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24 11:20 |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11月5日 第C02版 | 查看:1036次
安徽省教育厅为聋哑儿童免费配备助听器(资料图片)。图/CFP
10月22日,新华社国际新闻即时播报官方微博“新国际”发出一条微博,称澳大利亚华人慈善家魏基成拟向中国听力障碍儿童捐10万只助听器。
但几天后,听障儿童机构志愿者质疑魏基成所捐助听器为“损害孩子的垃圾”。
企业家魏基成热衷慈善
“他在澳大利亚的企业做得很好,这些年在中国做了很多慈善工作。”
在华人企业家中,魏基成并不广为人所知。
从中新网的多次报道中,可以了解到魏基成是澳大利亚ABC纸巾有限公司董事长,祖籍广东揭阳市。1985年由香港移民澳大利亚,其创办的ABC公司闯入全澳100强大型供货商之列,名列第47位。
数年前,魏基成就在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开展慈善活动。而此次捐赠助听器则缘于“许多听力障碍的儿童无法正常求学、就业,甚至失去了与人沟通的机会,想帮助这些儿童走出心中的阴影,帮助它们听到美妙的声音。”
今年9月6日,魏基成来北京,向7·21受灾民众、失聪残疾人、困难群体捐赠1.1万件夹克、1万套助听器和6000副老花镜,北京市侨办的耿朝东全程陪同了五天时间。谈起对魏基成的印象,耿朝东表示“人肯定没问题,非常彽调。”
“他在澳大利亚的企业的确做得很好,而且这些年他在中国各地做了很多慈善工作,不只关注聋哑群体,像白内障人群、教育等领域他都有关注,为人非常低调。”
在耿朝东五天的陪同中,了解到做慈善的不只魏基成一个人,“他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团队,很多企业家、志愿者都在跟他一起做。据我所知,助听器就是团队里一个台湾人企业的产品。”
而据中新网报道,魏基成9月份在湖南捐赠的助听器就是由在台湾从事助听器生产行业的吴先生有感于魏基成的善心后,低价出售给魏基成用于捐赠的。
聋儿家长的失落
“关键是这种助听器根本不适合孩子用,听力不但得不到修复,还受到更大的伤害。”
22号“新国际”的微博一发出,中国聋儿网和中国聋儿家长会的创办人洪浩猛等一群聋儿家长非常兴奋。
“许多家长奔走相告,但后来慢慢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了。”洪浩猛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我们专职做这个公益组织7年多,无论是医院、聋儿群体,还是生产厂家都很熟悉。这么大规模的一批捐赠,肯定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完成,比如社会调查、医疗机构的验配等管理团队和听力医学团队共同介入,但我们却没有在任何地方听到相关的消息。”为探虚实,洪浩猛给魏基成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
“微博上只留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没有电话。”洪浩猛说。
10月26日,洪浩猛收到了回复,在他看来答案既意外也不意外。
“很格式化的回复,附图介绍了所捐助听器的情况。”一看到助听器的介绍,洪浩猛觉得之前的怀疑被证实了。
“是早被淘汰的那种模拟助听器,国内网上的同类产品价格158元。”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种助听器根本不适合孩子用,现在很多成年聋人小时候用的就是这种助听器,他们就是受害者,听力不但得不到修复,还受到更大的伤害。”洪浩猛说。
“通俗地说,模拟助听器就像一个音箱,什么声音都可以给你放得很大,但现在儿童们普遍用的数字式助听器就像是调音台,把需要放大的部分放大,不需要的不去管,这样孩子们听力中受损伤的部分可以得到修补,而健康的部分不会受到影响,但如果你都放大了,对那部分不用修补的部分就是一种伤害。”洪浩猛解释。
由于回复的邮件中没有提产品生产厂家和型号,因此无法从药监局查到是否有这批助听器的合法审批。洪浩猛的疑问是,“澳大利亚的助听器技术很发达,还会生产这种国内都淘汰了的低端产品吗?这批助听器究竟是哪生产出来的?弄不清楚。”
收到邮件后,洪浩猛和众多聋儿家长非常失望,中国聋儿网站的志愿者、咿呀听语义工社社长微博名为“莫克gg”在网上发出了指责所捐助听器为“垃圾”的帖子。
家长们也集体停止了转发这条微博。
10月31日,记者就此事向魏基成发出电子邮件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时止,尚未获得回复。
各方说法:是否适用看个体情况
“数字助听器肯定好,但也不能绝对地说模拟助听器就完全不能用。”
模拟助听器是否如洪浩猛所说,对聋儿听力会造成伤害?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门诊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从听力学方面来说,传统型模拟助听器大多是线性放大,即对轻、中、重的所有声音进行同等放大,而数字助听器则是宽动态压缩线路,即能做到小声放大、大声压缩,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听力损失进行相应的弥补,帮助听力障碍者听清声音。
“数字助听器肯定好,但也不能绝对地说模拟助听器就完全不能用,要对具体的使用者进行详细检查,因个体情况而论。”这位工作人员谨慎地表示。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目前市场上模拟助听器基本已属于边缘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几乎不到一成。”
同仁医院主要研究临床听力学医生张华则用比喻称:“馒头可以吃,但面包做得越来越好,不过,也不能就说馒头不能吃了。”
模拟助听器是否会对孩子的听力带来损伤?张华表示:“我知道这件事,但不想发表任何意见。”
而耿朝东则认为“不太可能”。
虽然不能确定这次捐赠的10万只助听器就是自己当初接触到的台湾企业所产,但就当时接触到的产品,耿朝东认为很先进。
“我了解到那个助听器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充电式、台湾专利、大陆生产,但并不在大陆销售,而是出口到欧洲和日本,如果要精准表明儿童使用是否适合,没有专家的具体验证,也不好说,但肯定是正规的产品。”
对于这种出口到欧洲和日本的助听器售价,耿进东表示并不清楚。
受捐者:儿童使用效果一般
“说实话,小孩子使用的效果也就是一般般。”
长沙雨聆聋儿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是最早获得魏基成捐助助听器的机构之一,据康复中心老师曾艳芳介绍,小孩子用这款助听器效果一般。
9月3日,长沙雨聆聋儿康复中心获得了魏基成捐赠的150台助听器,包括适用于轻度听力障碍和重度听力障碍两种类型。
拿到助听器后,康复中心开始向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公开发放。曾艳芳坦言,“说实话,小孩子使用的效果也就是一般般,所以大部分的助听器都是成年或老年听力障碍的人用,有些老人觉得效果特别好,直夸‘好棒’!”
康复中心送出去的130个左右助听器中,只有不到10个是小孩子在用。
“不知道是哪里产的,上面的字都是英文,应该不是国内产的,是澳大利亚吧?”曾艳芳说。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模拟助听器对孩子的听力不能实现有效补偿,单纯放大声音并不适合他们,会出现小声仍然听不清大声震得难受的情况,严重的话会加重听力损失。本以为国外的捐赠可能科技含量更高一些,现在看,即使捐给我,我们也不敢给孩子用,还是自己给孩子买数字的吧。”
关爱聋儿项目不足
中国每年有三至四万新生聋儿,关爱聋儿的公益力量明显不足。
中国目前2000多万的聋人,其中90万左右为聋儿,每年还会有三至四万的新生聋儿。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目前公益力量解决其困境的力量明显不足。
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关注聋儿项目是中国残联的听力康复项目。
该项目在2011年到2012年,为4000名符合手术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补贴手术费、康复训练经费。为4500名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儿童免费佩戴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该项目到2013-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289例手术及4500只助听器。
此外,还有些地方政府也在做一些小范围的聋儿关爱项目。
“中残联的项目免费给的助听器是5000元至1万元左右的,但毕竟名额有限,这次听说有企业家捐赠,很多聋儿家长都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助听器,没想到结果是这样。”一直希望能推动社会力量关注聋儿关爱事业的洪浩猛说。
“我们不想没有证据地去怀疑魏基成先生的善心,但想说的是,做慈善也要科学地做。”洪浩猛说。
本报记者黄英男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