,他不觉得这其实是我们在每一天都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吃饭一样。但如果说我们只在特定的阶段去出现的话,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白岩松:每年3月5号,都是学雷锋的日子。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个记忆更深,简直就是童子功。但是由于有一些年头这股劲淡了,于是人们编了个顺口溜,“雷锋叔叔3月来4月走”,说的是学雷锋走过场。不过这两年,学雷锋不再是3月来4月走了,甚至是3月还没来,就有高层领导开始提到学雷锋的事儿。其实,仔细问问老百姓,雷锋在人民的心里从来就没有走过,只不过人民不喜欢口号化和僵硬的雷锋,而是喜欢实实在在,有行动力的雷锋。对此,我们看清楚了吗?
解说:在今年的“学雷锋日”到来之前,首届“雷锋奖”在北京颁发,或许,这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0周年的一个缩影,郭明义、李素丽、“草原英雄小姐妹”等50人得到这一奖项,他们或许岗位不同,或许所处时代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平凡却不普通的坚持。
中国人民大学 伦理学基地 葛晨虹 主任:雷锋精神呢,它是我们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但是它里面包含的精神的内容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品德精神,社会是需要有道德榜样的,雷锋和像雷锋一样的一大批的这些身边的好人,道德楷模都在给我们做榜样。
解说:仇双武,北京大学研究生,2009年,他在上网时,接触并参与了腾讯的月捐计划,每个月只需要一笔小额捐助,就能把自己的爱心汇聚起来,用于助学、疾病救助、扶贫、救灾以及环保等方面的公益。进入2013年,腾讯网络捐助平台善款总额已经超亿元,而这一数字背后,是300万像仇双武一样的普通网民。
仇双武:现在面对巨额的房价面前,这个10块钱真的是沧海一粟,有时候多吃一盘肉,然后十几二十块钱,何必不拿出来然后捐助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呢。
解说:4年时间,仇双武在网络上的捐赠从未间断,而点点滴滴的善念,就这样汇聚为巨大的公益力量。
仇双武:腾讯公益它会把这个每月的情况做一个反馈,就是给网友们知道自己的基金去了哪里,然后用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帮助的人,他们自己的现在的一个状况什么样子。让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的社会,看清我们的生活,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公益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会让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很开心。
中国人民大学 伦理学基地 葛晨虹 主任:不论大小,这种精神我觉得就值得去鼓励的。然后大家都应该去积极参与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雷锋,都像郭明义,都像道德楷模做得那么好,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解说: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乡村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二字删去时,他们都是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一员,无论是扎根山村的漫长时光,还是舍己救人的一瞬间,他们恐怕不会想到雷锋,但是他们却做出了契合雷锋精神的举动。或许正像一篇文章所说,雷锋不是一个图腾,而是我们心中的善念。
中国人民大学 伦理学基地 葛晨虹 主任: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身边的一些产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产品的安全问题,包括我们看到的从小月月的事件,或者是彭宇案等等一些事件当中反映出来的对道德的冷漠,但是另一方面呢,志愿者行动,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助人为乐的人好象也是在越来越多,他就是在全社会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它就活在许多有道德有良知的人的心中,有意的无意的下意识的他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很多国家对这个见义勇为行为就有很多法律细则,去支撑,或者去解除见义勇为行为者,或者道德救助者的后顾之忧。要更多地去进行道德工程的建设,不是坐而论道的一种宣传,多维共建这个系统工程才能够有效果。
白岩松:说雷锋,学雷锋。但我们想过没有?如果雷锋活到今天,他是什么样呢?仔细算一算,如果雷锋活着,现如今他是一位奔80去的老人了。那么,也有一种可能,他不慎跌倒了,也许周围的人很少有敢于把他扶起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做了那么多年好事的雷锋,心情又会是怎么样呢?开始的时候说过,目前的中国正是错综复杂的时候,有让人失望的A面,也有让人希望的B面;有冰冷的A面,更有温暖的B面;有负能量的A面,当然更有建设性正能量的B面。AB面并存,是生活和每一个个体的真相。但是,如何减少A面增大B面,让正能量占据绝对的上风,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